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途徑,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手段。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于啟蒙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各領域”。因此,在迫切需要提升國民文化素養、建設文化強國的背景下,在幼兒教育階段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顯得極為重要。豫劇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其唱腔鏗鏘有力、抑揚頓挫,生動地反映了人民的生活習慣和價值觀念,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內涵。幼兒園應承擔起文化傳承的責任,將本土的優秀傳統文化經過適當加工,轉化為具有特色的課程內容,以增強幼兒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并推動園本課程的改革與創新。
一、將豫劇文化融入園本課程的價值
豫劇是我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融合了文學、音樂、美術、舞蹈等藝術形式,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表現形式。它主要流傳于河南、河北、山東等地,并廣泛傳播至全國各地。豫劇擁有超過百年的傳承歷史,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不僅吸收了昆腔、吹腔、皮黃及其他梆子聲腔劇種的藝術精華,還融合了河南民間的音樂,從而形成了獨特的劇種特色。將豫劇文化融入園本課程內容,對傳承戲曲文化、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及提高幼兒園的課程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幼兒的文化自信心
豫劇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是一種獨特且珍貴的園本課程資源。將豫劇融入園本課程,符合幼兒的具體形象思維,能激發他們參與實踐的興趣。通過親身參與,幼兒能感受到豫劇文化的魅力,掌握豫劇文化的基礎知識,學習其蘊含的歷史和民俗文化,從而激發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增強文化自信心。此外,將豫劇融入園本課程并將其推廣至全國,可以拓寬幼兒的視野。
(二)貫徹素質教育,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素質教育強調幼兒在身體、品德、認知等方面的全面發展和個性化教育。戲曲作為一種綜合藝術形式,融合了音樂、舞蹈、文學、美術等藝術元素,對提高幼兒的綜合素質極為有益。從身體素質的角度來看,豫劇中的唱腔和打功都依賴于特定的身體表演技巧。通過學習豫劇動作,幼兒可以鍛煉手部和腿部的肌肉,從而促進身體健康發展。從審美培養的角度來看,豫劇生動的臉譜、獨特的音樂和精美的服飾都是很好的美育素材。幼兒通過接觸這些元素,能體驗到傳統文化的美感,進而增強審美意識,提高審美能力。從智育的角度來看,豫劇作為與民俗文化密切相關的藝術表現形式,能讓幼兒理解優秀的經典文學作品和民俗文化,從而促進幼兒的認知發展。此外,豫劇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其悠久的歷史及其中蘊含的“孝”“禮”“勇敢”等傳統美德,能使幼兒樹立正確的道德倫理觀念,豐富他們的道德情感。
(三)展現園本特色,提高園本課程的質量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提出,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因此,挖掘本土資源,開發具有我國特色的園本課程至關重要。以豫劇為載體開發極具特色的園本課程,不僅能啟迪幼兒的智慧,培養他們的人文情懷,還能提高幼兒園的課程質量。
二、將豫劇文化融入園本課程的策略
當前,眾多幼兒園正致力于開發具有園本特色的課程,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然而,并非所有幼兒園都能開發出科學合理的園本課程。在這一過程中,幼兒園會遇到許多實際的困難。因此,在將豫劇文化融入園本課程時,幼兒園必須以內容為核心,加大對園本課程實施的支持力度,從多個角度提出建議,以確保園本課程的質量。
(一)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
教師是開發園本課程的核心力量。然而,部分教師對豫劇在幼兒教育中的價值不夠重視,將其視為一種技能性課程,這影響了園本課程的實施質量。因此,在開發與實施園本課程的過程中,教師要明確豫劇文化在幼兒教育中的價值,明白在幼兒園進行戲曲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啟蒙。為了合理而有效地將豫劇文化融入園本課程,教師需要具備基礎的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
在理論知識方面,教師應以豫劇文化知識和園本課程理論為基礎。掌握豫劇知識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師可以通過實地考察、網絡搜集、專業培訓等方式,了解豫劇的發展歷史、經典曲目、劇種特點、基本唱腔和動作等知識,逐步提升戲曲藝術素養。
在實踐方面,教師的關注點在于如何科學有效地將豫劇文化融入幼兒教育。這意味著教師不僅要選擇適宜的豫劇文化內容,還要具備創新能力,運用豐富的教學手段將豫劇文化滲透日常生活、區域環境布置、幼兒游戲活動中,讓戲曲文化真正融入幼兒教育。為此,教師要積累豐富的經驗,提高實踐能力。
(二)選擇適宜的豫劇內容
豫劇的大部分作品由專業藝術家創作,或源自民間流傳。豫劇呈現的是成人的審美觀和價值觀,其表演動作復雜且難度大,唱腔和唱詞對幼兒而言難以理解。因此,在將豫劇引入園本課程時,教師必須根據幼兒的年齡和身心發展特點進行適當改編。
首先,教師應選擇經典且富有特色的劇目,如《花木蘭》《穆桂英掛帥》《包青天》《朝陽溝》等。以《花木蘭》為例,這部廣為流傳的劇目塑造了一個女性英雄形象。在實施園本課程時,教師應以培養幼兒的民族情感為核心。首先,教師可以結合專為幼兒設計的原創繪本《花木蘭》適當改編豫劇,從而拓寬幼兒的視野。其次,課程內容可以包括了解豫劇樂器。豫劇的吹奏樂器主要包括二胡、嗩吶、月琴等,打擊樂器則有鑼、鼓、梆子等。通過欣賞豫劇音樂和體驗豫劇樂器演奏,幼兒能加深對豫劇的理解。最后,了解豫劇的文學內涵也是重要的課程內容。豫劇涵蓋了多個領域的知識,具有極為豐富的內涵。教師可以引導幼兒了解不同劇目中的經典人物、民間故事、風俗習慣等內容,以拓寬幼兒的視野。
總之,在選擇豫劇內容時,教師應基于幼兒的發展特點,創造性地將傳統藝術轉化為園本課程的實踐資源,并根據幼兒現有的生活經驗加工傳統藝術的材料、調整教育內容和方法,使之更容易被幼兒接受。
(三)采用多樣且靈活的課程實施手段
目前,幼兒主要通過觀看、聽和表演這三種基本方式學習與豫劇有關的園本課程。以大型現代豫劇《焦裕祿》為例,教師可以設計為期兩周的主題教育活動,引導幼兒了解焦裕祿的家鄉、事跡,欣賞《焦裕祿》戲劇表演,并嘗試運用語言、表情、動作表演《焦裕祿》,讓幼兒理解愛國奉獻的精神,形成愛國主義情感。除了主題教育活動,教師還可以通過環境營造、家園共育等方式開展教學,激發幼兒的興趣。
此外,豫劇課程的學習應不同于傳統的集中教學、小組活動和個別活動的組織形式。考慮到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教師應為幼兒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從而加深幼兒對豫劇文化內涵的理解。例如,教師可以搭建一個沉浸式、對話式、互動式的戲劇微劇場,將復雜的戲劇內容簡化、游戲化,使之成為適合幼兒觀看的兒童劇。同時,教師還可以創建豫劇小劇團、成立豫劇文化探究坊等。
(四)以幼兒為主體的科學課程評價
園本課程評價是根據一定的價值標準評估幼兒園開發或實施的園本課程的活動,旨在確保課程的適宜性、有效性,并據此調整,從而促進幼兒的發展。在構建科學的園本課程評價體系前,教師需要先明確四個基本問題,即為誰評價、誰來評價、評價什么及怎么評價。
幼兒是幼兒園教育活動的主體,幼兒園所有的教育工作都旨在促進幼兒的身心發展和健康成長。因此,在評價豫劇園本課程時,教師應聚焦幼兒在課程實施中的具體表現和發展情況,開展全面而客觀的評價,既關注幼兒對知識技能的掌握程度,又考慮幼兒的情感態度。同時,評價應具有針對性,教師應關注幼兒的個體差異。
評價主體應多元化,教師可以開展幼兒自評、同伴互評和教師評價,并邀請家長和相關專家參與。關于評價內容,教師可以根據豫劇園本課程的設計、內容選擇、實施情況等進行綜合性評價。關于評價方式,教師應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兼顧全體幼兒的發展。教師可以建立“個人檔案袋”或采用“說評結合”等評價方式,全面記錄和評價每名幼兒的課程學習情況。同時,教師可以搭建豫劇課程的網絡公眾平臺,展示課程資源的搜集、評估、利用等環節,記錄戲曲與園本課程結合的發展軌跡,方便后續開展教學反思。
(五)動用各方力量形成教育合力
在以豫劇文化為主題開發園本課程時,教師必須具備整合外部資源與內部資源的能力。為此,幼兒園可以邀請相關專家入園指導,幫助教師了解更多豫劇知識。幼兒園可以積極與家長溝通,獲得家長對園本課程的支持,實現家園共育。幼兒園還可以充分利用社區資源,邀請社區豫劇表演隊來幼兒園演出,或讓幼兒參與社區豫劇表演活動,使豫劇文化走進幼兒園,同時讓幼兒豫劇課程走出幼兒園,從而形成和諧的交流關系,推動傳統藝術的傳承與創新。此外,幼兒園可以搭建數字化資源共享平臺,鼓勵教師、課程專家、豫劇表演者及家長相互交流,共享相關資源與信息,以實現豫劇文化在幼兒教育階段的創新。
(作者單位:渤海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