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階段會面臨一些挑戰。由于教學方法、學習要求及行為規范的差異,幼兒會難以適應小學的環境,并產生對學習的抵觸情緒。對此,幼兒園教師應與家長、小學及社區攜手合作,幫助幼兒理解幼兒園與小學之間的不同,提高他們的適應能力,并給予他們必要的支持,確保幼兒能夠平穩地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自信地開始他們的小學之旅。基于兒童立場的幼小銜接工作是指教師在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的基礎上,通過身心準備、生活準備、社會準備和學習準備四個維度的有機結合,引導幼兒認識并熟悉小學環境。這是一項長期且系統的工作,它要求幼兒園、家庭、社會及小學攜手合作,共同努力。
一、思考:當前幼小銜接存在的問題
幼小銜接是幼兒園與小學教育之間的過渡階段,它是幼兒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在開展幼小銜接時,教師應遵循循序漸進、自然滲透的教學原則,將幼小銜接融入幼兒教育的各個階段,并將其體現在幼兒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筆者發現當前的幼小銜接教學實踐存在一些問題。
(一)目標不同,以家長選擇為主
幼兒園與家庭的目標存在差異。在幼小銜接階段,教師更注重幼兒的全面及個性化發展,而部分家長則傾向于追求功利性的目標。在這一過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溝通與指導,部分家長對幼小銜接的理解不足,他們對幼兒的入學感到十分焦慮。這種焦慮使部分家長盲目地讓幼兒學習拼音、識字、寫字、計算等知識,進而影響了幼小銜接的開展。
(二)范圍較小,以幼兒園實踐為主
在開展幼小銜接的過程中,幼兒園與家庭、小學之間的緊密合作至關重要。然而,在現行模式下,部分幼兒園在開展幼小銜接時,未能充分考慮家庭及小學教育的實際狀況。此外,部分幼兒園在組織幼小銜接活動時也未能充分重視社會資源的利用,進而影響了幼小銜接工作的成效和質量。這種以幼兒園實踐為主導的幼小銜接會對幼兒平穩過渡到小學階段造成負面影響。
(三)角度單一,以成人視角為主
當前,如何有效地實現幼小銜接已成為教育領域關注的焦點。筆者發現以往關于幼小銜接的研究多從教師和家長的視角展開,忽略了幼兒的意見和需求。有學者曾說:“幼小銜接的話語體系長期以來主要是成人構建的。”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部分家長對幼小銜接的理解僅限于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容易忽視幼兒的實際需求;二是部分教師在組織活動時未能充分考慮幼兒的年齡和身心發展特點,過分強調智力發展。這不利于調動幼兒的積極性,甚至使幼兒對即將到來的小學生活感到恐慌,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
二、行動:基于兒童立場的幼小銜接三策略實施
(一)聯合家庭成員,擺脫雙向焦慮
每名幼兒的言談舉止都體現了父母的教育方法。因此,改變家長的教育方式是最有效的策略。教師可以鼓勵家長采用科學的教育方法,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提高幼兒的自理能力,從而幫助他們更順暢地完成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
1.拓寬學習渠道,為家長提供指導。在理念先行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建立幼小銜接共同體,打破幼兒園與家庭之間的壁壘,踐行雙向互動的銜接方式。例如,筆者所在的幼兒園開展了家長沙龍及專家講座活動,通過線上持續跟進與線下密切跟蹤相結合的方式,向家長詳細解讀當前幼小銜接的相關政策文件,并提供實用的指導建議,幫助他們更好地實施幼小銜接。
2.結合指導意見,推動四項準備家園共育。教師可以根據《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指導要點》中身心準備、生活準備、社會準備和學習準備四個方面的要求,開展家園共育的幼小銜接工作。
一是身心準備。教師可以從向往入學、情緒良好、喜歡運動、動作協調四個方面,開展身心準備銜接工作,在幼兒園開展戶外體能運動、戶外自主游戲等,并確保幼兒每天至少有兩個小時的戶外活動時間。同時,教師可以與家長合作開展情緒類認知活動,幫助幼兒保持積極心態,減輕家長的焦慮,并提供正向的準備指導。
二是生活準備。教師可以從生活習慣、生活自理、安全防護、參與勞動四個方面出發,鼓勵家長做到對幼兒“放手”。教師可以開展“放手月”活動,讓幼兒在幼兒園和家中學習生活技能,如扣扣子、系鞋帶等,增強幼兒的自我服務意識,鼓勵幼兒自己穿衣服、整理床鋪、收拾書包等,為小學生活做準備。
三是社會準備。為加深幼兒對交往行為的認識,引導幼兒與同伴建立良好的關系,教師可以鼓勵家長在家中做好示范,主動向客人打招呼。在幼兒園,教師可以利用各類游戲活動引導幼兒友好交往,鼓勵幼兒互相幫助,提高幼兒的社交能力和溝通能力。此外,教師可以模擬小學的課堂環境,讓幼兒逐漸適應小學的學習節奏和模式,同時培養幼兒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時間觀念,為即將到來的小學生活做好充分的準備。
四是學習準備。幼小銜接的主要目的在于培養幼兒的專注力、學習興趣和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習慣。為此,教師可以建議家長和幼兒一起進行每日共讀、繪畫和建構活動,在每日共讀活動中,家長可以指導幼兒逐頁翻書,根據畫面預測故事情節,并記錄閱讀內容,提高幼兒的閱讀能力,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幼兒園,教師可以開展探索型主題活動,促進幼兒積極探究,鼓勵幼兒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
3.開展科學指導,優化祖輩教養模式。當下,祖輩在家庭教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們有時間和精力與幼兒互動,但容易出現溺愛幼兒的現象。為改變這一狀況,教師可以邀請祖輩家長參與教育講座和沙龍活動,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教育觀念,掌握科學的教養方法。教師還可以通過工作坊,鼓勵祖輩家長參與教學游戲的設計,讓他們體驗育兒的樂趣,并理解科學教養的重要性。此外,教師可以支持祖輩家長利用教育技術工具獲取育兒知識,通過親子活動加強情感聯系,幫助祖輩家長提高教養能力,為幼兒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二)聯動學校和社區,教學雙向接軌
在幼小銜接中,學校與社區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教師可以加強與小學及社區的合作,幫助幼兒提前熟悉小學環境,加深對小學生活的認識,從而提高他們的適應能力,使過渡過程更加順利。
1.解讀幼兒心聲,開啟探秘小學之旅。為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師可以開展“探秘小學”幼小銜接活動。在活動開始前,幼兒會提出各種問題,如“小學的哥哥姐姐怎么上課”“小學的食堂長什么樣子”“小學的操場有多大”“哥哥姐姐的書包里都放了哪些書”等。對此,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制訂觀察計劃、明確觀察目標,通過看一看小學環境、問一問老師、學一學哥哥姐姐等方式了解小學的情況。幼兒參加這類參觀互動活動能提高交往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幫助幼兒更好地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
2.關注幼兒需求,社區搭建共育平臺。社區是對幼兒進行社會教育的主體。教師可以從幼兒的需求出發,了解幼兒在幼小銜接階段的心理和情感需求,并主動為幼兒提供相應的支持。教師還可以搭建社區共育平臺,根據不同幼兒的需求設計個性化銜接活動,同時在平臺中整合周邊的各類資源,組織幼兒觀看消防演習和參觀科技館、藝術館等,實現平臺的資源共享。
(三)整合內外資源,做好入學準備
在開展幼小銜接的過程中,教師引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師應基于兒童立場進行科學引導,幫助幼兒適應小學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方式,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并提高幼兒的學習能力。
1.教師雙向互動,了解幼兒的真實情況。幼兒園教師可以細致整理幼兒的個人資料、性格特點及行為習慣,與小學教師共享;小學教師可以反饋小學生應具備的關鍵能力與良好習慣,為幼兒園教師提供有針對性的建議。幼兒園教師與小學教師可以通過共享信息和反饋,建立支持幼兒平穩過渡的雙向互動機制,形成協同的教育生態系統。在此基礎上,幼兒園教師可以著重培養幼兒的社交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小學教師可以利用獲取的信息,制訂個性化的教學計劃,營造支持性的學習環境,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需求。
2.班級資源共享,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幼兒園各班有著獨特的課程和教學方案,但互動不足會導致資源浪費。為此,各班教師可以積極共享資源,提高教學質量。例如,筆者所在的幼兒園利用網盤整合了幼小銜接的各類資源,包括課程、游戲、活動、案例、家長課堂等,并以視頻、音頻、文本等形式發布。筆者所在的幼兒園還在云平臺“幼小銜接論壇分享室”中分享了大班教師的經驗和專家講座,促進了資源的有效利用。
3.活動多樣組織,滿足幼兒的需求。在幼小銜接階段,幼兒正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變,教師需要調整教學策略,確保幼兒在銜接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教師應根據幼兒的興趣需求、能力基礎、活動表現設計活動和營造環境,以更好地支持幼兒的發展。例如,在主題活動“嗨,早上好”中,幼兒自主制定規則并提出增設簽到值日生。筆者則根據幼兒的想法提供了環境和材料支持,便于幼兒來幼兒園后記錄時間,并給予準時來幼兒園的幼兒一定的獎勵。這不僅滿足了幼兒的需求,調動了幼兒準時來幼兒園的積極性,還幫助幼兒理解了守時的意義,形成了良好的時間觀念,為他們適應小學生活做好了準備。
結語
基于兒童立場的幼小銜接是一個持續更新和完善的動態教育過程,需要幼兒園、家庭、社區和小學共同參與,以確保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之間的順利銜接。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為家長提供家庭教育指導,提高他們的教育能力,并鼓勵他們為幼兒提供科學的指導。幼兒園要與小學合作,開展新的嘗試與探究,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幼兒園要加強資源共享和課程優化,開展趣味性的游戲活動,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幫助幼兒消除入學焦慮,為幼兒順利地適應小學生活打下基礎。
(作者單位:上海市浦東新區東方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