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崗位調整有幸籌備《烏勒蘇泊》的新書發布會,抱著敬仰的心情重新細讀這本書,并試圖從中找到一些更深刻的答案,但直到提筆想要將感受一一道來的時候,竟一時無從下筆,躊躇多日后,卻有了另一番感悟,或許我們通過這部報告文學集去尋找、去思考、去總結的過程本就比找到答案更有意義,那不妨帶著這個問題繼續上路吧。
烏勒蘇泊是彝海,就是大家熟知的“彝海結盟”中“彝海”的彝名,書中闡述“烏勒”是傳說中扶弱助困的“飛牛”,后來化身為擁軍為民的“銅鑼鍋”,“蘇泊”是海岸、海口、海邊的意思。在那些缺衣少食的歲月,人們總有關于不愁吃穿的念想,希望有能煮出吃不完的米飯的“銅鑼鍋”、有不種自出米的“梭米洞”,口耳相傳幻化成古老的傳說。在書中有一條歷史與現實的線索交織又貫通著,當年的傳說變成了現實。我想“烏勒蘇泊”是一個見證,是1935年“彝海結盟”歷史的見證,是《中國工農紅軍布告》中“一切彝漢平民,都是兄弟骨肉”承諾的見證,也是實現“脫貧、全面小康、現代化,一個民族也不能少”之囑托的見證。
《烏勒蘇泊》是冕寧彝族作家安紋忠最新的報告文學,采用詩歌、散文、通訊、圖片等多種表現手法,運用記敘、描寫、說明、抒情、議論等多種表達方式,通過生動的情節和典型的細節,將環境和人物生動地描繪出來,有力地“報告”現實生活中具有典型意義的真人真事,實現了文章的力量不在文辭,在于真實性,在于生命力植根于現實的深度聯結。或許,許多人讀來感覺文章中的許多話語還可以修改,甚至根據時間的推移許多數據和闡述還需要更新完善,但這正是報告文學的魅力所在,是文學,有可圈可點的藝術性,是報告,有反映歷史現場的時效性。
烏勒蘇泊代表著傳承和奮斗,紅軍走后,彝家姑娘便取名“紅軍嫫”,彝家小伙便取名“紅軍子”,后來許多的“中華嫫”“中華子”“黨生嫫”當了老師、做了醫生、成了干部,傳承紅色基因、講述紅色故事,用自己的力量建設著家鄉。拖烏村黨支部書記沈軍想再現“桃花寨”的模樣,更想培養人才續寫“讀書村”的故事;沙壩溝返鄉致富帶頭人沈月發想種下屬于自己的森林,更想把家鄉的片片荒山變成金山銀山;籬笆棚里的胡玉華想“長大后我就成了你”,更想托起更多山里孩子的希望和夢想;雅礱江上擺渡的李萬彬著想路通了、出山交通方便了,更想守好這山河廣迎外來客;“移石”的“愚公”打哈一家想著靠自己的雙手“破石安家”,更想徹底移走這窮根種上幸福樹;臺灣企業家林春福林書任父子發展油橄欖產業想著“上陣父子兵”,更敢于“無中生有”……這樣的傳承和奮斗仍在繼續,這樣的美好愿景如今都在一一實現。
烏勒蘇泊呼吁著攜手同行,書中序章與尾聲以“攜手吧”前后呼應形成閉環。從海子包包的羊圈到斯達布希的新寨,兩位古稀老人的再次攜手跨越了40年。這里的攜手是彝海結盟時的攜手,是鄉村振興中的眾人攜手,更有觀照祖國統一、人類命運發展超越時空的攜手。報告文學《烏勒蘇泊》出版了,那些事和那些人定格在了這些文字中,但烏勒蘇泊的故事還在繼續,還有很多的人在攜手前行。
“烏勒蘇泊”是什么?“烏勒蘇泊”是文字“陌生化”的藝術魅力;是新聞加文學加攝影加音樂加民間文學多種藝術手法交織表達的非虛構報告文學新式樣。
“烏勒蘇泊”是什么?“烏勒蘇泊”是“骨肉中華”民族之精髓;是“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的現實與未來;是“星星之火”生生不息的燎原之勢。
“烏勒蘇泊”是什么?“烏勒蘇泊”是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之“三交”現場;是“萬物攜手,天地融合,世界和諧”的“道法自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命運共同體”。
“烏勒蘇泊”是什么?讓我們繼續尋找吧!
責任編輯:沙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