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不上班的早晨,就著一杯熱茶窩在陽臺的沙發里閱讀一本新書無疑是件愜意的事情。
然而要不了多久我就坐不住了。我站起來掃地,掃陽臺,仿佛腳底那些看不見的灰塵會擾了我的興致。其實我是想平復一下心情——這本書有一種神奇的力量正在慢慢掀動我內心的波瀾,不是鋪天蓋地、恣意淋漓的狂浪,而是起伏踴躍、意難平止的暗流奔涌。我需要做點什么其他事來岔開這種于不知不覺中已漸漸陷于旋轉的情緒。
或者說是我需要冷靜下來,隔著一定的距離去再進入這本書中所講起的一切,并告訴自己,這是作者寫的發生在我們身邊波瀾壯闊的生活,離我很近,但也很遠。很近,是指書中所涉地點和人事就在我的身旁;很遠,因為作者跋山涉水、走村進戶的生活是我難以用實際行動實現的,其深厚的情懷和如椽之筆也是我無法企及的。
這本書足可以讓我這個冕寧人心生慚愧。我不知道的是在熟悉的縣城之外那些尚陌生著的山鄉村落、溝嶺丘壑,讓我很少去細品,那里如河流一樣日夜流淌的生活、那些凝成露珠的細節;那里如湖泊一樣匯聚而成的信念、浸入土壤的清泉;那些雅礱江邊已化為風聲的故事;那些彝海上倒映著天空的碎影……但有人會去收集、去聆聽、去記錄,去用樸素的情感把自己的行囊裝滿,把多年來對這片土地深摯的情愫一吐而為泛著繭絲之潔白的文字,破繭化蝶般的文字。——這就是安紋忠的報告文學《烏勒蘇泊》。
烏勒蘇泊,彝海的彝語稱謂,就是長征途中劉伯承與小葉丹在其畔歃血為盟的湖泊。從那時起,這個其貌不揚的湖泊就以一枚鉚釘的形象載人中國的歷史;八十年后,它連同涼山各地,以輝煌的扶貧業績錄入共和國史冊。
安紋忠就是這些故事的講述人,講述人之一。
從烏勒蘇泊火紅的楓葉到錦屏山麓蜿蜒的茶馬古道,從一個山村名字由雀兒窩到桃花寨、到讀書村、到花椒寨的變更,從樹子溝中藥材基地到冶勒湖畔的牧羊小鎮,從姑魯溝崖邊因修盤山路而被砸毀的挖掘機到彭家渡口的擺渡人,從馬頭鄉蟲園村小曾經的籬笆棚教室到新興鄉黃昏里的石寨,從雅礱江的大河灣到沙壩衛星基地旁的北斗村、到宏模鎮油橄欖種植基地……
這些故事,安紋忠向我們一一道來,以其濃烈情感下的真誠細致把這些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細節呈現給我們,如笑在顏,如話在耳,如在陽光下鋪開晾曬火紅的情感,故事的余味就此在閱讀時的空氣里飄蕩開來。
——山鄉的巨變,是這塊土地的變遷史,也是這塊土地上的人民的成長史。常聽人說要講中國故事,這就是中國充滿鄉土味和真誠禮贊的故事:飽滿、樸素、深情,讓人充滿希望和向上的力量。
責任編輯:沙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