摘 要: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小學綜合實踐課程,對于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通過課程內容與傳統文化相結合、實踐活動與傳統文化的融合、教學方法與傳統文化的銜接以及家校合作共同推動傳統文化教育等路徑,可以有效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這些融合路徑不僅豐富了小學綜合實踐課程的內容,還增強了學生的文化素養和實踐能力,為培養具有傳統文化底蘊的新時代人才奠定了堅實基礎。
關鍵詞:傳統文化 小學綜合實踐課程 文化自信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12.062
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的今天,傳統文化作為民族精神的根基與智慧的結晶,其傳承與發展顯得尤為重要。小學教育階段是培養青少年文化素養與民族認同感的重要階段,而綜合實踐課程作為連接知識與生活的橋梁,為傳統文化的融入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將傳統文化元素巧妙融入小學綜合實踐課程,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對本土文化的興趣與自豪感,還能在動手實踐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與團隊合作能力,為構建文化自信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小學綜合實踐課程的意義
在小學這一人生啟蒙的關鍵時期,孩子們正處于認知形成、價值觀塑造的重要階段,將傳統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綜合實踐課程,無疑為其打開了一扇通往民族文化寶庫的大門,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形成對本土文化的深厚情感與認同感。
在小學綜合實踐課程中融入傳統文化元素,意味著將那些承載著民族記憶與智慧的經典故事、節日慶典、民間藝術、傳統工藝等,以一種生動、直觀、可操作的方式呈現給孩子們。這樣的課程設計豐富了教學內容,使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它讓孩子們在參與和體驗中,接受了傳統文化的熏陶,從而加深了對民族文化的理解。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小學綜合實踐課程,是因為傳統文化并非一成不變的陳規陋習,而是蘊含著豐富的創新元素與智慧啟迪。引導學生對傳統文化進行探索、挖掘與創新,激發其想象力與創造力,能夠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與問題解決能力。例如,在傳統節日慶典的籌備過程中,學生可以自主設計活動方案、制作傳統美食、表演傳統節目等,既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團隊協作能力,更在無形中培養其對傳統文化的尊重與創新意識。
在全球化的今天,面對多元文化的沖擊與挑戰,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小學綜合實踐課程,有利于構建學生的文化自信與民族自豪感。在小學階段就讓孩子接觸并深入了解傳統文化,學生在面對外來文化時會更加從容不迫,更加堅定地走自己的文化之路。同時也將成為學生未來成長道路上的一筆寶貴財富,激勵其在傳承與創新中不斷前行。
二、在小學綜合實踐課程中融合傳統文化元素的路徑
1.課程內容與傳統文化相結合
將傳統文化知識作為附加內容鑲嵌于課程之中,是要將傳統文化的精髓與核心價值融入課程的每一個細節,使之成為課程設計的靈魂與主線。深入挖掘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如歷史故事、哲學思想、藝術美學、民俗風情等,將其與小學科學、藝術、社會等多個領域的知識體系相融合,構建出既具有時代感又不失文化底蘊的綜合實踐課程體系。在此過程中,需注重課程內容的連貫性與系統性,確保傳統文化元素在不同年級、不同主題的課程中得以循序漸進地展現,還應關注課程內容的趣味性與互動性,設計富有創意的教學活動,如角色扮演、情景模擬、互動討論等,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激發其對傳統文化的興趣與探索欲。課程內容與傳統文化的結合還需注重時代性與創新性,既要尊重傳統文化的歷史傳承,勇于探索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新形態與新價值,使課程內容既能夠傳承經典,又要能夠引領潮流,為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在小學綜合實踐課五年級下冊《走進魅力陶藝世界》中,從陶藝的歷史淵源講起,引導學生穿越千年的時光隧道,探尋陶藝的起源與發展。在課程的開篇,教師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展示了一幅幅精美的古代陶器圖片,從仰韶文化的彩陶到秦漢的陶俑,再到唐宋的瓷器,每一件作品都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與文化信息。學生們在欣賞這些作品的同時,對陶藝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與好奇心。隨著課程的深入,學生開始動手實踐,從最基本的揉泥、拉坯、修坯到最后的施釉、燒制,每一個環節都充滿了挑戰與樂趣。在動手制作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學會了陶藝的基本技能,更在親身體驗中感受到了陶藝的魅力。學生通過揉泥,體會到了泥土的溫潤與可塑性;通過拉坯,感受到了旋轉中的力量與美感;修坯學會了耐心與細致;施釉領略了色彩的魅力;燒制見證了從泥土到陶器的神奇轉變。這一系列實踐活動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創造力,更使其在實踐中體會到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與無窮魅力。
在課程內容的設計上,教師還特別注重將陶藝與傳統文化相結合,例如,在拉坯環節,教師引導學生嘗試制作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陶器,如仿制古代的青花瓷瓶、秦漢的陶俑等,讓學生在制作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韻味與美感。在施釉環節,教師則鼓勵學生嘗試使用傳統的釉色,如天青、豆青、祭紅等,讓學生在色彩的運用中體會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此外,教師還結合節日與民俗,引導學生創作具有節日特色的陶藝作品,如春節的福字罐、中秋的月餅模具等,讓學生在創作中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與認同。
2.實踐活動與傳統文化相融合
實踐活動的設計應緊密圍繞傳統文化的核心要素,如節日慶典、民俗風情、傳統工藝、文學藝術等,通過模擬、體驗、創作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實踐中深入了解傳統文化的歷史背景、文化內涵與社會功能。實踐活動與傳統文化相融合強調將傳統文化的精髓融入各類實踐活動中,讓學生在親身體驗與動手操作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領悟其背后的深層含義與價值,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文化素養與審美能力,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實踐活動與傳統文化的融合還需注重創新性與時代性,鼓勵學生結合現代科技與生活實際,對傳統文化進行再創造與再詮釋,使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引導學生參與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項目,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研與宣傳、傳統工藝的復興與創新等,培養其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為傳統文化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以小學綜合實踐課《我們的傳統節日》為例,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全面了解中國傳統節日的起源、習俗、傳說以及節日食品等,從而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能力。春節作為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學生可參與“寫春聯、剪窗花、包餃子”等實踐活動,學會傳統手工藝的制作技巧,在動手過程中體會到春節的喜慶氛圍與家庭團聚的溫馨。元宵節則以“賞花燈、猜燈謎、做湯圓”等活動為主,讓學生在欣賞與制作中,了解元宵節的由來與習俗,感受節日的歡樂與祥和。特別是“做湯圓”這一實踐活動,不僅讓學生學會了傳統食品的制作方法,更在親手制作的過程中,體會到了家的味道與節日的甜蜜。
在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與重陽節這四個傳統節日期間,課程設計了一系列富有教育意義的活動。清明節時,通過“踏青、掃墓、制作紙鳶”等活動,讓學生在緬懷先人的同時,感受春天的生機與自然之美,并通過制作紙鳶和放飛過程,體會古人對自由與美好生活的向往,加深對清明節的理解與感悟。端午節則以“賽龍舟、包粽子、掛艾草”等活動為主,讓學生體驗節日的莊重與熱烈,并通過包粽子等實踐活動,學會傳統食品的制作方法,感受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激發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中秋節與重陽節則設計了“賞月、做月餅、登高、敬老”等活動,讓學生在體驗中感受中秋的團圓氛圍和重陽的敬老美德,通過做月餅和敬老活動,學會傳統食品的制作方法,并體會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與人文關懷,增強對這兩個節日的認同感與尊重感。
3.教學方法與傳統文化相銜接
在教學方法的選擇與運用上,既要遵循現代教育理念,注重學生的主體性、探究性與創造性,又要深入挖掘傳統文化的教育價值,將傳統的教學方法與現代教學手段有機結合,以形成獨具特色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傳統文化相銜接,意味著要靈活運用講述、討論、示范、體驗等多種教學手段,將傳統文化知識以生動、直觀、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呈現給學生,激發其學習興趣與探索欲望。同時注重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項目式學習等方式,深入探究傳統文化的內涵與外延,培養其批判性思維、問題解決能力與團隊協作能力。教學方法與傳統文化相銜接,還體現在對傳統教學資源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上。教師應善于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如數字化教學資源、虛擬現實技術等,將傳統文化以更加豐富多彩、易于接受的形式呈現給學生,使其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親近感與認同感。
以小學綜合實踐課二年級上冊《制作皮影人偶》為例,這一課程的核心價值在于引導學生探索和理解皮影戲這一中國古老藝術形式的歷史背景、文化內涵和制作工藝,在課程設計時,教師采用了講述、示范、體驗、創作等多元化教學方法,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理念有機結合,力求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既學到知識,又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在講述環節,教師運用生動的語言,將皮影戲的歷史故事、發展脈絡和代表作品娓娓道來,引導學生進入皮影藝術的神奇世界,加深了學生對皮影戲的理解,激發其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好奇心。在講述過程中,教師還適時穿插皮影戲的經典片段,讓學生在視聽結合中,更加直觀地感受皮影藝術的魅力。
在示范環節,教師親自演示皮影人偶的制作過程,從選材、雕刻、上色到組裝,每一步都細致入微,讓學生在觀察中掌握制作技巧。教師還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皮影人偶要用牛皮或驢皮制作?為什么色彩要鮮艷?這些問題的提出,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力和思考力,還讓其在實踐中體會到了傳統文化的智慧與匠心。在體驗環節,學生親自動手制作皮影人偶,從選材到雕刻,再到上色和組裝,每一個環節都充滿了挑戰與樂趣。在制作過程中,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想象,設計制作出獨特的皮影人偶。
4.家校合作共同推動傳統文化教育
家校合作在傳統文化教育中的體現,在于雙方對傳統文化價值的共同認可與重視。家庭作為孩子接觸傳統文化的第一課堂,應營造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與力量。學校中系統的課程設置與豐富的實踐活動,將傳統文化教育融入日常教學之中,能夠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與認同。家庭可以為學校提供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如家族故事、傳統技藝、民俗風情等,為學校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提供鮮活的素材與案例。學校可利用其專業優勢與教育平臺,為家長提供傳統文化教育的培訓與指導,提升家長的文化素養與教育能力,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局面。
以小學綜合實踐課四年級下冊《我做技藝傳承人》為例,旨在通過實踐學習的方式,讓學生深入了解和體驗傳統技藝的魅力,從而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傳承意識。這一課程不僅涵蓋了豐富的傳統文化知識,如剪紙、泥塑、書法等傳統技藝的歷史背景、文化內涵與制作工藝,更強調了學生的實踐參與與親身體驗,在這樣的課程框架下,家校合作的重要性顯得尤為突出。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家庭可以通過多種方式與學校形成教育合力,家長可以引導孩子關注家庭中的傳統技藝與民俗活動,如春節的剪紙裝飾、端午的粽子制作等,讓孩子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感受傳統文化的溫暖與魅力。家長還可以與孩子一起參與學校的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如親子共讀傳統文化故事、共同制作傳統手工藝品等,不僅增進了親子關系,更讓孩子在家長的陪伴下,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體驗傳統文化的精髓。
在課程中,學校通過豐富的實踐活動與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學習與探索空間。然而,僅憑學校的力量是難以達到最佳教育效果的,學校需要積極尋求與家庭的合作,共同推動傳統文化教育的深入發展。學校以家長會、家校聯系冊、微信群等渠道,及時向家長傳達課程目標與教學內容,引導家長在家庭教育中融入傳統文化元素,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圍。學校可邀請家長參與學校的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如傳統技藝展示、文化講座等,讓家長成為傳統文化教育的參與者與推動者,共同為孩子的成長與文化傳承貢獻力量。家校合作體現在對傳統文化知識的傳授與傳承上,更體現在對學生文化素養與綜合能力的培養上,如家庭傳統技藝體驗、社區傳統文化調研等,學生可以在實踐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培養對傳統文化的興趣。
綜上所述,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小學綜合實踐課程,是一項既富有挑戰又極具意義的工作。通過課程內容與傳統文化的緊密結合、實踐活動的創新設計、教學方法的靈活應用以及家校合作的深度推進,能夠讓傳統文化在年輕一代心中生根發芽,還能激發其對傳統文化的熱愛,為培養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新時代接班人貢獻力量。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與技術的發展,傳統文化在小學綜合實踐課程中的融合將更加深入、多元,為學生打開一扇通往文化寶庫的大門,使其在探索與實踐中成長為既有國際視野又不失本土情懷的新時代公民。
參考文獻:
[1] 計宇、何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的價值定位與價值實現》,《求知導刊》2022年第31期。
[2] 孫嘉怡《傳統文化教育視域下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校本化課程開發模式研究》,《法制博覽》2019年第15期。
[3] 張玉蓉《探尋古詩文中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初中語文綜合實踐課程資源開發的獨特視角》,《語文天地》2014年第23期。
(張文軒,1989年生,男,漢族,大學本科,中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綜合實踐、小學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