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兒教育領域,生態教育正逐漸成為培養幼兒環保意識、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幼兒園作為幼兒接觸的第一個社會場所,其教育環境對幼兒的成長至關重要。竹園野趣環境以其獨特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生態資源,為幼兒園生態教育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竹園不僅是綠意盎然的自然空間,還是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生態系統。在這里,幼兒可以近距離觀察竹子的生長,聽竹葉的沙沙聲,感受大自然的韻律與節奏,這種身臨其境的體驗遠比書本上的知識更為直觀和深刻。下面,文章將從多個方面入手,探索幼兒園竹園野趣環境中的生態教育實踐,以培養幼兒對大自然的熱愛與保護意識。
一、幼兒園竹園野趣環境中的生態教育資源
(一)自然材料
竹園蘊藏著豐富的生態教育資源。竹子作為竹園的核心元素,其生長迅速且形態多樣,從竹筍破土而出直至長成挺拔的翠竹,這一過程生動展現了生命的奇妙,為引導幼兒觀察植物生長、理解生命周期規律提供了絕佳的實例。竹子可以作為建筑材料,也可以用來制成生活用品和藝術品,這都凸顯了對自然資源進行可持續利用的重要性,成為生態教育中的一個亮點。
竹園中肥沃的土壤富含有機質,是植物生長的基礎。通過觀察土壤的質地、顏色及植物的形態,幼兒能深刻理解土壤對植物生長的作用,理解生態平衡中各組成部分間相互依賴的緊密關系。竹園內的小溪或水塘不僅為竹林提供了必要的水分,還是生態系統中的關鍵要素。通過觀察水循環的過程,如蒸發、降雨、地下水補給等,幼兒能直觀認識到水資源的重要性,從而產生保護水資源的意識。
(二)環境資源
竹園野趣環境為開展生態教育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這里空氣清新宜人,能讓幼兒更親近自然,深切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對幼兒的身心健康具有促進作用。竹園內動植物種類繁多,竹園為各種生物提供了棲息與繁殖的理想場所,形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生態系統。幼兒在此可以觀察到植物的變化、鳥類的遷徙、昆蟲的覓食等自然現象,從而深入理解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的重要性。許多幼兒園還在竹園巧妙融入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如竹編工藝、竹林詩詞等,這些文化元素與自然環境相得益彰,豐富了生態教育中的人文內涵。通過參與相關活動,幼兒能在親身體驗中感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同時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二、幼兒園竹園野趣游戲開展的前提
(一)基于開放的自然教育理念
竹園野趣游戲的開展深深植根于自然教育理念之中。該理念強調,幼兒只有與大自然親密接觸,其主動性、積極性才能得到充分的調動。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幼兒教育卻逐漸偏離了這一軌道,走向了“庭院盆景式的教育”。這種教育環境不利于幼兒的全面發展。因此,加大對自然教育的實施力度,加深對自然教育的理解和認識,已然成為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必然趨勢。
在這一背景下,以開放的自然教育理念為引領的竹園野趣游戲應運而生。教師充分利用竹園這一自然環境,設計各種有趣的活動,讓幼兒在親近自然的過程中體驗到探索的樂趣和成長的快樂,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提高他們的觀察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同時,通過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幼兒能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奧秘和自然的偉大,從而增強保護自然的意識。
(二)打造開放的自然游戲空間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思想至今仍對現代教育產生著深遠的影響。這一思想主張打破傳統教育的束縛,讓幼兒在自由的環境中全面發展,其核心理念與竹園野趣游戲的實踐不謀而合。竹園野趣游戲不僅是對陶行知先生“六大解放”思想的生動詮釋,還是對這一理念在現代教育中的創新應用。在竹園這一開放的自然環境中,幼兒不再被局限于狹小的教室或固定的座位,而是可以在廣闊的戶外空間中自由奔跑、探索、實驗,盡情釋放自己的天性,體驗探索的樂趣。
開放的游戲空間不僅能激發幼兒的探索欲和創造力,還能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提高社交能力。幼兒能在探索中學習如何解決問題、如何與他人合作、如何面對挑戰,這些寶貴的經驗將為他們未來的成長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打造開放的自然游戲空間是竹園野趣游戲開展的基本保障,它既體現了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思想,又為探索更加科學、合理的幼兒教育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啟示。在未來的教育實踐中,筆者將繼續堅持這一理念,為幼兒營造自由、開放、富有野趣的游戲環境和學習環境,讓他們在快樂中成長,在探索中前行。
(三)自主生成的游戲內容
幼兒與自然相處的樂趣往往源于他們自由創造的天性。在竹園野趣游戲的組織和實施過程中,筆者深刻認識到,只有把游戲的自主權真正交給幼兒,才能讓他們在游戲中充分表達他們內心的想法和愿望。教師應始終站在幼兒的立場,以他們的視角觀察世界,理解他們的游戲需求和興趣點。
例如,在竹園這個充滿野趣的自然環境中,筆者班上的幼兒紛紛表達了自己想要的游戲內容及形式。有的幼兒興奮地說:“小山坡那里有許多地道,我想在那里玩打野戰的游戲?!庇械挠變簞t說:“我想在小水溝里和小伙伴們一起打水仗?!边€有的幼兒滿懷期待地表示:“我想在竹林里盡情地玩泥巴,感受泥土的氣息?!泵鎸τ變哼@些充滿創意和想象的游戲想法,筆者始終保持開放的態度,不斷鼓勵幼兒根據自己的已有經驗,充分表達自己的游戲意愿,并認真記錄他們的每一個想法。同時,筆者為他們提供適宜的游戲材料和工具,以滿足他們多樣化的游戲需求。在游戲過程中,幼兒可以自主選擇游戲玩伴,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喜好挑選游戲材料。他們可以在竹園中自由地奔跑、探索、創造,盡情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遇到問題時,幼兒也會嘗試著自己解決,通過協商、合作等方式,不斷克服游戲中的困難。
這種自主生成的游戲內容充分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激發了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讓他們在游戲中獲得了更多的自由和快樂。竹園野趣游戲也因此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充滿了濃郁的“野味”。
三、幼兒園竹園野趣環境中生態教育的實施
(一)引導幼兒觀察與探索
在竹園野趣環境中,觀察與探索構成了幼兒接觸自然、發現生命奧秘的初始篇章,也是生態教育的核心所在。直接觀察和親身體驗能激發幼兒對自然的好奇心,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與探索精神,并加深他們對生態系統的認知。
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觀察活動,引導幼兒定期探訪竹園,讓他們見證竹筍破土而出到茁壯成長的全過程。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適時引導幼兒思考竹子生長所需要的條件,如光照、水分、土壤等,幫助他們逐步搭建起對植物生長條件的認知框架。教師還可以引導幼兒近距離觀察竹子的結構,觀察竹節與竹葉的形態,聽竹葉的搖曳聲,并向幼兒介紹竹子的多種用途,如竹子在建筑、紙張生產及傳統藝術中的應用,讓幼兒認識到竹子不僅是生命力頑強的植物,還是寶貴的生態資源,從而增強他們的環保意識。
此外,教師可以開展“竹林探秘”活動,布置尋找特定動植物、觀察昆蟲行為模式、探索竹林秘密等任務,鼓勵幼兒勇敢探索未知,用眼睛去發現,用心去感受,進而認識到生物的多樣性及生態系統中生物的相互作用。
(二)開展實踐活動
在竹園內開展竹編、竹筒畫等以竹子為主題的活動,是開展生態教育的有效手段。這類活動能使幼兒感受竹子的質地,體會竹子的非凡魅力與價值。在竹編活動中,教師可以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帶領幼兒削竹,并引導幼兒用竹子編織簡單的物品,從而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與創造力,讓他們深刻認識到竹子的可持續利用性和實用性。在竹筒畫活動中,教師可以鼓勵幼兒在竹筒上自由揮灑,用色彩與線條描繪他們心中的自然景致或生態故事,享受藝術創作帶來的愉悅,直觀感受竹子作為藝術創作媒介的獨特之處。
(三)開展情境教學
情境教學作為一種生動、直觀且富有成效的教學方法,在生態教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教師通過創設具體的情境,將抽象的生態知識轉化為幼兒能直觀感知和親身體驗的內容,從而增強教學效果。竹園作為自然生態的縮影,為教師提供了豐富的情境教學素材。教師可以巧妙地結合竹園的特點,創設與生態系統緊密相關的情境,讓幼兒在模擬的自然環境中學習生態知識。
例如,教師可以模擬竹林中的食物鏈,讓幼兒分別扮演竹子、昆蟲、鳥類等角色,通過互動和合作展示生物之間的捕食與被捕食關系。在這一過程中,幼兒能直觀地感受到生態系統的復雜性和動態性,理解生態平衡的重要性。教師還可以利用竹園中的水源和植物模擬水循環的過程,讓幼兒扮演水分子、植物根系、土壤等角色,通過互動和合作展示水如何在生態系統中循環流動。在這一過程中,幼兒能了解水循環的基本原理,意識到保護水資源的重要性。
(作者單位:
蘇州市吳中區胥口一箭河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