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識法”借鑒佛教中的“六根”理論,通過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運用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和思維六種感知器官參與課堂活動,記錄即時體驗,從而提升學生的表達精確度和寫作深度。這種方法強調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與情緒,增強活動體驗感,并先做后寫,提升語言表達能力。通過“六識法”的運用,學生的寫作興趣得到提升,習作內容的細節得以豐富,語言表達能力全面進步。
一、“六識法”的內涵與效果
“六識法”認為人感知世界是通過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和思維六種感知器官進行的。所謂“六識法”就是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在預先設計的活動中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鼻子聞、用舌頭嘗、用身體觸碰、用心思考,并把自己的即時體驗記錄下來。這與寫生習作強調的“課堂上創設體驗情境或者引入生活現場,作為學生習作活動中觀察、思維、描寫的對象,在教師的指導下,感受語言、動作、外貌神態、景、物、心理等細節,再像美術寫生一樣把觀察與體驗的內容借助一定的表達方法用語言文字描繪出來”不謀而合。因此,“六識法”作為寫生習作常用的指導方法,廣泛運用于課堂教學中。
從古至今,“六識法”一直存在于我國文學著作以及詩詞歌賦中。晏殊的“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從視覺和聽覺兩個角度描繪了一個春意盎然的園子;林逋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則從視覺和嗅覺兩方面傳遞出梅花的神清骨秀、幽獨超逸。朱自清的《春》更是綜合運用視覺、聽覺、觸覺、思維等感官,描繪了五幅充滿詩意的畫卷,表達了作者對春天的無盡贊美。正是由于運用了“六識法”感知體驗,這些文字才顯得十分具體生動,具有極強的畫面感,富有感染力。
二、“六識法”的運用
“六識法”作為一種獨特的習作指導方法,在實施過程中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情境,使學生能夠在多種感官的參與下,捕捉活動中的細節,放大情感情緒,進而轉化為富有感情的文字描述。正是因為有了多感官的介入,“六識法”在激發習作動機、豐盈文字細節、提升語言表達力等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一)放大情感情緒,激發習作動機
學生思維的邏輯性植根于意識的系統性之中,這種系統性體現在認知與感受的和諧統一上。在小學生的習作實踐中,追求“言之有物”的前提是“言之有情”。因此,引導學生寫作的關鍵在于點燃他們的創作激情,喚醒他們的情感與情緒,促使他們書寫充滿真情的文字。
對于小學生而言,內心的波動不僅是推動他們筆耕不輟的原動力,還是他們作品的核心所在。鑒于此,在指導習作的過程中,教師應當致力于創設一個真實而富有感染力的課堂情境,通過放大學生的情感與情緒,更有效地引領學生步入習作的世界,讓每一次筆觸都飽含深情。“六識法”正是通過有計劃地引導學生在課堂親身參與種種活動,運用眼、耳、鼻、舌、身、意有目的、有層次、多角度地觀察外在,審視自己,從而沉浸式地體驗活動過程,更有效地放大情感和情緒,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
教學四年級上冊習作《記一次游戲》時,我把學生帶到操場上玩“筷子運乒乓球”的游戲。
當觀眾們安靜地站立在跑道兩側時,四名運動員已經手拿筷子托著乒乓球就位了。我高高舉起手里的小紅旗,停了五秒。然后并沒有喊“開始”,而是放下紅旗去采訪。采訪觀眾,采訪運動員:
你聽到什么聲音了嗎?你關注到哪位同學的表現?說說你當時的心情……
在比賽完成后,我再一次采訪參賽運動員和周圍的觀眾:
你關注到哪位運動員(觀眾)的表現?他做了什么?說了什么?
以上幾個問題引導學生通過用“眼”“耳”來感受他人和周圍環境,用“意”來審視自己。教師通過采訪,放大學生的情緒,豐富其活動體驗。由于剛剛經歷游戲的過程,學生的情緒處于較為亢奮的狀態,都迫不及待地與大家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
生(賽前):操場一片寂靜,仿佛全世界的目光都聚集在跑道東側的起跑線上。我目不轉睛地注視著何一涵。她上身微傾,右手拿著筷子輕輕夾著乒乓球,穩穩地平舉在胸前,目光堅定地凝視著前方。她的姿態充滿了爆發力,似乎只要哨聲一響,她就能如離弦之箭般疾馳而出。何一涵啊,何一涵,發力吧,我們小組的榮耀就靠你了!
這個采訪的小插曲增強了活動的趣味性,放大了學生的情感和情緒,充分激發了學生的表達欲望,也提示學生在下一環節的游戲中如何去觀察、體驗。
(二)增強活動體驗感,豐盈習作細節
寫生習作以實物和活動為對象。在教師精心設計的情境下,學生在有目的的活動中觀察體驗的對象更集中,更有利于形成典型形象。同時學生能夠更加專注地凝視眼前的每一個細節,更有助于在心中塑造出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當學生描繪人物時,教師引導他們去細細觀察人物的外貌、神態、動作、語言,去揣摩人物內心的波瀾起伏。而在敘述故事時,學生則被鼓勵去分階段、從多重視角審視故事的起始、演變與高潮,捕捉那些關鍵時刻的典型特征。
得益于觀察的對象集中,時間寬裕,教師可以全方位地指導學生。如怎樣有序地觀察——從高處俯瞰到深處探尋;如何靈活地轉換觀察視角——站在主角的立場或是旁觀者的位置;如何巧妙地表達情感——直抒胸臆或是借景抒情。通過這樣的指導,學生的活動體驗感得以加深,習作中的細節也因此變得愈發生動與豐富。
以三年級上學期的習作練習《梔子花》為例,我在上課前準備了46朵梔子花放在一個有洞的黑色塑料袋里,來到班級門口,我故意停在那兒不進去,不一會兒,同學們就議論起來“好香啊”!這時,我讓大家說說剛才的情形。
生1:老師還在教室門口,我就聞到一股甜甜的香味。太好聞了!難道他今天噴香水了?
生2:老師還沒走進教室,一股濃濃的香味便從他身上飄了過來。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好香啊!
在學生根據“所見即所說”的原則把剛才這一幕說出來后,我便走上講臺,從塑料袋里拿出一朵梔子花說:“哦!原來是梔子花啊!”
這樣在每人發一朵梔子花后,便很自然地從“鼻”過渡到“眼”。我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采訪了幾位學生:
花朵是什么顏色的?花瓣怎么排列的?這朵花看上去像什么?你喜歡嗎?
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按一定的順序從顏色、形狀、質地等方面進行觀察,并且“眼”“意”并用,不但眼看,還要用心想。活動的內容豐富了,活動的節奏變慢了,活動的體驗感自然就增強了。采訪后,我再讓學生自由交流,互相啟發,之后再請學生向全班匯報。
生:那潔白如雪的花朵,在綠葉的映襯下,顯得非常嬌嫩。層層疊疊的花瓣像云朵一樣輕盈,散發著陣陣香氣,讓我忍不住想摸一摸。
接下來,我又設計了“用手摸一摸”“用臉蹭一蹭”“別在衣襟上走一走”等一系列活動,學生在真實的欣賞情境中,增強了對梔子花的香與美的體驗感,在之后的習作中,細節自然更加動人。
(三)先做后寫,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在小學階段,語言表達的目標超越了基本的句子和短語,是要讓學生掌握連貫準確的篇章語言。為此,我們必須著重培養學生連貫準確的語言表達能力。要培養學生連貫準確的語言表達能力,必須讓學生在自然的、無拘無束的環境中談論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并能及時修改驗證。教育實踐告訴我們,設置具體情境,讓學生先體驗后表達,邊表達邊驗證,是一種極為有效的教學手段。
“六識法”的操作策略主要在于實踐活動和體驗加深,以此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技巧。通常的做法是讓學生參與到某項活動或任務中,在活動時通過訪談等方式激勵他們以個人的視角敘述經歷、分享感受。這種訪談不僅能幫助學生確立語言表達的結構,還能將抽象的語言與具體的體驗相結合,顯著提升他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精確度。
“六識法”一般采用板塊式教學,在訓練學生語言組織能力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活動的流程自然形成了語言表達的框架。學生從參與活動到轉換成語言描述,這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極大地簡化了語言組織的復雜性。
在書面表達中精確選詞是小學習作教學的關鍵部分。正確用詞的意義不僅僅在于語言的準確性,還是學生邏輯思維和概念明晰的體現。每個詞匯的挑選都展示了學生對語言差異的敏感度和掌控力。在一個具體的情境下,精確且有力的語言能夠精確傳達說話者的意圖,起到指引的作用。
“六識法”以其獨特的情境性、活動性和即時性,在培養學生表達精準度上展現出得天獨厚的優勢。在中年級習作課《游戲之前》的教學現場,教師巧妙地融入了一段挑選參與者的戲劇化表演。教師先是站在講臺上,從左至右緩緩掃過全班,隨后步下講臺,走進學生中,環視四圍。接著,目光鎖定在一個學生身上,凝視片刻,繼而后退數步,上下打量,最后又不經意地回眸一瞥后排的學生。
在緊隨其后的互動采訪中,教師與學生一同模仿這些動作,一邊演繹一邊回顧,將“掃視”“環顧”“盯”“打量”“瞥”等詞匯的意義和情感色彩以生動活潑的方式呈現出來,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深刻體驗和理解這些詞語的細微差別。這種在實際情境中獲得的親身體驗,極易轉化為學生自己的表達能力,使得他們在未來的寫作中能夠更加自如地運用這些詞匯,準確傳達內心的感受。
(四)調動感官參與,捕捉動態畫面
小學生往往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他們能用眼睛觀察身邊那些奇妙的色彩與形狀,用耳朵聆聽聲音的美妙,用鼻子嗅出氣味的獨特,用舌頭品嘗食物的滋味,用手觸摸事物的質感。多感官參與能讓學生更全面地感受生活,豐富寫作素材,使習作更加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繼而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為他們的語文素養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
以三年級上冊習作《我們眼中的繽紛世界》為例,為調動學生的多感官參與,教師帶領學生來到公園感受秋天。一進入公園,學生們便迫不及待地感受這個繽紛的世界。
“看!樹葉像蝴蝶一樣飄落下來。”一個學生興奮地喊道。大家紛紛抬起頭,只見金黃的樹葉從樹上緩緩飄落,這動態的畫面真是美不勝收。有學生閉上眼睛,仔細聆聽:“我聽到了風吹過樹葉的沙沙聲,還有鳥兒的叫聲。”有的學生來到花叢邊,湊近花朵輕嗅:“好香啊!”此時,一陣風襲來,花叢中五顏六色的花朵在風中微微搖曳,那樣子仿佛是在向大家打招呼。
回到教室后,學生們紛紛拿起筆,將自己眼中這個繽紛的世界記錄下來。有的描寫了飄落的樹葉,有的寫下了鳥兒的歌聲和花朵的香氣,不多時,一篇篇生動的習作便躍然紙上。
動態畫面能讓作文更具活力。像蝴蝶一樣舞動的落葉,秋風中發出的獨特聲音,以及秋日里散發的花香味吸引蜜蜂前來采蜜,這一幅幅生動有趣的畫面,能深深地吸引讀者。要捕捉到這些細節,就需要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這樣他們才能用生動的語言描繪出事物的動態之美,使讀者仿佛身臨其境。如此,作文便能在細節中展現魅力,以動態的畫面提升感染力。
(五)學會用心感悟,記錄寫作靈感
靈感是一種奇妙的東西,它如同一道神奇的光芒。當這束光芒照入學生的腦海中,寫作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就迎刃而解了。小學生習作時,喜歡從身邊具體可見的事物入手。在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的學習特點出發,創設機會讓學生在現場觀摩,以獲取直觀體驗。在學生已有豐富體驗的基礎上,再啟發他們提筆記錄,在紙張上留下靈感,為接下來完成寫作任務尋找突破口。
“六識法”正是通過有計劃地引導學生在課堂親身參與種種活動,運用眼、耳、鼻、舌、身、意有目的、有層次、多角度地觀察外在事物的特點,審視自己。用心感悟需要學生從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思維等角度出發,及時記錄自己的發現和感受,為寫作框架的架構留下“蛛絲馬跡”,這樣一來,學生就能在習作中有話可說,并且說得有理有據、有真情實感。
以四年級上冊習作《記一次游戲》為例,教師創設了一場“你畫我猜”的游戲場景。教師先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兩人,一人比畫一人猜詞,小組之間比賽,看看誰猜對的詞語個數最多。游戲開始后,一人比畫,努力讓伙伴猜出自己要描述的成語,一人則認真思考,嘗試找出正確的答案。
教室里充滿了歡聲笑語,有的學生手舞足蹈地比畫著,有的緊鎖眉頭努力思考著答案。在游戲過程中,學生們全情投入,用心感悟著游戲帶來的快樂和挑戰。游戲結束后,教師引導學生回憶游戲中的精彩瞬間,如搞笑的比畫動作、緊張的猜測過程等。學生們紛紛拿起筆,記錄下自己的寫作靈感。有的學生描寫了自己小組在游戲中的默契配合,有的學生則重點描述了其他小組的有趣表現。這次游戲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還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提高了寫作能力。
靈感賦予了文章獨特的視角和創意。“六識法”主張運用人體的各種感官和思維,去觀察和體會現實世界,在深刻體驗中獲取寫作靈感、梳理思路與方法。為了讓學生獲得真實的體驗,教師可以創設趣味情境,以吸引學生用心感悟、積極記錄。
(六)“你說我聽”相互糾正,理順寫作思路
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偏弱,很難憑借自己的能力將一件事情講清楚、說明白,在細節上容易遺漏,在情感表達方面也不到位。基于“六識法”,從感官和思維角度描述事件,并將頭腦中的信息說給同伴聽,學生可能會驚喜地發現:原本模糊的情節、片段變得明朗起來,一些邏輯不順暢的語句也顯現出來。同時,同伴作為傾聽者,能夠從不同的角度給予反饋。他們可能會提出一些別人沒有考慮到的問題,或者給出一些新的觀點和建議,幫助別人進一步完善寫作思路。
以四年級上冊習作《生活萬花筒》為例,教師先讓學生回憶印象深刻的事情,然后同桌之間相互講述。有的學生講起了和父母去動物園的經歷,他從動物的外貌、叫聲,以及給人的整體印象等角度描述,闡述了各種動物的有趣模樣,還介紹了自己游覽動物園的情緒。同桌認真傾聽,并提出疑問:“狒狒的外貌有什么特點?它們的性情怎樣?如果能詳細說明這些情況,作文內容是否會更豐富呢?”在同桌的提問下,該生進一步回憶細節,嘗試進行完整的描述。
有的學生講述了自己在一次考試中因為粗心大意而沒有考好的事情,她描述了當時的沮喪心情和后來的反思。同桌則建議她可以從視覺、聽覺和思維方面進行細節描寫,展現她沒有考好的情緒,讓讀者更能感同身受。
通過“你說我聽”的活動,學生們在相互糾正和建議中,逐漸理順了自己的寫作思路,為完成《生活萬花筒》這篇習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每個學生都有獨特的視角和經歷,合作學習時啟發學生與同伴群體交流想法,在“你說我聽,相互糾正”的環節中,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為習作帶來豐富多樣的創意元素。另外,學生在相互交流中能嘗試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思路,這樣寫出來的作文才能真正做到文從字順,讓讀者輕松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
習作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習作指導有助于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為他們今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綜上所述,“六識法”作為一種創新的習作指導方法,通過整合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和思維這六種感知渠道,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寫作興趣和動機,還極大地增加了習作內容的細節和深度,促進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全面提升。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江帆小學)
編輯:曾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