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準強調,語文教學中要重視情境創設和合作探究,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積極參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逐步提升其語文綜合素養。
一、教材分析
《猴王出世》是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內容。本文代表性強,有利于開展語言積累、思維拓展等教學活動,但課文文言成分較重,學生自主閱讀難度較大,教學中需加強引導,助力學生突破閱讀障礙,體會作品深層內涵。
二、學情分析
五年級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識字、寫字能力,對閱讀有濃厚興趣,尤其對神話故事、童話故事感興趣。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參差不齊。學優生能提取文章要點,把握主旨,但對文章細節挖掘不夠;后進生識字量少,在文言詞匯的理解上存在困難。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時需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特點,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學以致用。
三、教學目標
1.認識到中國古典文學的價值,提高學生閱讀經典名著的興趣。
2.借助朗讀、復述等活動,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3.提高分析歸納、想象推理的思維能力;學會提取關鍵信息,概括中心意思;聯系上下文和已有知識,對文本進行合理解讀和拓展思考。
四、教學重難點
1.重點:
(1)合作探究,理清文章脈絡,體會石猴的特點。
(2)體會本文生動活潑的語言特色。
2.難點:
課文文白夾雜,部分詞句理解起來有難度。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正文
師:同學們,我們一起來看大屏幕(播放動畫片《西游記》第一集“花果山美猴王出世”的片段)。
師:同學們,告訴老師,你們看到了什么?
生1:山。
生2:許多猴子,其中有只猴子看著挺特別的。
師:同學們聽說過《西游記》里的孫悟空吧!這只與眾不同的猴子就是孫悟空。你們知道他的來歷嗎?
(學生開始議論,很是好奇)
師:同學們,先讓我們玩個游戲吧。請同學們到講臺這兒來選取一個任務卡,根據卡上的提示完成任務。
(學生輪流上臺選任務卡:1.朗讀課本第1自然段;2.表演猴王威風凜凜的樣子;3.表演猴子行走、跳躍的樣子;4.說說自己對“美猴王”的理解;5.回答這只猴子為什么被叫作石猴等。)
生1:我抽到了“朗讀課本第1自然段的任務。(生1朗讀)
師:朗讀得很好,生詞都讀正確了,說明復習得很好。
生2:我抽到了“說說自己對‘美猴王’的理解”。我想它叫美猴王,是因為這只猴子長得好看吧!
生3:(抽到了任務5)因為他是從石頭里蹦出來的,所以叫石猴。
......
師:同學們的想象力很豐富!石猴、美猴王都是他的名字,你們想知道這其中更多的原因嗎?
生:(齊聲)想!
師:現在,我們就一起學習《猴王出世》,了解一下它的出生、成長,看看他到底有多神奇、勇敢。(出示課題:猴王出世)
(二)合作探究,互動交流
師:同學們,大家已經初步了解了美猴王,接下來我們一起走進課文,去探尋更多精彩的細節。請大家仔細閱讀課文,標注生字、生詞。
(學生閱讀并標記不懂的詞語,約2分鐘)
師:現在請同學們說一說,你們標記了哪些不懂的詞語?
(學生舉手回答,教師在黑板上記錄)
師:很好。我看到大家標記了不少生字,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其中幾個重要的生字。
首先是“遂”字,這個字有兩個讀音,比較特別,誰能在課文中找到這個字?
(學生找字)
生1:在第1自然段,“遂有靈通之意”。
師:很好!這里的“遂”讀:suì,意思是“于是,就”。還有一個讀音是suí,如“半身不遂”中的“遂”。大家跟我讀一遍:遂(suì)。現在,誰能用“遂suì”造個句子?
生2:我讀完這本書感覺很好,遂把它推薦給了同學。
師:不錯!接下來看“迸”字,讀作bèng,意思是“爆開,濺射”。課文中寫“一日迸裂”,大家想象一下,用手勢來模仿“迸”的動作。
(學生做動作)
師:很生動!現在大家跟我讀:迸(bèng)。“迸”還可以用在哪些詞語中?
生3:迸開!
生4:水花四迸!
師:說得很好。最后我們來看“竅”字,讀:qiào,意思是“窟窿,孔洞”。課文中的“石竅”就是石頭上的洞。有個常用的成語“一竅不通”,大家知道是什么意思嗎?
生5:是形容一點都不懂的意思。
師:沒錯!大家跟我讀:竅(qiào)。現在,我們來玩個游戲。我說一個詞,里面包含我們學過的生字,你們快速指出這個字,好嗎?
(師生進行快速指認游戲,如“半身不遂”“迸發靈感”“鼻竅”等)
師:太棒了!你們已經很熟悉這些生字了。記住,認識這些字,對我們理解課文內容很有幫助哦。接下來請同學們自由組合,每組4~5人,一起讀課文,思考幾個問題:(1)石猴是怎樣出世的?(2)石猴在山中的生活是怎樣的?(3)石猴是如何當上猴王的?(學生分組討論,教師巡視指導)
(學生討論5分鐘后)
師:同學們討論得怎么樣了?每組推薦一位代表來分享你們的發現。
生1(第一組):我們覺得石猴是從一塊仙石里蹦出來的,那塊石頭吸收了日月精華,蘊育出了石猴。
師:說得非常好,抓住了石猴出世的關鍵詞“仙石”和“日精月華”,可見這個石猴來歷不凡。還有同學要補充嗎?
生2(第二組):老師,我們補充一點,課文中寫天地靈氣孕育石猴時,用了很多成語,如“天真地秀”“靈通之意”,這些成語寫出了石猴與眾不同的靈性。
師:通過合作探究,我們挖掘出了課文中諸多閃光的細節。美猴王之所以能脫穎而出成為猴王,既有勇敢的膽識,又有機智善良的品質,更有“人而無信,不知其可”的責任擔當。希望大家能向美猴王學習,做一個勇敢、智慧、講信用的好孩子。
(三)朗讀感悟,品析內涵
師:同學們,通過自主探究和小組交流,我們對美猴王的故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品味課文中的一些精彩語句,去感受作者的語言魅力。
(全班齊讀第1~2自然段)
師:大家讀得越來越好了,老師聽后明顯感受到了仙石誕生石猴的不凡。課文開頭描寫了石猴的出世,那課文中還有哪些精彩語句呢?請同學們自由朗讀,然后說說你最喜歡哪句話,為什么?
(學生自由朗讀、思考,教師巡視互動)
生3:我最喜歡“忽見叢雜中跳出一個石猴,應聲高叫道‘我進去!我進去!’”這句話,勾勒出石猴與眾不同的形象。
生4:我喜歡“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這兩句對仗工整、節奏明快,描繪了石猴悠然自得的生活。
師:你們都很有詩人的靈氣,從優美詞句中品味出了石猴的氣度和性情,那描寫瀑布的場景,你最喜歡哪句?
生5:“見那股澗水奔流,真個似滾瓜涌濺”這句寫得好,把瀑布的磅礴氣勢描繪得淋漓盡致。
師:好一個“似滾瓜涌濺”,多么傳神的比喻!你能把這句話讀出瀑布的氣勢嗎?
(學生嘗試朗讀,教師示范,引導學生在朗讀中感受夸張手法的表現力)
師:文中有哪些描寫石猴躍過瀑布的好詞、好句?請同學們自由朗讀第2~3自然段,說說你的發現。
生6:我發現“將身一縱,徑跳入瀑布泉中”,用“縱、徑”字突出石猴的勇敢;“他住了身,定了神,仔細再看”中的“住、定、再”體現出石猴的機智。
師:真有眼力!作者用心良苦啊,可謂字字珠璣,把石猴的勇與智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這些字眼你們讀出味道了嗎?
(學生再次朗讀課文,體會詞語表達效果)
師:文章末尾寫群猴拜石猴為王的場景,也隱藏了不少秘密,你能找到嗎?不妨大聲朗讀出來。
生7:“都稱‘千歲大王’。自此,石猴高登王位,將‘石’字兒隱了,遂稱美猴王。”我覺得“高登”“隱了”這兩個詞用得非常傳神,既顯示了石猴的至高地位,又流露出一絲俏皮。
師:你說得真好!這個細節很多人不一定能發現,從你的朗讀中,我仿佛看到美猴王神氣活現地蹺起二郎腿,一臉得意的樣子。
(學生哄堂大笑,課堂氣氛輕松活躍。師生互動交流,共同探討課文的語言藝術)
師:同學們,我們通過朗讀和品味,深入體會了《猴王出世》這篇文章的語言魅力。現在,讓我們再回顧一下整篇文章,并思考一個問題:作者通過這個故事想要表達什么?
(給學生一些時間思考)
生8:我覺得作者想表達石猴很勇敢,敢于冒險。
生9:我認為作者想說明領導者應該有智慧和責任感。
師:你們的觀點都很好。確實,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敘述了石猴從出世到成為猴王的一段經歷,贊揚了石猴的英勇,也表現了石猴活潑可愛、敢作敢為、無所畏懼的特點。
石猴的勇敢和智慧告訴我們:在面對困難時要勇敢前行,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解決問題。同學們,你們覺得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如何學習石猴的精神呢?
(學生自由發言,分享自己的想法……)
師:非常好!希望大家能把石猴的這種勇敢、智慧和責任感帶到生活中去,用智慧解決問題,為身邊的人負起責任。
六、教學反思
在本次《猴王出世》的教學中,我嘗試通過多種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深入理解文本,感受語言魅力。現將優點和不足總結如下。
(一)導入環節設計新穎,但仍有改進空間
我通過播放《西游記》動畫片片段、設計任務卡游戲等方式導入新課,調動學生的興趣,但仍可改進得更好。比如,在介紹“美猴王”這個稱號時,我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叫‘美’猴王,而不是‘大’猴王或‘強’猴王?”這樣能更好地引導學生關注文本細節,為后續的文本分析作鋪墊。
(二)生字教學融入情境,效果顯著
在講解“遂”“迸”“竅”等生字時,我結合課文內容創設了具體情境。例如,講“迸”字時,我讓學生用動作模仿,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字義的理解,還為后續的朗讀活動作了鋪墊。
(三)小組探究活動設計合理,但指導不夠細致
我設計了三個問題引導學生探究:石猴如何出世、如何在山中生活、如何當猴王。這些問題覆蓋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獲得了很多知識。但我發現部分小組的討論偏離了重點,這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學中要更有針對性地指導各小組的討論方向。
總的來說,這堂課基本達到了預期目標,學生能積極參與并對《猴王出世》這篇文章有了較為深入的理解,但在教學的深度和針對性方面還有提升空間。今后,我將繼續努力,在教學上更加精益求精,真正做到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都有所收獲、有所成長。
(作者單位: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西苑實驗小學)
編輯:蔚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