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對高中化學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進行了深入研究。首先闡述了其重要性,包括提升學生化學學科素養和增強民族認同感;接著分析了融合中存在的問題,如重視不足、研究零散、融合不深;然后提出了相關策略,以此促進化學教學與傳統文化的融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關鍵詞:高中化學 傳統文化 融合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12.035
在高中化學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具有重要意義,隨著教育的不斷發展,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成為關鍵目標。化學作為一門重要學科,不應僅僅局限于知識傳授。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中化學教學,既能豐富教學內容,又能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和民族認同感。所以,本文就高中化學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展開初步探討,以期為教學實踐提供有益參考。
一、高中化學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1.提升學生化學學科素養
在高中化學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不僅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化學知識,還能使他們的知識結構更加豐富多元。這種教學方式激發了學生對學科的興趣,同時培養了他們的文化素養,使他們在探索自然科學的同時,深入體會到傳統文化的精髓。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化學知識,如成語、典故和文獻中常常涉及物質變化、化學反應等現象。這些文化元素與化學知識的融合,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知識的傳承。例如,“水火不相容”這一成語,背后反映了物理和化學的基礎原理;“百煉成鋼”直接涉及物質的變化和金屬的冶煉工藝。這種文化滲透,讓學生不僅從科學的角度理解現象,還能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智慧與科學思想的密切聯系,從而形成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
在有機化學的學習中,中醫藥文化的融入顯得尤為重要。中藥與化學的結合歷史悠久,中草藥中許多有效成分的提取和分析涉及有機化學的核心知識。例如,青蒿素的發現不僅是化學的重大突破,也是對中醫藥文化的一次肯定。學生在學習化學分子結構、反應機理的過程中,通過分析中藥的成分,不僅能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還能感受到中醫藥在世界范圍內的獨特價值。這種將科學與文化相結合的方式,使學生從多維度認識問題,提升他們的綜合分析能力。
2.增強民族認同感
在高中化學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知識,還能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我國在化學學科發展中做出了重要貢獻,介紹這些成就,可以激發學生對國家和民族的感情,同時深化他們對科學與文化關系的理解。
中國科學家在化學領域的杰出貢獻,是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源泉。例如,合成結晶牛胰島素的成功,標志著中國在生物化學領域的突破,展示了我國科研人員的創新精神。胰島素的合成不僅推動了全球醫藥的發展,也體現出中國在國際科學界的重要地位。通過學習這些成就,學生深刻認識到中國科學家的智慧,從而增強對民族的認同感。同樣,化學教材中也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素材。例如,中國古代的煉丹術、冶金技術、陶瓷工藝等都與化學有著深厚的聯系。深入挖掘這些內容,學生感受到了中華文明中蘊含的化學智慧。在化學課堂上引入這些文化元素,使學生不僅掌握現代科學原理,也能夠體會到這些知識在古代中國早已被初步應用,這種認知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科學技術的傳承性和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
二、高中化學教學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合中存在的問題
1.對融合的重視不足
在高中化學教學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融合中,存在一些值得重視的問題。許多人認為化學這門學科與中華傳統文化的聯系較為薄弱。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更注重學科知識的傳授與學生的考試成績,而忽略了將傳統文化融入教學的重要性。
許多教師在授課時以應試為導向,這讓課堂教學高度集中于知識點的講解和考試技能的提升。在此模式下,課程的主要目標是提升學生的考試成績,而非培養他們的文化認知能力。因此,在化學課堂中學生很少有機會接觸到與中華傳統文化相關的內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自然缺乏對傳統文化的思考。這不僅讓學生對化學學科的興趣受到一定限制,還削弱了文化教育在他們心中的影響力。此外,部分地區和學校在課程設置上,也未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足夠的重視。即便教育政策中強調了文化自信和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但實際操作中,許多學校仍沿用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以培養學生考試能力為核心目標,而忽視了人格塑造和文化鑒賞能力的培養。這種教育取向導致了課程內容的單一化,忽略了中華傳統文化在化學中的貢獻,使學生無法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現實價值。
2.研究零散
許多學校在化學教學中雖然嘗試引入中華文化元素,但這些舉措往往是短期的、點狀的,沒有形成長久且可復制的教學模式。例如,某些教師可能在特定的課程或活動中簡單提及與化學相關的文化內容,如中藥的化學成分或古代煉金術的科學原理,但這些內容并未融入課程整體框架。教學活動更多的是臨時補充,無法真正融入課程結構中。這種零散的嘗試雖然在短時間內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卻難以促進學生對傳統文化進行深刻理解。
另一方面,雖然一些學校已經意識到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并嘗試采用組織講座、活動等方式來補充課堂教學,但這些舉措往往缺乏長遠規劃和系統性設計。文化教育的目標是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解和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但當文化教育僅限于活動層面,未能深入課堂,學生的文化素養便難以通過這種方式得到提升。很多時候,這些活動只是形式上的補充,而非教學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無法對學生的學科學習產生實質性影響。
3.化學與傳統文化的融合不深
在當前的高中化學教學中,雖然高考大綱已經增加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考核內容,但這一融合并不深入。考卷中的相關內容往往以背景材料的形式出現,主要是作為對知識點的附加解釋或拓展,而非真正考查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應用。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往往受到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傾向于優先考慮知識的傳授和考試成績的提升。化學作為一門高度學術化的學科,知識體系嚴謹,這讓教師在備課和授課時,更多地關注于如何使學生掌握核心知識點,以應對考試中的具體問題。雖然部分教師意識到將傳統文化融入教學的必要性,但在實際操作中,文化內容的引入多為輔助性質,未能成為教學的核心部分。這種“文化與學科分離”的現象,讓文化教育顯得零散而表面化,無法真正滲透到課堂的每一個角落。其次,資源整合能力的不足也是造成化學與中華文化融合不深的一個關鍵問題。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面臨著課時緊張、教材固定的現實限制,缺乏有效的教學資源來支持文化內容的融入。盡管有些學校嘗試開發一些與文化相關的教學素材,但這些資源多為零散的個別案例,未能形成系統的教學工具,導致教師在實際使用時很難將這些內容有機地整合到化學課程的框架中。這種資源匱乏的情況,進一步削弱了化學教學與中華文化融合的深度,文化內容往往被視為額外的補充,而非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
三、高中化學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策略
1.傳統文化融入習題
在化學教學中,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習題講評的過程,不僅能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還能有效提升他們的文化自信。在化學習題中引入成語或傳統文化背景,能讓學生在學習化學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了解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增強他們對自身文化的認同感。
在習題講評過程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選擇與成語或傳統文化相關的例子,幫助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獲取額外的文化信息。例如,當講到“青出于藍”這一成語時,教師結合化學的色彩變化實驗以及中國的古法制靛工藝,來解釋“青”與“藍”之間的化學反應原理,拓展學生對這一成語的理解。成語的來源與化學現象相結合,不僅讓學生在理解化學知識時獲得啟發,還加深了他們對古代智慧的敬畏。類似的,“靈丹妙藥”這一成語也能與化學中的藥物研究相結合,幫助學生了解中藥和現代藥物研發的關系。教師在講解有機化學時,借助這一成語的歷史背景,向學生介紹中醫藥的發展歷程與科學原理。例如,討論古代煉丹術中的化學過程,引導學生認識到中醫藥背后的科學依據,從而在習題講評中自然而然地將文化知識與學科知識結合在一起。學生在解答與藥物化學相關的習題時,通過這一文化背景,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化學與傳統文化的緊密聯系。
2.課堂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
在化學課堂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為學生的學習體驗增添深度,使科學知識與文化自信有機結合。《生活中常用的有機物一烴的含氧衍生物》這節課為融入傳統文化提供了絕佳的契機,分析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化學物質,學生不僅能深入理解化學原理,還能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科學智慧。
例如,在“烴的衍生物性質”部分,教師分析中藥的有效成分,特別是其中含有的各種官能團,來進行知識的引導。中藥作為中國古代智慧的結晶,其有效成分中蘊含了大量的化學知識。在講解過程中,將中藥中的某些關鍵成分如黃酮類化合物與烴的衍生物相結合,探討它們的化學結構、官能團的性質以及如何預測這些成分的反應方式。這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掌握化學知識,還使他們了解傳統中藥背后蘊含的科學依據,進一步提升對中醫藥文化的理解能力。
在教學“乙酸”時,可以從中國醋的起源入手,介紹這一調味品在中國的悠久歷史。對醋的發酵過程進行分析,學生了解到乙酸的化學性質,以及古人如何利用發酵技術獲得這一物質,其釀造過程充分展示了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教師詳細介紹醋的制作歷史與化學原理,讓學生在學習乙酸化學性質的同時,感受到中國文化中的科學智慧,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識點。與此同時,“乙醇”的教學同樣為文化融入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中國的釀酒文化源遠流長,釀酒技術中涉及的化學反應正是乙醇的產生過程。通過對釀酒工藝中涉及的發酵反應和乙醇的生成進行詳細分析,學生直觀地看到化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3.介紹化學史
在化學教學中介紹我國在學科發展中的重要貢獻,不僅能豐富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還能激發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在《金屬鈉及鈉的化合物》這節課中,融入對我國科學家貢獻的介紹,特別是結合侯德榜的事跡,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中國在化學領域的卓越成就。
講解“碳酸鈉的性質與應用”時,教師講述侯德榜的事跡來引入這一知識點。侯德榜作為中國近現代化工領域的杰出代表,在解決中國堿業危機的過程中,發明了“侯氏制堿法”,這不僅為我國的工業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還標志著中國在化學工業領域的一次重大突破。詳細講解侯德榜的科學貢獻,學生不僅能學習到碳酸鈉的化學性質及其廣泛應用,還能了解到侯德榜如何通過不懈努力,改進制堿工藝,使中國在化學工業上擺脫對外國技術的依賴。這一過程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精神,也讓他們意識到科學不僅是實驗室中的探究,更是服務于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在講述侯德榜事跡時,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他所面對的社會背景。20世紀初的中國正處于技術落后、工業發展滯后的階段,侯德榜面臨著嚴峻的國際競爭壓力,憑借不屈不撓的精神,勇敢面對挑戰,最終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制堿技術。這種精神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自強不息”理念不謀而合,激勵學生在未來的學習中,秉持同樣的信念,不懼困難,勇于創新。
4.開發融合校本課程
在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過程中,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化學教學是一種富有深遠意義的教學創新。結合學校的辦學特色和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教師設計出一套適合本校的課程體系,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掌握化學知識,還能提升他們的文化素養。
開發校本課程時,教師依托當地的文化資源與歷史背景,將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與化學教學相結合,形成獨具特色的課程內容。這種融合不僅能促進學生理解化學知識,還讓他們通過課程了解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這種文化與科學的結合為學生提供了多維度的學習體驗,讓他們在掌握學科知識的同時,形成了對本土文化的尊重。
校本課程的設計應該從實際出發,關注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和發展方向,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點與學習能力。將傳統文化元素有機融入化學教學中,讓學生在課堂上獲得更多的參與感。課程設計涵蓋多個方面,例如利用青銅器、絲綢、陶瓷等傳統文化載體,通過化學的角度解釋這些物品的制造工藝與材料科學背后的知識原理,提升學生對化學的興趣,增強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理解。這種教學設計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科成績,還能幫助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在校本課程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生將更加清晰地認識到科學與文化的緊密聯系,理解科學發展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個重要部分,而文化也是推動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
綜上所述,將傳統文化與化學教學緊密結合,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增強了其民族認同感。面對融合中存在的問題,教師應從習題、課堂、化學史及校本課程等多方面入手,積極探索解決策略。相信在教師的不斷努力下,能更好地實現化學教學與傳統文化的融合,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文化傳承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王文冰《高中化學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初探》,《中學教學參考》2023年第27期。
[2] 方會《高中化學教學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策略》,《中華活頁文選(傳統文化教學與研究)》2023年第6期。
[3] 張珂珂、方子妍、李昱璇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中化學教科書的分析與啟示》,《化學教與學》2024年第8期。
(許倩,1981年生,女,江蘇徐州銅山區人,中小學一級教師,大學本科,從事高中化學教學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