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道德與法治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和責任意識。其中,政治認同方面要求學生能初步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法治觀念方面要求學生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做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和堅定捍衛者。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需要從意識和實踐兩個層面出發,加強與學生生活的聯系。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上冊是法治專冊,其中包含的一些專業法律知識可能會加大學生的學習難度,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足和理解上存在障礙。同時,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傾向于采用單一的知識講解和灌輸方式來追求教學速度,這種做法難以適應新時代的教育需求。基于此,文章以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六課的“人民選出的代表”板塊為例,探討了法治觀念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滲透策略,以期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為培養遵紀守法的公民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案例背景
在當代社會,媒體對人大代表議題總是給予高度關注和詳盡報道,因而學生對此并不陌生。隨著六年級學生社會意識的初步覺醒,他們開始對社會生活中的政治現象有基礎的理解。然而,人大代表的工作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距離,真正關注人大代表選舉的學生的數量并不多。于是,筆者選取“人民選出的代表”這部分內容作為教學案例,基于學生對法治知識點的學習,通過開展情境創設、案例探究、角色體驗等活動,幫助學生加深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選舉權的理解,使其明白選舉是公民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重要途徑。
二、案例描述
(一)知識在線——人大代表人民選
在課堂導入環節,筆者先播放了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周豐林的相關視頻,再提出“居民為什么要選舉人大代表”這一問題,使學生明白人大代表與人民之間的關系密不可分。接著,筆者引入教材內容,介紹了一位主人公:“六年級學生劉力放學回家時,看到社區宣傳欄貼了一張關于選舉區人大代表的公告,他的心中有許多疑問,讓我們一起來幫他解決這些問題吧。”然后,筆者要求學生填寫人民、人大代表、國家、人民代表大會的關系圖,直觀地展示“人民地位為主體,人大代表人民選”的主題。在學習選舉方式時,筆者繼續創設情境:“劉力爸爸的同事李叔叔是區人大代表,如果李叔叔來自上海黃浦區,他要當選全國人大代表,那他的當選過程是怎樣的呢?”這可以幫助學生了解直接選舉和間接選舉的過程,認識到人大代表是通過逐級選舉,按照法律程序嚴格選出來的。
(二)案例在線——小選票大責任
在這一環節,筆者先借助案例“2018年3月,黃某用50元人民幣一張選票的方式向選民購買選票,并將買票人員名單登記在手”,引導學生思考:“如果你是其中一位選民,你愿意把自己的票賣給他嗎?”學生立即回答:“這是違法行為。”筆者繼續提問:“為什么法律要制止這種行為呢?”學生通過分析,明白了選舉的背后蘊藏著公平、規則等價值觀。接著,筆者出示案例結果:“經調查,黃某共花費賄選金額三萬余元,試圖在選舉當天一舉勝出,當選村主任。3月8日晚,當地派出所民警成功將涉案的4名主要違法嫌疑人黃某等抓捕歸案。”然后,筆者帶領學生再次回歸教材知識,提出問題:“你對這張小小的選票有什么新的認識?”在案例分析后,學生認識到選舉是公民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重要途徑,人大代表是代表人民討論、決定國家和社會事務的,所以不能濫用選舉權。最后,筆者鼓勵學生閱讀法律條文,讓學生認識到法治無處不在。
(三)情境再現——選舉小劇場
筆者播放了投票現場的視頻,讓學生根據視頻完成教材中的題目并分享自己的答案。為了讓學生了解基層人大代表選舉的主要程序,筆者組織學生演繹選舉過程,讓第一排的學生扮演校園人大代表候選人,剩下的學生分小組扮演選民。選民需要經過小組討論,向校園人大代表候選人提出關于自身或者校園生活的問題。從學生的表演來看,他們懷著激動、驕傲的心情進入“選舉現場”。在學生表演結束后,筆者扮演記者,分別采訪選民和校園人大代表候選人,提出“剛剛把選票投進去的時候是一種怎樣的心情”“作為人大代表候選人,聽了那么多選民的建議和疑惑,你有什么感受或者打算”等問題。從學生的回答來看,他們明白了人大代表的身份任重而道遠,選民對于投票須慎重思考,充分發揮每一張選票的作用。
三、案例分析
(一)情境創設,聯系教材內容
在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實踐中,為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師必須將課程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滲透道德觀念與法治意識。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需要創新教學活動,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高年級小學生已具備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然而,在學習定義性概念及規則時,他們仍然需要依賴具體的生活經驗作為支撐。情境教學注重個體在社會實踐中的積極參與和互動,因此,教師創設生動且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能為學生提供更為直觀的學習體驗,從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最終達成教育目標。
“人民選出的代表”這部分內容旨在引導學生初步理解人民代表大會這一根本政治制度,特別是人大代表選舉產生的方式這一關鍵環節。由于該課程內容涉及許多新概念,傳統的教學方式往往難以使學生深刻領會法治精神,甚至可能引發學生的厭學情緒。于是,在教學導入階段,筆者采用播放視頻的方式,直接使學生代入人大代表的實際生活中,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隨后,筆者引入主人公劉力,通過劉力與父親、人大代表李叔叔之間的角色對話及不同生活場景的轉換,將各個教學環節有機串聯起來,將知識點自然地呈現給學生。這種方式有助于拉近學生與教材內容之間的距離,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使學生更加主動地接受新知識。
(二)案例探究,走近社會生活
案例教學的優勢體現在其將理論知識以具體、生動的方式呈現,便于學生理解并接受,同時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力。在法治教育中,案例教學顯得極為重要,因為它能促使學生將法治理論與現實社會中的具體問題相結合,進而領悟法治的內涵與價值。
在“人民選出的代表”這部分內容的教學設計環節,筆者先選取了一則關于賄選的典型案例作為教學內容。該案例不僅具有代表性,還貼近當前的社會生活,易于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接著,筆者組織學生圍繞“面對此情此景,你會如何抉擇”這一問題展開討論,讓學生自主判斷行為的對錯,以培養其法治思維與道德觀念。然而,僅讓學生判斷行為的對錯是不夠的,還需要引導他們深入思考行為背后的原因和邏輯。因此,筆者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會這樣規定”這一問題,啟發學生主動思考,讓他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這樣的教學過程不僅能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法治理論,還能培養他們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維。此外,這個環節的設計還有改進的空間。例如,如果采用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圍繞該議題進行交流探討,或許更能促進其相互啟發與學習,從而得出更為全面且深入的結論。
(三)角色體驗,走進法治世界
道德與法治教學應源于真實的生活體驗,并通過生活實踐加以驗證。體驗式教學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參與,倡導學生通過親身實踐獲取個人經驗和具體感知,旨在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進一步加深其理解與感悟。在“人民選出的代表”這部分內容的最后一個教學環節,筆者通過模擬實踐的方式,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法治理論,提高了課堂參與度。
為實現這一教學目的,筆者搭建了一個與現實情境相仿的場景,使用場景音樂、圖片背景等元素,營造了身臨其境的氛圍。同時,筆者準備了投票箱、話筒等道具,幫助學生更加真實地融入模擬選舉流程。為了拉近學生與法治實踐之間的距離,筆者將人大代表的角色設定為校園人大代表候選人。這樣的設定不僅能讓學生感到更加親切與熟悉,還能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人大代表的職責及作用。在模擬選舉流程中,筆者為學生提供了開放性空間,鼓勵他們基于自身理解和思考,想象并設定角色所對應的問答。這一舉措旨在檢驗學生對人大代表與選民兩個角色的認知程度。在表演過程中,每個學生都很好地演繹了各自的角色,并通過彼此的配合,營造出一種相對完整的政治生活氛圍。這種氛圍不僅使學生體會到選舉是公民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重要途徑,還使他們更加珍視與尊重自身的政治權利。
四、加強法治教育的建議
(一)注重家庭教育的法治引導
家庭是學生成長的搖籃,也是培養學生法治意識的第一課堂。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教師,應該充分發揮家庭教育在法治教育中的基礎性作用。第一,家長自身要具備法治意識,遵守國家法律法規,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法治榜樣。家長應該通過自身的言行,引導學生認識法律、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第二,在家庭之中開展法治教育。家長可以通過講解法律知識、分享法治故事、討論法治案例等方式,讓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法治教育。同時,家長可以引導學生參與家庭決策,讓他們在實踐中體驗法治精神。此外,和諧的家庭關系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和道德觀念。家長應該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和權益,與學生建立平等、民主、和睦的關系。
(二)關注學校教育的法治融合
一方面,學校應該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完善法治課程體系,確保法治教育內容的系統性和連貫性,并鼓勵其他學科教師在教學中滲透法治教育,如合作開展課堂教學。同時,學校要注重法治教育的實踐性,組織學生參與實踐活動,加深他們對法治的理解。另一方面,道德與法治教師應該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如案例教學、情景模擬、角色扮演等,激發學生對法治學習的興趣。同時,教師要注重啟發學生的思維,引導他們主動思考、積極探索法治知識。此外,教師要組織學生參與法治實踐活動,如模擬法庭、法治宣傳、法律援助等,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法治的力量。
(三)加強社會環境的法治氛圍營造
政府和社會組織應該加強對學生的法治宣傳教育,通過各種渠道和形式普及法律知識,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同時,要注重法治宣傳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優化法治教育環境,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法治教育資源。例如,可以建設法治教育基地、開展法治教育活動、推廣法治教育圖書等,讓學生感受法律的威嚴,認識法治社會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好處。
(作者單位:南京市鼓樓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