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以丙二腈、吡啶3甲醛和三氟甲烷磺酸甲酯為原料,合成了2種具有D-A-π-A構型的化合物AA1和AA2。研究了二者在不同極性溶劑中的光物理性質(zhì)、細胞毒性及細胞成像性質(zhì)。實驗結果表明,這2種化合物的熒光強度較弱;與AA2相比,含有三苯胺基團的AA1具有較長的發(fā)射波長,且兩者均具有較高的細胞存活率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較好地被細胞攝取。
關鍵詞:光物理性質(zhì);有機發(fā)光材料;細胞成像
在當今的科技發(fā)展中,光功能材料因其在信息存儲、生物醫(yī)學成像等領域的廣泛應用而受到眾多研究者的關注。這些材料按照組成類型可分為有機、無機和復合3大類[1]。其中有機小分子發(fā)光材料因其原料易獲取、性能卓越、合成成本較低,已成為眾多研究者關注的焦點[2]。三氟甲烷磺酸甲酯作為一種高效的甲基化試劑,在與底物反應時能夠顯著改變甚至增強目標分子的電子云密度,從而優(yōu)化其電子性質(zhì)和光電性能[3]。在有機發(fā)光材料的開發(fā)中,以三苯胺和咔唑為代表的脂溶性基團不僅有助于分子的細胞滲透性,還作為優(yōu)秀的給電子基團(D),在構筑高性能的推拉電子構型發(fā)光材料中發(fā)揮著關鍵作用[4]。
基于此,以丙二腈、吡啶3甲醛和三氟甲烷磺酸甲酯為原料,合成了2種具有D-A-π-A構型的化合物AA1和AA2(圖1)。引入三氟甲烷磺酸甲酯基團,可進一步提高分子的生物相容性。通過紫外光譜和熒光光譜的測試分析,系統(tǒng)研究了其光物理性質(zhì),并探索了二者在細胞成像中的應用潛力。
1實驗部分
1.1儀器與試劑
儀器:Bruker Avance 400型核磁共振儀,德國Bruker;ISQ EC單四極桿液質(zhì)聯(lián)用儀,美國賽默飛;UV5900 PC型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上海元析;HITACHI F4600型熒光分光光度計(激發(fā)波長為450 nm,狹縫寬度為10 nm,電壓為500 V),日本日立;Leica TCS SP8共聚焦顯微鏡,德國徠卡。
試劑:氯仿,三氟甲烷磺酸甲酯,二氯甲烷,甲醇等,購自上海阿拉丁試劑有限公司。
1.2化合物AA1和AA2的合成
在氬氣保護條件下,在100 mL三口瓶中依次加入A1/A2(0.43 mmol)、10 mL氯仿和三氟甲烷磺酸甲酯(0.41 g,2.5 mmol),室溫下反應24 h后,蒸除大部分溶劑,粗產(chǎn)物經(jīng)柱層析分離,洗脫劑為二氯甲烷∶甲醇=20∶1(V/V)。
AA1:黑紅色固體0.15 g。LC-MS:理論值588.14;實驗值439.29([M-CF3SO-3]+);1H NMR(400 MHz,DMSO)δ 9.40(s,1 H),8.96(d,J=6.0 Hz,1 H),8.92(d,J=8.3 Hz,1 H),8.18~8.14(m,1 H),7.80(d,J=15.9 Hz,1 H),7.49~7.42(m,6 H),7.28~7.21(m,7 H),6.94(d,J=8.8 Hz,2 H),4.34(s,3 H)。
AA2:紅色固體0.16 g。LC-MS:理論值566.16;實驗值417.34([M-CF3SO-3]+);1H NMR(400 MHz,DMSO)δ 9.43(s,1 H),9.03~8.87(m,2 H),8.54~8.44(m,1 H),8.29~8.19(m,1 H),8.18~8.14(m,1 H),7.98(d,J=15.8 Hz,1 H),7.87(d,J=8.6 Hz,1 H),7.78~7.63(m,2 H),7.56(t,J=7.5 Hz,1 H),7.30(t,J=7.4 Hz,1 H),7.18(d,J=15.8 Hz,1 H),4.49(t,J=6.9 Hz,2 H),4.33(s,3 H),1.84~1.77(m,2 H),1.45~1.31(m,2 H),0.93(t,J=7.3 Hz,3 H).
2結果與討論
2.1光物理性質(zhì)研究
首先測試了AA1與AA2在不同極性溶劑中的紫外光譜和熒光光譜。如圖2所示,AA1在300~580 nm之間顯示出2個吸收峰(除溶劑DMSO外),而AA2在300~580 nm范圍內(nèi)顯示出3個吸收峰,有可能是分子內(nèi)電荷轉移躍遷(混合π-π×躍遷)產(chǎn)生的結果。
隨后測定了AA1和AA2的熒光光譜,結果如圖3所示,AA1和AA2在DOA中的最大發(fā)射波長分別為570 nm和540 nm,兩種化合物的最大發(fā)射波長:AA1gt;AA2,這是由于三苯胺基團相較于咔唑基團具有更強的給電子能力,當此基團連接在分子中,可增加分子的共軛程度,因此AA1具有較長的發(fā)射波長。但AA1和AA2的熒光強度較弱,是扭曲的分子內(nèi)電荷轉移引起的某些非輻射躍遷機制造成的。
2.2細胞實驗研究
為研究AA1和AA2在活細胞中進行熒光成像的可行性,進行了MTT實驗。將濃度為4~24 μmol/L的AA1和AA2分別與HepG2細胞共培養(yǎng)24 h,實驗結果如圖4所示,細胞存活率均在85%以上,說明二者的細胞毒性低,可進行后續(xù)的細胞實驗。
為了進一步研究AA1和AA2在細胞內(nèi)的成像能力,以HepG2細胞為模型,分別將AA1和AA2(10 μmol/L)與HepG2細胞共孵育30 min,利用共聚焦熒光顯微鏡進行細胞成像,結果如圖5所示,AA1和AA2均成功進入細胞,呈現(xiàn)出明顯的熒光。
3結論
在化合物A1和A2的基礎上,利用三氟甲烷磺酸甲酯甲基化,合成了2種D-A-π-A構型的化合物AA1和AA2,研究了二者在不同極性溶劑中的紫外光譜和熒光光譜。結果表明,AA1相較于AA2具有更長的發(fā)射波長。細胞實驗結果表明二者均具有較高的細胞存活率,可被細胞攝取。此實驗結果可推動后續(xù)基于三苯胺和咔唑的D-A-π-A構型熒光分子的研究。
參考文獻:
[1]梁俊飛.新型有機熒光材料設計機理[J].化學推進劑與高分子材料,2024,22(1):3336.
[2]樊宇軒.三苯胺咔唑有機分子的設計、合成與光電性能研究[D].鎮(zhèn)江:江蘇大學,2019.
[3]王志宇,楊靜,汪捷,等.三種具有D-A-π-A構型化合物的合成及細胞成像研究[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2024,23(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