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我國生產建設穩步恢復,但社會安全生產方面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仍然較多,我國危化品安全生產監管仍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間。分析我國危化品安全最新情況,結合現有前沿研究,從我國危化品安全生產監管機制、監督管理模式、監管水平方面總結我國危化品安全生產監管現存問題,結合我國實際,從監管機制、監管能力、監管水平、社會參與四個方面提出危化品安全生產監管能力提升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危險化學品;安全監管;監管能力提升
安全生產是頭等大事,事關人民福祉,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目前,我國正逐步成為危險化學品生產、使用、進出口和消費大國[1]。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的態勢嚴峻,涉及行業領域眾多,生產過程復雜、反應條件苛刻,安全隱患極高。為有效防范化解危險化學品安全風險,國務院安委會自2020年4月開展了危險化學品安全專項整治三年行動。2024年1月19日,全國危險化學品安全監管工作視頻會議指出,當前全國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基礎還不穩固,事故反復發生,依然處于攻堅克難、滾石上山的關鍵期。危化品安全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有效提升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的監管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文章結合界內現有研究和近年來實際案例,綜合分析總結我國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監管現有不足并提出監管能力提升對策,為提升我國危化品安全生產監管效果,減少相關行業事故發生,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提供有效支撐。
1我國危化品安全生產監管的現存問題
1.1安全監管機制方面
危險化學品安全監管機制是指一系列完整的組織架構和管理制度,用于監督和管理危險化學品的生產、儲運、使用的各個環節。構建危化品安全生產的監管機制應充分考慮法律法規的完善性、監管模式的適應性等多方面因素。
1.1.1監管方式單一,流于表面
安全監管部門的監查工作過于傾向于清單報表的完成和上報,監管方式單一,容易空泛,流于表面。一般危化品生產監管部門會在每年年初擬定該年的年度監管工作計劃[2],雖然年度計劃周詳,但在開展過程中只強調按指標數據,報表和清單的上報過于顧及數據的“好看”,工作開展方式不夠靈活、全面。
1.1.2監管模式低效
危化品生產企業建廠過程中,監管內容大多是基本安全問題,如逃生通道標識的安裝情況、禁煙區有無煙頭、廠房濕度溫度、安全員人數等,監管內容范圍大、層次淺。對監管人員來說工作任務量大,對于企業來說這些“小問題”處罰又較輕,因而實際上安全問題的管理成效甚微,難以深入。
1.2安全監管模式方面
1.2.1監管力度不夠
據統計,1981—2020年上半年在我國發生的278起較大及以上危化品事故報告(非運輸)中,人為因素占比42.14%[3],是導致危化品安全事故發生的最主要原因。監管部門在巡檢過程中很難實時監督操作人員和指揮人員的安全操作行為是否規范以及是否存在玩忽職守等不良工作行為。
1.2.2監管主動性不足
在新安全生產法中明確規定要“強化和落實生產經營單位的主體責任”,安全事故屢屢發生也反映出監管部門與相關企業的溝通、合作和監管不到位。一些企業制定的安全生產防御機制與安全生產法要求仍有出入,對于安全生產更愿意“守底線”,主體責任落實不到位,在安全管理方面與監管部門的配合程度嚴重不足,甚至處在一種“應付防御”的狀態,不利于安全工作的落實。
1.2.3監管工作存在形式主義
新安全生產法提出要“確立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的雙重預防機制”,但從實際執行過程和事故發生來看,不僅沒有起到預期的防范效果,反而給企業增加了額外負擔。我國許多監管規制對有些小微企業來說,要求指標過于繁雜多余,許多工作要求還停留在形式主義層面。安全生產工作實操性較強,但目前監管工作方式更偏向于行政化,如下發文件、文字匯報等,實際技術操作方面安全監管不足。
1.3安全監管水平方面
1.3.1監管人員專業水平不夠
我國安全生產監管領域起步較晚,在2001年才成立獨立的安全監管部門——國家安全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展時間不過二十余年,監管人員的學習時間短,實踐經驗不足,專業化程度較低,各方面都有待完善。專業技能人才招錄難,化工專業與管理專業不相關聯,公務員系統考試理科專業考生相對于文科考生優勢不大,且待遇薪資不高,難以招錄化工專業方向高層次人才。
1.3.2安全監管能力和力量不足
由于危化品安全生產的特殊性,參與日常檢查的監管人員要求具備一定的知識技能,但各地監管隊伍人員數量結構普遍呈“倒金字塔型”,基層有執法資格的人員匱乏、執法力量嚴重不足,“兼職”現象突出。
1.3.3社會監督能力弱
社會公眾監督通道不暢。公眾并沒有樹立起安全隱患意識,過于相信相關單位的安全管理能力,例如住在化工廠附近的居民并不認為有安全隱患,也不認為那是自己有義務要管的事。公眾對安全隱患風險了解不多,有問題也不清楚具體向哪些部門咨詢或反映,公眾安全監督渠道不暢通,難以發揮公眾監督作用。
社會媒體在危化品安全方面的監督常常是在事故發生后才進行報道,存在滯后性,報道影響力度也與事故大小不相稱,有的事件過度報道,有的則悄無聲息,甚至被其他新聞事件掩蓋,無法正確發揮社會媒體輿論的監督作用。
2提升危化品安全監管能力的對策
2.1健全安全監管機制
要加強危化品安全生產全過程監管,注重計劃檢查之外的安全監管,實行對企業不定時抽檢、日常巡檢,保證危化品企業生產各個環節都在監管部門的監督下進行,讓安全隱患無處遁形。對于一些日常簡單的基本安全問題,采用信息智能化技術手段代替人工檢查,減輕監管人員的工作量,從而將更多精力放在更深層次的安全問題的發現和解決上,同時也能提高監管工作的效率和質量。
2.2提升安全管理能力
2.2.1加大監管力度
針對一些地方和行業存在的“重經濟效益,輕生產安全”、監管檢查“輕松軟”的現象,有關部門需要高度重視,系統解決。首先,抓牢監管底線,嚴格執法,不給任何僥幸行為留有余地。加大違規行為懲罰力度,違法違規等不良行為終身記錄于企業征信,備案跟蹤。其次,加大問責力度。完善生產安全事故精準問責機制,厘清責任主次,監管關口前移,增強風險防范意識。最后,保證監管部門自身廉潔,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提高執法效率,整治隱患頑疾。
2.2.2樹立以人為本的監管理念
人是社會活動最重要、最活躍、最寶貴的因素,是社會實踐的主體。安全是所有工作的第一位,安全監管工作要首先保證人的安全問題。以人為本,施行人性化的管理,切實保障危化品生產勞動者最大的利益——安全健康。同時加強企業對員工的關愛力度,嚴懲隨意克扣薪酬、壓榨勞工等行為。
2.2.3克服安全監管的形式主義
減少形式主義產生的根源,對安全管理流程進行優化和簡化。同時,要強調安全生產工作的現場管理和從業人員的行為管理,安全監管不是只看指標、數據、臺賬等文字游戲,要強調作業現場的檢查抽查,評估從業人員作業行為,降低因人為因素引發事故的可能性。
2.3提高安全監管水平
2.3.1優化監管隊伍結構
提高監管隊伍的素質水平。在選拔監管人員時要對候選者的學歷、經驗、素質、專業能力、責任態度等綜合素質進行多方面考量。鼓勵監管人員繼續學習和培訓,鼓勵和支持考取職業資格證,保證監管隊伍的專業性。監管人員的培訓要注重專業技術和現場實操,提高其發現安全隱患的專業能力,讓監管真正落到底層。
2.3.2創新監管的技術手段
整合現有信息系統資源,建立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信息化管控平臺,將管域內危化品企業的生產全程段的有關數據實時上傳,推動危化品安全監管信息系統與其他管理部門聯動,提高聯合執法效率,保障生產領域全過程動態監管。在安全操作領域和高危工作領域實現自動化監管、預警智能風險研判,以代替傳統的人力為主的監管方式,提高工作的精準度,減少人員受傷害的可能性。
2.4提高社會監管參與度
企業是危化品生產的主體,有義務履行安全責任。除做好基礎安全工作外,監管單位還要督促危險化學品從業單位積極開展安全宣傳工作,通過標語宣傳欄安全教育等多種形式,以及企業文化建設,使安全責任深入人心。企業有義務向社會公開相關危化品生產信息、安全生產經營許可信息,有關部門也應定期發布對企業的監管信息,建立相關數據庫供公眾查詢。
發揮好媒體輿論的正導向作用。新聞媒體也應有社會責任意識,做客觀真實的報道,對有問題企業跟蹤報道監督,向社會公開違規違法信息,保障民眾的知情權,并正確引導社會輿情。
參考文獻:
[1]方向陽,趙軍,白元.化學品安全生產監管的主要問題及對策[J].當代化工研究,2022(12):810.
[2]王燦發,王哲.論我國危險化學品環境安全管理制度的健全與完善[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4):922.
[3]方向陽,趙軍,白元.化學品安全生產監管的主要問題及對策[J].當代化工研究,2022(12):810.
[4]王偉,劉志云,崔福慶,等.1981~2020年我國較大及以上危化品事故統計分析與對策研究[J].應用化工,2021,50(8):2187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