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山野就宛若歸家,就各種姿勢拍山水路橋、花草樹木、村寨云朵;一進鄉間屋舍、學校教室,就和村民、老師,或用彝語或用漢語拉起家常。他不休的話題總是圍繞在他走著的路上,他講不完的故事,總以日日夜夜在這路上走著的人為主角。這些路從陡峭到平坦,這些人從貧困到過上好日子,他一路感慨,一路記錄,從過去到現在,從《大山有路了》,到《烏勒蘇泊》,長長的時間跨度里隱藏著一位腳勤眼勤的有心人。
“非凡腳力出眼力,勤想多思著華章。”用這句話來形容《烏勒蘇泊》的作者,是再恰當不過了。《烏勒蘇泊》是一首跌宕起伏的交響曲,是一段又一段深情的文字,是對所有熱愛生活的人的由衷的贊美。
普馳達嶺的詩歌《烏勒蘇泊在那年那月流芳》,讓我眼中的彝海流淌出了別樣的詩意,也讓我在聽到“烏勒蘇泊”時不覺得陌生,而是有種神秘又美好的感覺。看著《烏勒蘇泊》這本書如湖泊一樣的封面,那靜謐、深沉的色彩,那風起云涌、又逶迤動人的景象,似乎都在講述那段鏗鏘歷史、千秋佳話,在見證著革命老區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書中一頁頁篇章,一張張圖片,一個個故事,都蘊含著希望、迸發出力量。從烏勒蘇泊到安寧河畔再到雅礱江邊,從“斯達布希”“桃花寨”“牧羊谷”,到“高陽故里”“北斗母港”“東河壩子”“米谷都”,再到“若水錦屏”“世外石園”“姑魯溝”……我們從中看到了滄桑巨變,認識了“北斗村”的航天人、“錦屏水電”的開拓者、“長大后我就成了你”的鄉村教師、橄欖林里的臺灣父子、情深誼長的彝漢故交、“愚公移石”的家園建造師、“牧羊谷”的女詩人、樂觀善良的“擺渡人”、雙手殘疾的“追風騎士”……我們從中聆聽了“高陽故里”“顓頊”“若水”“飛牛”“栽波”“梭米洞”等神奇傳說。
“我還有很多故事要講,限于版面,只能割舍”,安老師滿懷遺憾地說。是啊,二十多年間,有多少精彩的片段、有多少難忘的場景,無法一一道來,然而紙短情長,這本書已將故鄉這片熱土的溫度傳遞給每一位熱愛她的人。
“鄉村振興大潮起,換了人間,彝寨村村沐春風”,看,烏勒蘇泊秋正紅,山高水長情更濃。
責任編輯:阿苦里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