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加快推進學前教育高質量發展,教育部于2023年印發了《幼兒園督導評估辦法》,其附件《幼兒園督導評估重點指標》中明確提出,幼兒園應“樹立并落實科學的兒童觀和教育觀,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學前教育規律,尊重幼兒,堅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珍視生活和游戲的教育價值”。在幼兒教育領域,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形式。幼兒園開發“童樂”自主游戲,抓住了幼兒的興趣點,有助于增強幼兒自主游戲的效果。幼兒園應充分利用園所特色資源,確立以幼兒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為幼兒營造自然且愉悅的游戲環境,以促進幼兒在認知、情感、社會性等方面的發展,從而真正實現幼兒教育與“童樂”文化的有機結合。文章探討“童樂”文化浸潤下的幼兒自主游戲實踐策略,以供參考。
一、“童樂”文化的內涵
“童樂”文化是一種獨特的教育理念,其核心在于關注并促進幼兒的快樂成長與自由發展。“童樂”文化致力于引導幼兒學會關愛他人、勇于表達自我、積極應對挑戰,并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些優秀的品質是幼兒未來人生道路上最堅實的基石,能幫助他們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
二、以“童樂”文化為指引開展幼兒自主游戲
在開展幼兒自主游戲時,教師應以“童樂”文化為指引,有計劃地引導幼兒積極參與游戲,以培養幼兒的自主學習能力,促進他們的個性化發展。同時,教師應鼓勵幼兒在游戲中主動發現并解決問題,以彰顯游戲的內在價值。
其一,教師在開展游戲活動時,應充分融入“童樂”文化。游戲不僅是幼兒認識外界的重要途徑,還是他們適應社會環境的主要方式。教師應將游戲作為幼兒的主要活動,引導幼兒積極探索自主游戲,并以“童樂”文化為指引,提高幼兒的認知能力,促進幼兒自主成長。
其二,幼兒園課程應以幼兒為中心,滿足其游戲化和生活化的需求,并結合園所特色設計課程。幼兒園課程建立在幼兒活動的基礎上,因此課程設計應強調趣味性和探索性。
三、基于“童樂”文化營造幼兒自主游戲環境
游戲環境的營造應始終以促進幼兒的發展為核心。幼兒對感興趣的游戲往往展現出更高的參與熱情,因此,在游戲環境的營造過程中,教師應積極融入“童樂”文化。
其一,幼兒園應根據自身特色和幼兒自主游戲的需求,創建多樣化的戶外主題區域,如交通區、沙堡區、百草園、童樂屋等,以豐富幼兒的游戲體驗。幼兒園對游戲環境的調整與優化,能為幼兒提供持續游戲的動力。在戶外空間中,教師可以挑選一塊空地建設童樂屋,引導幼兒在此搭建爐灶、布置自己的“家”、開設“小超市”等。
其二,幼兒園應營造更為開放的室內游戲環境。在班級中,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年齡段幼兒的特點,為他們提供適宜的材料。例如,教師可以為大班幼兒提供生活類、閱讀類、藝術類和益智類等材料,這些材料能為幼兒自主營造游戲環境提供素材,有助于增強幼兒的自主意識。
四、預留充足的游戲時間,尊重幼兒的游戲自主權
幼兒園應探究幼兒的日常活動,并根據學前教育的相關規定調整幼兒的日程安排,編排詳盡的活動時間表。教師應根據幼兒的實際表現靈活分配時間,以體現對幼兒游戲自主權的尊重,并積極營造有利于幼兒發展的游戲環境,保證幼兒擁有充足的游戲時間。游戲結束后,教師應帶領幼兒進行回顧。回顧是幼兒自主游戲的重要環節,在此過程中,幼兒不僅能重建規則意識,還能積累游戲經驗。同時,回顧有助于培養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是幫助幼兒建立自信心和激發其探索精神的有效途徑。
對小班幼兒而言,他們對幼兒園環境尚不熟悉,因此在游戲中的適應過程可能相對較長。以幼兒毛毛為例。起初,在進行“抓小偷”游戲時,性格內向的毛毛感到非常不適應。然而,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毛毛成功抓住了一名同伴,這讓他感到十分自豪,體驗到了游戲的樂趣。在開展自主游戲時,幼兒園應營造充滿樂趣的環境,基于幼兒的興趣設計游戲活動,以滿足他們的個性化需求;教師要營造高質量的游戲環境,并為幼兒提供充足的游戲時間,真正將自主游戲的主導權交給幼兒。由于幼兒對環境的適應能力相對較弱,為了讓幼兒在自主游戲中獲得充分的發展,教師必須將他們視為游戲的主人,并為他們預留充足的游戲時間。
五、擴大游戲材料投放范圍,激發幼兒的創造力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提出,教師應“指導幼兒利用身邊的物品或廢舊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藝品等來美化自已的生活或開展其他活動”。為此,教師可以鼓勵幼兒充分利用周圍的材料,如廢舊輪胎、手工藝品等,組織幼兒開展多樣化的自主游戲。在擴大游戲材料投放范圍時,教師應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興趣點,選擇適合他們的游戲材料,如投放一些低結構化的材料,鼓勵幼兒自主搭建和創造。這些材料不僅能激發幼兒的創造力,還能讓他們在游戲中體驗成功的喜悅。
例如,在大班戶外教學期間,筆者策劃了一項木梯游戲活動。在此次戶外游戲活動中,筆者提供了輪胎、木板及梯子等低結構化的材料。在幼兒自主選擇材料后,筆者鼓勵他們充分發揮想象力,自行搭建木梯。一組幼兒率先搭建了直線型的木梯,隨后,其他幼兒急切地想要嘗試攀爬。這時,樂樂勇敢地站在了最前面。由于是第一次參與此類游戲,樂樂顯得有些緊張,爬木梯時格外小心。這時,緊隨其后的幼兒紛紛為他鼓勁加油:“快一點,再快一點!”“蹲下來爬會更快!”這次游戲大約持續了十分鐘,大多數幼兒表示這次游戲玩得不夠盡興。
鑒于此,筆者引導幼兒進入了游戲的第二階段。游戲開始后,基于先前的游戲經驗,幼兒開始探索更具創意的搭建方法。一名幼兒提議搭建“高低房”,這一想法迅速得到了其他幼兒的響應,他們迅速在小組內進行了分工與合作,有的幼兒開始模仿成人繪制圖紙,有的幼兒則開始挑選搭建材料,自發地投入“高低房”的搭建中。在游戲過程中,幼兒不斷嘗試,反復調整,最終成功在梯子上鋪設了木板。隨著搭建層數的增加,幼兒意識到人手不足,于是更多的幼兒加入了“高低房”的搭建行列。經過集體討論,幼兒選擇的材料種類越來越豐富,滾筒、竹竿、紙箱等都被納入其中。在這次游戲中,幼兒涌現了許多新奇的創意,他們不僅擴大了可以利用的材料范圍,還在思考與實踐中親手參與了搭建,從而鍛煉了獨立思考、交際溝通和動手操作等能力。
在幼兒自主游戲中,對游戲材料的管理至關重要。首先,幼兒園應選擇低結構化的游戲材料,并根據幼兒的游戲活動情況及參與人數合理確定所需材料的數量。這些材料應放置在幼兒易于觀察和接觸的位置。其次,幼兒園可以采取家園合作的方式,鼓勵家長積極參與材料的收集工作,如收集日常生活中的常見物品和自然材料。經過初步處理后,這些材料可以納入幼兒園的自主游戲資源庫。最后,幼兒園要明確材料的存放位置,并指定專人負責材料的監管工作,確保游戲材料得到及時更新和有效利用。
六、鼓勵幼兒深度學習,優化游戲介入策略
在學前教育階段,深度學習體現在幼兒與周圍環境的互動中,他們以獨特的方式積極探索外部世界,不斷積累經驗。幼兒園在開展以“童樂”文化為主題的幼兒自主游戲時,應引導幼兒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感知外部環境,吸收新知識。教師應細致觀察并記錄幼兒在游戲中的表現,準確把握幼兒的興趣點,以有效引導幼兒在游戲中進行深度學習。同時,教師應充分發揮引導者的作用,當幼兒在游戲中遇到阻礙時,要及時且恰當地介入。在介入游戲時,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示范等方式,引導幼兒思考問題并解決問題,使幼兒在游戲中獲得更加豐富和深刻的體驗。
例如,在交通游戲區,筆者曾組織中班幼兒開展“駕校模擬”游戲。在這次戶外游戲活動中,包括糖糖和歡歡在內的多名幼兒參與了該游戲。起初,幼兒選擇騎行作為游戲的主要方式,但隨著游戲的深入,部分幼兒逐漸覺得游戲缺乏趣味性,參與熱情有所下降,參與人數也逐漸減少。觀察到這一情況后,筆者隨即介入游戲,以玩家的身份參與其中,并向幼兒生動講解交通工具的相關知識,同時組織開展了加油、修車和洗車等模擬活動。隨后,幼兒根據之前的經驗,創造性地用紙箱、木板等材料,搭建了簡易的加油站和停車場。同時,新玩法的出現吸引了更多幼兒參與。由此可見,在開展幼兒自主游戲時,教師應細致觀察幼兒的游戲行為,并根據實際情況及時介入,以確保幼兒能順利進行深度學習。
結語
從實踐層面來看,幼兒園打造以“童樂”文化為核心的園所品牌,將“童樂”元素融入園所文化和幼兒自主游戲中,能夠形成獨具特色的幼兒自主游戲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不僅貼合幼兒的興趣點,還能滿足幼兒的成長需求,進而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通過營造幼兒自主游戲環境、預留足夠的游戲時間、擴大游戲材料投放范圍、鼓勵幼兒深度學習等措施,幼兒園能引導幼兒在游戲中學會探索、創造與合作,為他們未來的成長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這充分證明了將“童樂”文化融入幼兒自主游戲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對于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具有積極作用。
(作者單位:
東營市墾利區第一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