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曾深情寄語全國少年兒童“做有志向,有夢想的新時代好少年”。
踐行“培養好少年”這一戰略目標,學校教育承載著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因此,作為實施學校教育主體的每一位教師都應該從思想上深刻思考清楚:“教育要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這三個根本問題,也就是從根本上解決好教師“立德樹人”的教育理想問題。
夯實“立德樹人”根基,需要根植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傳承紅色基因是教育發展的靈魂。
紅色文化資源包含中國共產黨的光輝革命史、不畏艱難的成長史、舍生忘死的英雄人物史,包含中國革命勝利的重要信息。學校應該開展紅色文化課程內容,緊緊圍繞“播灑紅色教育,培育紅色傳人”主題進行教育教學活動,提高教師的工作能力,創立紅色環境,讓學生在日常學習中認知、感受紅色文化,潤物細無聲地傳承紅色基因。
紅色文化具有豐富的紅色精神和厚實的歷史文化底蘊。“吃水不忘挖井人”,在新形勢下的學校德育課堂教學工作中融入紅色文化,能夠使學生在擁有高品質日常生活標準的同時心存感恩、心存敬畏,牢記我們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塑造正確的價值觀念。這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建立有著積極作用。作為社會主義接班人的學生們,不能忘記歷史,要了解我們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將紅色文化滲透到學生道德教育中,讓學生在對紅色文化產生正確對待的基礎上,更客觀地面對今天的幸福生活,進而培養其愛黨、愛國的積極主動性。
冕寧是一方人杰地靈的紅色土地,八十九年前紅軍長征過冕寧時,冕寧人民打開城門“家家點紅燈,點燈迎紅軍”,所譜寫的“彝海結盟”詩篇不僅是紅軍長征勝利史上的濃重一筆,更是標志著冕寧成為一方紅色熱土的一座里程碑。“彝海結盟”是踐行黨的“民族大團結政策”的成功典范;“彝海結盟”所彰顯的“革命理想高于天,百折不撓,勇往直前”“民族團結,攜手向前”的紅軍精神永遠激勵著冕寧人民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教育均衡發展中成就一個個冕寧奇跡。因此,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每一位人,都應該“根植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養成一種紅色的家園情懷,從深愛家鄉到深愛祖國。學校教育應該根植深厚的紅色文化,弘揚紅色精神,傳承紅色基因,讓每一位學生從小樹立一種“少年當有凌云志,不負韻華行且知”的遠大志向。
今年八月初,在網上偶遇四川民族出版社茶馬書社推出本土作家安紋忠先生所著、入選“十四五”時期國家出版項目庫新作《烏勒蘇泊》一書,新書推薦說:本書是2021年度四川出版發展公益基金會出版資助項目,是由彝族作家安紋忠創作的一部具有歷史和現實意義的報告文學作品。“烏勒蘇泊”為地名,是涼山彝族自治州冕寧縣彝海的彝語稱謂。作為一名本土作家,作者辛勤耕耘在紅色冕寧,深入實地采風,圖文并茂地深情講述冕寧縣各族群眾在鄉村振興和美麗鄉村建設之路上發生的感人故事。各族群眾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搬新家、住新房、產業旺,過上了好日子;移風易俗,養成了好風氣……作品對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民族地區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將起到積極的作用。于是毫不猶豫地網購了《烏勒蘇泊》一書。由于之前曾受益于他的作品,如他的關于三星堆、關于懸棺、關于紅色文化、關于民族文化的著作,特別是記錄扶貧、脫貧、教育發展方面的紀實攝影作品集《大山有路了》,被我用于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之中,成為不可多得的校外鄉土教材。故遇《烏勒蘇泊》便充滿了沖動。翻閱開來,被書中“彝海”(烏勒蘇泊)的傳奇式前世今生所感動;被書中跨越時空的談古論今所折服;被書中以彝海為點拓展到整個涼山為面的新時代山鄉巨變所震撼;被書中的云端山村學校——蟲園小學(2003年)從一所竹籬笆棚子為教室的學校變遷為一所教學設施齊全的青瓦白墻學校、從這個籬笆棚里入學成長成為今天這個村幼教點老師的胡玉華而驚嘆!
無論《桃花寨里桃花艷》中寨子里的第一個大學生沈吉明假期帶回一個收音機引起母親的好奇,誘導了寨里人的讀書熱,繼而影響了桃花寨從“落后村”到“科技村”到“讀書村”“秀才村”到“文明村”的蛻變;還是《安寧湖畔椒香溢》中冕寧沙壩農村孩子沈月發1996年從西南師范大學畢業后應聘到廣東從教,后又下海打拼20余年,功成后回到冕寧大橋成立“五行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帶領當地鄉親走共同致富之路;還是《北斗母港星光燦》中部隊扶持八一村小、彝海中心校等地方教育的教育扶貧明善之舉,無一不是首首“治窮先治愚”“扶貧先扶智”“教育隔斷貧窮”等教育成果的贊歌。
《烏勒蘇泊》雄辯證明了紅色基因在長征、解放、扶貧、脫貧、鄉村振興、美麗鄉村建設中的脊梁作用。
掩卷而思:傳承紅色基因,就是傳承民族精神。《烏勒蘇泊》中的一幅幅唯美的山鄉圖畫,一行行深情而有溫度的文字,一個個寓意而又傳奇的故事,一曲曲敢讓天地換新顏的奮斗史,看似只是涼山冕寧變遷的記錄,實則是鄉村振興、中華復興、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團結奮進、氣壯山河的史詩縮影,飽含著中華民族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和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舍生忘死的犧牲精神、敬老尊賢的倫理精神、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以及天人合一的和合精神等等,這種始終以國家民族大義為己任、敢為天下先、善為天下先、屹立潮頭、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被譽為“像是泰山、長城一般壯麗的雄峙于世界的東方!”對于學校教育“根植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而言,于師者,于學者無疑是一部好教材啊!
今年八月底我在冕寧教師發展中心培訓新人職的教師專題講座中,以“學校需要安靜,教師需要理想,學生需要時間”為主題進行了交流發言。其中在談及教師需要有教育理想這一主題時專門引用了《烏勒蘇泊》中的《彝海結盟傳千秋》《籬笆棚里蕎花開》《桃花寨里桃花艷》等章節內容,課后新教師們紛紛感慨:在冕寧這塊紅色土地上,作為一名師者,吾輩當自強。
每每讀《烏勒蘇泊》都是自己的心靈深處一次次的叩問歷程,山河在、大地在、歲月在、理想在、信仰在,這不就是一個美好的世界嗎!《烏勒蘇泊》何嘗不是給予人們一個啟示,在這匆忙浮躁的當下,需要出現一種“回顧過往,放慢生命的節奏,傾聽內心的聲音”的一種思維方式.書中這種思考的深度必將引起人們精神層面的共鳴!
責任編輯:沙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