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下文簡稱“新課標”)提出以學習任務群組織與呈現課程內容。這是新版課標在內容修訂上的一大突破,也是一個全新的要求。在這種背景下,構建基于語文教材的讀寫聯動單元習作任務群成為一項迫切的任務。此舉不僅響應了新課標的要求,還致力于實現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能力之間的有效銜接,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和創新能力。本文的目的是探討如何在一年級下冊第六單元語文教學中有效構建基于新課標的讀寫聯動單元習作任務群,以促進學生在閱讀理解、主題分析、創意寫作及批判性思維方面的全面發展。
一、教材內容分析
一年級下冊語文第六單元以自然景觀和動物為主題,通過生動的描繪和簡潔的語言,為學生提供了理解自然美和季節變化的窗口。這些文章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還培養了他們的觀察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一)《池上》
白居易的《池上》以其簡潔明快的風格描述了一幅寧靜的池塘景象,展示了兒童的天真樂趣。通過“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的生動畫面,詩人不僅展現了自然景色的美,也表達了對純真年代的懷念。這首詩通過兒童與自然的互動,引發讀者對自然美和人在自然中位置的思考。
(二)《小池》
《小池》通過“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的細膩筆觸,描繪了一個靜謐的小池塘景象。詩中的“小荷”和“蜻蜓”象征著自然中的生命力和季節的變換,同時也反映了詩人對自然界微妙美感的感悟。
(三)《荷葉圓圓》
《荷葉圓圓》通過孩童般的視角展現了荷葉上各種小生物的活動,如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魚兒,每一種生物都以荷葉為舞臺展示其特有的生活方式。這首詩不僅描繪了一個充滿生機的自然場景,還通過動植物的互動展示了自然界的和諧與美麗。
(四)《要下雨了》
《要下雨了》通過描述一系列動物如何預感并應對即將來臨的雨天,展現了自然界中生物的智慧和自然循環的奇妙。小白兔與其他生物的互動不僅營造了一種緊迫感,也使學生了解到很多下雨前的自然現象。
這些詩文通過對自然界的細致觀察和深情描繪,不僅為學生提供了欣賞語言藝術的機會,還教會學生如何從周圍的環境中獲取靈感和知識,是教學中構建讀寫聯動習作任務群的理想材料。
二、基于課標的讀寫聯動單元習作任務群構建策略
(一)閱讀理解與內化
在讀寫聯動習作任務群的構建路徑中,將“閱讀理解與內化”置于第一步的原因是,這一階段促進了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深入理解和認識,這是后續分析、討論和創作活動的基礎。精確的理解是深度學習的前提,它確保學生能夠在閱讀過程中不僅捕捉到文本的表層信息,還能透徹理解作者的深層意圖和文本結構,從而在寫作中做到有的放矢。
1.閱讀任務布置
考慮到學生都已有教材,我布置了具體的閱讀作業。如針對《荷葉圓圓》,讓學生完成與散文詩內容相關的任務(見圖1)。
此外,我還安排了一個分階段的閱讀計劃,每天指定不同的古詩讓學生學習。如第一天完成《池上》和《小池》,第二天學習《荷葉圓圓》和《要下雨了》等。這樣的時間表我會打印出來分發給每位學生,還會貼在教室的公告板上。
2.閱讀理解支持
為了增強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我為學生提供了每首詩詳盡的閱讀指南,包括關鍵意象分析、內容概要、主題探索的解讀(見表1)。這些指南旨在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內容和深層意義。
3.定期檢查和反饋
通過隨機提問,我定期檢查學生的閱讀進度和理解情況。這些活動幫助我評估學生的閱讀效果,并即時提供必要的指導和反饋。例如,在課堂上,我可能會向學生提出以下問題:《池上》這首詩中描繪的池塘給你什么樣的感覺?詩人通過哪些詞匯傳達了這種感覺?”《小池》中的小池塘與周圍環境有何不同?這種描述帶給你什么樣的心情或想法?”“《荷葉圓圓》中荷葉為何被各種小生物喜愛?這些小生物分別如何形容荷葉,并反映出它們與荷葉的關系?”“《要下雨了》一詩中描述的小白兔是如何感知到要下雨的?這首詩中的動物如何應對即將到來的雨?”
這些問題旨在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詩歌中的情感和意象,同時幫助他們學會從細節中提取信息并對文本內容作出反應。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更加有效地與詩歌內容進行互動,并提高理解與分析能力。
(二)主題分析與討論
此階段的核心是引導學生從閱讀理解過渡到對文本深層主題的分析和討論。
1.深度討論準備
實施步驟:(1)文本深入解析:對每首詩提供簡單的分析框架,包括主要場景的描述、詩中動物的活動以及這些活動對學生的啟示。例如,在分析《荷葉圓圓》時,學生可以討論荷葉如何為不同的小動物提供了生活的空間,以及這些動物是如何描述它們與荷葉的關系的。(2)關鍵問題列舉:教師設計一系列簡單的問題,旨在引導學生批判性地思考詩中的自然描寫。如《要下雨了》中小白兔是如何知道要下雨的?它從哪些跡象中得知的?這些問題旨在推動學生從單純的故事理解走向對自然現象的基本認識。
通過這些準備活動,學生不僅能夠理解詩歌的表面意義,還能夠聯系更廣泛的自然世界和季節變化的主題,為接下來的小組討論打下基礎,同時確保內容的趣味性和教育意義得到體現。
2.小組討論活動
在“深度討論準備”階段之后,小組討論活動是一年級學生應用其分析技能的實踐場所。在這一階段,我的角色轉變為引導者和觀察者,主要任務是確保小組討論的有效性和適宜性,使其更加契合小學一年級學生的理解水平。
實施策略:(1)小組構成和任務分配:根據學生的興趣,將學生分成小組,給每組分配一首詩進行討論。每個小組的任務是使用簡單的工具和問題來探索詩中的自然描寫和動物行為。(2)討論引導:在小組討論開始前,簡要回顧討論規則,確保每位學生都清楚如何輪流發言和分享觀點。這一環節特別強調尊重他人觀點的重要性,并鼓勵學生使用簡單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3)交互式討論監督:在小組討論過程中,我會不斷巡視各組,并提供必要的指導。例如,在討論《荷葉圓圓》時,教師可以詢問學生:“為什么小青蛙會說荷葉是它的歌臺?”或“荷葉對小魚有什么用處?”這樣的問題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入地思考詩歌中的內容。(4)成果分享與反思:每個小組需要在班級前展示其討論成果,并簡單描述他們如何理解各種動物與自然環境的關系。這一環節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自己所讀詩歌的理解,還通過展示和同伴評價來培養他們的表達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通過這些活動,學生不僅能夠理解詩歌的文字,還能夠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加深對自然環境和動物行為的認識,同時增強他們的交流和協作能力。
3.反饋與深化
學生在完成對《池上》《小池》《荷葉圓圓》和《要下雨了》的小組討論后,進入反饋與深化階段是至關重要的。這一環節的目的是鞏固學生從討論中得到的結果,并進一步加深他們對文本內容的感知和理解。在進行反饋時,我用了下幾種方式來幫助學生整合他們的學習成果。
一是共享與對比。在一年級的課堂中,共享與對比的活動需設計得簡單而有趣。我利用圖片或小道具來幫助學生更好地表達和分享他們對詩文的理解。比如,針對《荷葉圓圓》這篇文章,我準備了幾張荷葉和幾個小動物的圖片,讓每個小組選擇一張圖片來描述他們討論的重點。學生圍成一個大圈,輪流展示他們的模型并簡單描述荷葉對不同小動物的意義,如“荷葉是小青蛙的歌臺,因為它在上面唱歌”。通過這種形象的展示,學生不僅能夠理解其他小組的觀點,還能加深記憶。
二是情感回饋。對于情感回饋環節,我引導學生通過角色扮演來表達詩中的情感。以《要下雨了》為例,我讓學生分別扮演小白兔和其他小動物,模擬一場即將下雨時的緊張場景,同時我還設計一些簡單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如小白兔看到烏云時感覺怎樣?小白兔為什么要急忙回家?學生可以通過模擬小白兔匆忙跑回家的情景,用自己的話描述小白兔的感受。這樣的活動能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詩歌中的情感,并學習如何表達自己的感受。
三是環境聯系。將詩歌中的自然描寫與學生的日常環境聯系起來,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尤其適合年幼的學生。為此我組織了一個簡單的戶外教學活動——帶學生去學校的花園。在這個活動中,我指出了一些自然現象。比如,我讓學生注意水面上的浮萍、水中的小魚,以及可能出現的蓮花或水草。學生需討論他們看到的與《池上》中描述的“浮萍一道開”和《小池》中的“泉眼無聲惜細流”有何相似之處。回到教室后,學生需要用自己的話描述他們觀察到的自然現象,我引導他們聯想詩中的描述,讓他們思考自然元素如何與詩中的景象相互映照;我還讓學生觀察荷葉及荷葉上的生物,并讓他們描述荷葉上的水珠、可能停留的昆蟲。學生可以就他們所觀察到的荷葉和小動物進行繪畫,通過藝術的方式表達《荷葉圓圓》中各種動物與荷葉的關系;再者,我引導他們觀察即將下雨前的天氣變化,如天空顏色的變化、風的強度和方向的改變。學生可以學習如何從自然界給出的信號中預測天氣,就像詩中的小白兔和小燕子那樣。在觀察活動后,學生可以分享他們是如何感知即將變化的天氣的,與《要下雨了》中的描述進行對比,討論自然界的提示如何幫助動物和人類迎接即將到來的變化。
通過這種直接觀察和回憶,學生可以將詩歌中的描述與真實世界中的景象聯系起來,增強學習的實際感受和深度。
(三)創意寫作
在人教版一年級下冊語文第六單元中,“創意寫作”階段是關鍵的提升環節,旨在將學生通過閱讀和理解獲得的見解轉化為創造性的表達。此階段的設計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意思維、表達能力和基本的文學創作技巧,使學生能夠通過簡單的寫作形式展現對詩歌的理解。
1.創作主題引入
創作主題引入是至關重要的第一步。作為教師,我的目標是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讓他們能夠將對自然界的觀察轉化為個性化的創作。這一階段,我特別強調如何從簡單的詩歌中提取靈感,創作出既真實又富有想象力的文本。
方法和實踐:教授創作基礎。首先,我向學生介紹詩歌的基本元素,如韻律、意象等,并解釋如何從詩歌中捕捉自然景觀的特征。其次,結合單元中的古詩,如《池上》和《小池》,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從這些詩中挖掘主題和情感線索,如探索池塘的平靜或描述小動物在雨天的活動。最后,討論不同的創作角度,如從一個小動物的視角描述即將到來的雨天,或者描繪在池塘邊玩耍的場景。
通過這些步驟,學生能學會如何將觀察到的自然現象和個人體驗結合,創作出具有教育意義和藝術價值的簡單文本。
2.寫作技巧教學
“創作主題引入”階段之后,我專注于提升一年級學生的寫作技巧,尤其是在處理詩歌材料時如何增強敘述的吸引力。
方法和實踐:一是教學生運用視覺、聽覺等感官詞匯來描述事物。例如,學生在寫《小池》時可以描述荷花的顏色為“粉紅色的”,荷葉的形狀為“圓圓的”,蜻蜓的翅膀發出“嗡嗡聲”,以及池水的“清澈”和“涼涼的”感覺。通過這樣的描述,學生能夠更好地表達自己觀察到的細節,增強寫作的生動性。二是教授學生如何運用描述性語言來增強故事的真實感和緊迫感。例如,教師指導學生描寫《池上》中的場景時,讓學生學習如何通過詳細描述“小娃撐小艇”的動作和周圍的環境來使讀者感覺自己就在現場。三是強調如何在寫作中使用簡單的描述來表現自然場景和動物的活動。通過《小池》的創作練習,讓學生學習如何描述小荷和蜻蜓,使用形象的語言引導學生感受詩中描述的自然美。四是講解并練習如何創作簡單且具有想象力的對話。這一技巧特別適用于《要下雨了》中的小動物對話,讓學生探索如何通過對話展示小動物間的互動并推動故事發展。五是教學生使用簡單的連接詞來使句子更連貫,如“還有”“但是”等詞。我告訴學生使用“還有”,可以讓他們在描述時添加更多信息,如“池塘里有小荷”,然后加一句“還有可愛的小鴨子”;使用“但是”表示對比或轉折,如“天上有很多烏云,但是還沒有下雨。”這一階段的教學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還能夠深化他們對簡單詩歌的理解,為他們未來的學習和創作活動打下基礎。
3.創作過程中的互動反饋
在學生進行個性化創作的過程中,持續的互動反饋是不可或缺的。這一環節確保學生在創作過程中得到必要的支持和指導。
豐富和實踐:(1)定期審閱作品。我會每周查看學生的小故事,并給出簡單的建議。例如,我會告訴他們:“這個地方寫得很棒,可以加更多細節!”(2)小組討論會。我會組織小組,讓學生分享他們的故事。可以問他們:“你喜歡故事中的哪個部分?”這樣可以激發他們的想法。(3)一對一指導。在學生寫作時,我會與他們一對一交流,了解他們的想法,并提供針對性的建議,如“試著用一個形容詞來描述你的玩具”。(4)作品的最后檢查。在學生快完成作品時,我會幫助他們作最后的檢查,確保故事完整、易懂。這樣,學生可以更清楚地表達他們的想法。
這一系列步驟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還鍛煉了他們從閱讀到寫作的各項技能,使其形成了完整的讀寫聯動。
在本文中,我們深入探討了讀寫聯動單元習作任務群的構建。這包括從閱讀理解和主題分析到創意寫作的各個階段,每一環節都旨在通過具體的教學活動促進學生深入學習。通過實施這些策略,教師可以更有效地引導學生理解和分析文本,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從而在寫作和表達上達到新的高度。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教育政策的進一步改革,讀寫聯動教學模式有望在更廣闊的范圍內得到應用和發展。教師需要繼續探索和實踐新的教學方法,以滿足不斷變化的教育需求。
(作者單位:中山市古鎮鎮古一小學)
編輯:陳鮮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