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民族文化傳承發展的小學美術國畫教學創新策略著重于營造文化情境,創新教學方法,并創建多元化學習空間。這些策略的主要目的在于激發學生對國畫和民族文化的興趣,通過融入視頻、音樂、國漫和跨學科綜合課程等元素,讓學生在實踐中深刻感知國畫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內涵,從而提升他們的整體藝術素養。
關鍵詞:民族文化 小學美術 國畫教學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12.039
在現代教育體系中,將民族文化融入小學美術國畫教學顯得尤為重要。教師要采用創新教學策略,培養學生對傳統藝術的興趣,同時增強他們的文化自信。本文探討了如何通過文化情境的營造、教學方法的創新和多元化學習空間的強化,有效傳承和發展民族文化,使學生在美術學習中體驗到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
一、傳統民族文化的深刻內涵
傳統民族文化蘊含了多樣化的藝術形態、獨特的精神象征、悠久的民族歷史以及豐富的生活風俗。這些內涵相互交織,形成了中華民族文化獨具魅力的整體特質。
民族文化中蘊含的精神象征,往往通過藝術作品寄托情感和理想信念。傳統文化常采用圖案和紋樣隱喻社會的價值體系,這些文化符號成為民族精神的象征。例如,“喜上眉梢”中的喜鵲梅花圖案,傳遞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連年有余”中的蓮花與魚,則象征著富裕吉祥。這些圖案不僅是視覺上的美感表達,更是文化內涵的體現,反映了中華民族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對社會理想的寄托。國畫中使用的顏料、工具和技藝,也具有文化象征意義,傳達出對自然、人生的哲學思考。例如,國畫中的“留白”藝術手法,表達了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禪意,這種精神象征貫穿于整個傳統文化的表達中,構成了民族文化的核心內涵。
二、小學美術國畫教育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意義
1.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
在國畫教學中,學生學習中國傳統繪畫技法,逐漸認識到自己文化的深厚底蘊和獨特魅力。這種認識不僅使學生在藝術創作中找到了表現自我思想的途徑,也使他們在文化認同上獲得了強有力的支持。
小學美術國畫教育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意義在于,它使學生從藝術的角度更深刻地理解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在學習國畫技法時,學生并不僅僅是學習如何描繪物體或如何使用顏料,更是通過這些技法領悟到古人如何在一筆一畫中表達對自然、對生活、對人生的思考。這種體驗幫助學生理解中華文化中蘊含的哲學思想和審美觀念,使他們能從中感受到一種延續千年的文化力量。
在國畫教學中,學生的創作過程就是他們與民族文化進行對話的過程。每一次筆墨的運用,都是對傳統文化的一次觸摸,每一次構圖的設計,都是對民族精神的一次表達。這種與文化的深度互動,讓學生逐漸從被動的學習者轉變為主動的創造者。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開始認同并內化傳統文化中的價值觀念,進而形成對自身文化的認同。這種認同不僅體現在他們對文化的理解上,更體現在他們在面對外來文化沖擊時的從容與自信。
2.豐富美術教學的內涵
在小學美術國畫教育中融入民族文化,能夠極大地豐富教學的內涵,使整個教學過程不僅限于技藝的傳授,更涵蓋了對民族精神與傳統價值的深刻領會。
民族文化元素的引入,讓美術教學不僅僅是一種技能訓練,更成為一種文化教育。學生在學習國畫的過程中,不僅接觸到山水、花鳥等傳統題材,更通過這些題材理解背后的文化意義。例如,山水畫不僅展示了自然的美,還傳達了中國古代士人崇尚自然、追求內心寧靜的思想。花鳥畫則通過對生命的細膩描繪,表達了對生命的珍視與對自然和諧的向往。學生在學習這些內容時,感受到這些作品所蘊含的哲學思想,從而在美術學習中獲得精神層面的提升。
這種文化內涵的融入,讓美術教育不再是孤立的,而是與學生的生活、歷史、文化背景緊密相連。學生在國畫學習中,不僅學習如何描繪物象,更學習如何通過繪畫表達思想與情感。他們能從民族文化中汲取創作靈感,理解傳統藝術的表達方式,進而將這些傳統元素融入自己的創作中。這種創造性的學習方式,使學生不僅掌握了繪畫技巧,還在繪畫中展現了對傳統文化的傳承。
三、當前小學美術國畫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學生興趣不足
在當前的小學美術國畫教學中,學生對國畫的興趣不足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這種現象的根源在于學生對現代藝術形式的偏愛與國畫獨特的寫意風格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
國畫的寫意特點在教學中往往難以與學生的視覺偏好產生共鳴。學生在習慣了現代藝術作品的強烈視覺刺激后,面對國畫時,可能會感到視覺上的單調。國畫的審美強調內在的意境,而學生更容易被直接的、視覺沖擊力強的圖像所吸引。因此,國畫的表達方式對于習慣了豐富多彩、動態感強的視覺語言的學生而言,顯得過于靜態與含蓄。這種風格的反差讓學生在國畫學習中感到不易理解,也無法在短時間內獲得感官上的滿足感,導致他們對國畫的興趣逐漸減弱。此外,現代社會的多媒體環境也在無形中強化了學生對現代藝術形式的依賴。在日常生活中,學生通過各種媒體接觸到的多是立體、動態的視覺內容,這些內容極大地影響了他們的審美取向與藝術偏好。在這種環境下,學生更傾向于那些直觀易懂、色彩鮮艷的藝術表現形式,而國畫中的留白、墨色的微妙變化、線條的簡潔表達卻難以引起他們的興趣,因此,學生在面對國畫教學時,往往缺乏內在的驅動力。
2.教學方式陳舊
當前小學美術國畫教學中,教學方式陳舊的問題一直存在,主要表現為過度依賴傳統的教學模式,缺乏創新手段的應用。這種陳舊的教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的創造力,讓國畫教學難以適應現代教育的需求。
教師在國畫教學中往往遵循著傳統的教學理念,這些理念強調對技法的傳授與作品的臨摹。盡管這種方式能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繪畫技能,但忽視了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被要求遵循固定的步驟,作品的完成更多是對范本的復制,而不是對藝術的獨立思考與個人情感的表達。這種缺乏靈活性的教學方式,容易讓學生感到單調乏味,無法激發他們的興趣。其次,教師在教學中往往側重于技法的正確性,而忽略了學生在藝術創作中所需的探索精神與自由表達的空間。傳統的教學模式強調對“標準答案”的追求,這讓學生在創作過程中過分拘泥于技法,而不敢大膽嘗試創新。這種過度規范化的教學方式抑制了學生的藝術想象力,使他們難以在作品中展現獨特的創意。
3.文化內涵缺失
當前的小學美術國畫教學中,雖然教學內容涵蓋了豐富的傳統技法,然而對這些技法背后的文化內涵與民族精神的傳遞卻往往被忽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多關注的是如何正確地使用筆墨、如何準確地再現圖像,而對于國畫作品所承載的文化價值與思想內涵缺乏深入理解,這種局面嚴重影響了教學的整體效果。
每一幅國畫作品背后,都有著豐富的文化背景和深刻的思想表達,如對自然的崇敬、對人生哲理的思考、對社會現象的批判等。但在實際教學中,這些文化內涵往往被簡化甚至忽略,教師在授課時更多地強調技法的標準與繪畫步驟,而缺少對文化背景、歷史淵源以及藝術家創作意圖的詳細解讀。學生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中,容易將國畫學習簡單化為技藝的模仿,缺乏對作品背后更深層次意義的探究。更嚴重的是,這種對文化內涵的忽視,讓學生在學習國畫時無法全面理解作品的價值。國畫中的山水、花鳥、人物等題材,本應采用藝術手法表達出豐富的精神內涵,如中國古人對天地自然的敬畏、對人生哲理的感悟以及對社會人情的觀察等。若學生只關注技法的掌握,而對這些精神內涵視而不見,那么他們在創作中就難以將這些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創作出的作品也會缺乏應有的深度。這種淺表化的學習方式,限制了學生的藝術感知力,使他們無法在國畫學習中獲得完整的藝術體驗。
四、基于民族文化傳承發展的小學美術國畫教學創新策略
1.注重文化情境營造
在小學美術國畫教學中,文化情境的營造對于激發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興趣具有關鍵作用。教師在課堂中引入豐富的民族文化元素,為學生創造一個沉浸式的學習環境,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自然地與文化內涵產生共鳴。
引入民族文化背景視頻是營造文化情境的有效手段之一。這些視頻展示了國畫背后的文化背景、歷史淵源以及藝術家創作的心路歷程。例如,在學習山水畫時,教師播放展示中國傳統山水文化的視頻,帶領學生領略自然山川的壯美與古人對自然的敬畏之情。這種視覺體驗使學生直觀感受到國畫中蘊含的自然哲學與人文精神,從而在創作中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創作主題。
音樂作為一種感性藝術形式,也在文化情境的營造中發揮著獨特作用。中國傳統音樂,如古琴曲、昆曲等,以其悠遠的音韻與豐富的情感表達,與國畫藝術建立了深刻的聯系。教師在課堂中播放與國畫內容相關的音樂,幫助學生在情感上更加貼近作品的文化內涵。例如,在學習花鳥畫時,播放古琴曲《梅花三弄》,這種音樂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還能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花鳥畫中的意境美。這種音樂與國畫內容的結合,讓學生在創作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融入文化氛圍中,更加深入地理解國畫的藝術表達形式。
2.創新教學方法
在小學美術國畫教學中,創新教學方法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提高藝術素養的關鍵途徑。結合民族文化與國漫文化等多種元素,教師采用情境教學與自然探索等方式,讓學生在實踐中領悟國畫的藝術魅力。這種創新方法不僅使國畫教學更加生動有趣,還能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深刻感知國畫的文化內涵。
情境教學是創新國畫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通過創造具體的教學情境,教師讓學生在充滿文化氛圍的環境中體驗國畫的美感與精神。例如,在學習中國傳統花鳥畫時,教師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展示豐富的自然景觀與文化背景,使學生仿佛置身于傳統文化的情境中。在這種情境中,學生學習到了花鳥畫的技法,還能感受到花鳥畫所表達的自然和諧美。借助這種沉浸式的教學體驗,學生對國畫的理解將不再局限于技法層面,而是能深入體會到其中蘊含的文化意境。除此之外,在國畫教學中引入國漫文化的元素也是一種富有創新性的嘗試。國漫文化近年來在青少年中廣受歡迎,其生動的畫風與豐富的情感表達為國畫教學注入了新鮮的活力。教師結合國漫中的藝術元素,將其與傳統國畫技法相融合,設計出更具吸引力的教學內容。例如,學生嘗試將國畫技法應用到國漫角色的創作中,或是在國漫的情節與背景中融入國畫的意境。這種跨界創設對學生的創作興趣有巨大促進作用,讓他們在現代與傳統文化的碰撞中發現新的藝術表達方式,從而加深對國畫技法與文化內涵的理解。
3.強化多元化學習空間
在小學美術國畫教學中,強化多元化學習空間是提升學生學習效果與藝術素養的重要途徑。這意味著需要打破課堂的局限性,利用網絡平臺與社區資源,為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學習空間,使他們在自主探索與實踐中豐富對國畫的理解,從而形成多元化的學習體驗。
一方面,網絡平臺的廣泛應用為國畫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與無限的可能性。教師利用網絡資源,將課堂教學內容延伸至課外,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材料與參考信息。例如,通過在線平臺,學生瀏覽各類國畫作品、觀看教學視頻、參與在線討論等,從而在課后繼續深入學習國畫技法與藝術理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參與線上藝術展覽與文化活動,這些互動性強、信息量大的網絡資源極大地拓寬學生的視野,使他們在與其他地區的藝術愛好者的交流中獲得更多啟發。另一方面,社區資源的有效利用也是強化多元化學習空間的重要方式。國畫作為一種源于生活、反映生活的藝術形式,其教學不能僅局限于課堂內的理論講解與技法訓練,而應深入到社區生活中,幫助學生在真實的文化環境中感受國畫的魅力。例如,組織學生參觀當地的藝術館、博物館或參與社區內的藝術活動,使他們在這些實踐中與真實的藝術作品和文化場景進行互動。
4.開發跨學科綜合課程
開發跨學科綜合課程是提升小學美術國畫教學效果的創新舉措。通過將美術與其他學科相結合,教師設計出更加豐富的課程,使國畫教學不再局限于技法的傳授,而是將其延展到歷史、文學等多個領域。
在國畫教學中融入歷史學科,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國畫作品的背景與時代精神。每一幅國畫作品,尤其是那些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作品,都與其創作的歷史背景密不可分。例如,山水畫不僅描繪了自然景觀,還反映了古代文人對社會、政治與人生的思考。將國畫教學與歷史教育相結合,教師引導學生了解作品背后的歷史故事與時代背景,能夠幫助他們理解創作者的思想情感。這種結合使學生在學習國畫技法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歷史教育,增強了他們對作品的感受力。
文學與國畫的結合同樣為國畫教學注入新的活力。中國傳統文化中,詩畫本為一體,許多國畫作品在創作時都受到詩詞的啟發,或是在畫作中直接融入了詩句。通過將文學引入國畫教學,教師鼓勵學生在創作過程中運用詩詞的表達方式。例如,在學習花鳥畫時,教師帶領學生閱讀與花鳥主題相關的古典詩詞,體會詩句中的意境,然后將這些意境通過國畫的形式表現出來。這種跨學科的學習方式,不僅豐富了學生的創作內容,還幫助他們更深刻地理解國畫中的文化內涵。學生在這種創作過程中,既提高了繪畫技巧,又加深了對中國古典文學的理解。
綜上所述,將民族文化深入融合到小學美術國畫教學中,不僅能夠豐富教學內容,還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和文化自豪感。通過實施這些創新教學策略,我們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賞國畫的藝術價值,同時培養他們對傳統文化的深刻認識和長久興趣。
(方黎明,1995年生,男,漢族,江蘇南京人,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美術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