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學習作為一種核心策略,不僅要求學生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還強調他們在實踐中探索、在過程中學習、在合作中成長。教師應深刻理解探究式學習的自主性能夠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實踐性則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過程性則關注學習過程中的思考與發現,而合作性則培養了學生的團隊精神和溝通能力。針對小學語文學科,教師應巧妙地結合探究式學習的特點,設計一系列貼近學生生活、富有啟發性的教學活動。這些活動不僅豐富了課堂內容,還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自然而然地提升了語言運用能力和思維能力。同時,新課程改革對小學語文課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師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如項目式學習、合作學習等,以更好地適應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探究興趣
在新課改背景下,創設問題情境能夠以簡潔而直接的方式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通過提出具有啟發性、貼近學生認知的問題,教師能夠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將學生的注意力從被動接受轉向主動探索。這種情境設置不僅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還促使他們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問題。以《坐井觀天》為例,詳細闡述兩種不同的情境創設方式——直觀情境與問題情境,并通過對比,深入剖析它們在激發學生探究興趣方面的效果。
(一)直觀情境
在直觀情境的創設中,教師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如高清圖片、動態視頻等,為學生營造了一個逼真的井底世界。這些視覺元素直觀地展示了井底的狹小與局限,讓學生仿佛身臨其境,感受青蛙的視角和心態。這種沉浸式的體驗極大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對即將展開的學習內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然而,直觀情境雖然能夠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但往往缺乏深度思考,容易使學生的注意力停留在表面。
(二)問題情境
問題情境的創設更加注重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在《坐井觀天》的教學中,教師設計了一系列具有啟發性的問題,如“青蛙為什么會認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如果你是一只青蛙,你會如何打破這種局限?”“這個故事給了我們什么啟示?”這些問題像一把把鑰匙,打開了學生思維的閘門,促使他們主動探索、積極思考。問題情境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還培養了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與直觀情境相比,問題情境更能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使他們在思考中獲得成長。
(三)對比直觀情境與問題情境
通過對比直觀情境與問題情境在《坐井觀天》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我們可以發現,兩者各有千秋。直觀情境以其生動形象的特點迅速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感官體驗;而問題情境則以其深刻的思考性和啟發性,引導學生在探究中不斷成長。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這兩種情境創設方式,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面對新課改的要求,教師應當更加注重問題情境的創設,將其作為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深度探究的重要手段。一是深入研讀教材,挖掘其中的思維點,設計具有啟發性和挑戰性的問題;二是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難度的問題,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在探究中有所收獲;三是注重問題的連貫性和遞進性,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形成系統的認知結構。
二、鼓勵自主探究,培養學習能力
在新課改的浪潮中,探究式學習成為引領學生進入文學殿堂的新航標。為了讓李白的《靜夜思》更加生動有趣,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可以巧妙設計情景模擬、小組討論和角色扮演等教學活動,通過引導學生想象詩人筆下的月夜與情懷,鼓勵他們主動探究詩詞背后的歷史背景、文化意蘊及詩人的情感世界。同時,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重現古代場景,讓學生在視覺與聽覺的雙重震撼下自主感受詩詞之美,激發學習興趣,從而在實踐中逐步掌握自主學習的技巧與方法。
(一)增設問題導入
在展示月夜相關的教學內容之前,教師可以精心策劃幾個富有啟發性的開放式問題,以激發學生的探索欲與想象力。比如,教師可以溫柔地詢問:“同學們,你們曾在皎潔的月夜下沉浸于哪些獨特而深刻的思緒之中?是對遠方親人的深深思念,還是對美好未來的無限憧憬?又或許是那份寧靜致遠帶給你的獨特感悟?”緊接著再拋出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結合我們的時代背景與詩人的生平,你認為詩人為何會選擇在這樣一個寧靜而又神秘的夜晚,用如此細膩的筆觸寫下那些流傳千古的詩句?是內心的情感難以自禁,還是月夜的某種魔力觸動了他的心弦?”這些問題不僅能夠有效引導學生初步思考,還能為后續的自主探究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分組討論
在分組討論的教學活動中,教師精心策劃,將學生巧妙地劃分為數個充滿活力的小組,每組均承載著獨特的探究使命。有的小組被賦予了深入挖掘《靜夜思》中月光、床前等字詞的重任,他們需細膩品析,揭開古詩背后深邃的文化底蘊;而另一組則專注于分析作者李白在詩中所流露的情感脈絡,從清冷的月色中捕捉詩人內心的微妙變化。教師鼓勵學生攜手并進,在思想的碰撞中激發新的火花,共同攻克難題,這一過程不僅加深了他們對古典文學的理解,更在無形中培養了團隊合作與溝通協調的能力。
(三)角色扮演
教師選取了《靜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經典片段,讓學生自由選擇成為那位千年前的詩人李白,或是那靜靜佇立在月光下的旅人。小明扮演李白,手持一卷詩稿,緩步至“床前”,仰望窗外那輪皎潔的明月,眉頭微蹙,似在那一刻,心中涌起了無盡的思鄉之情。他輕吟:“床前明月光……”聲音里充滿了對遠方家鄉的深切懷念。而小紅則化身為月光下的旅人,她低頭凝視著地面,仿佛真的看見了銀白的霜,眼中閃過一絲恍惚與孤寂。當“疑是地上霜”的詩句響起,她輕輕抬手,似乎想要觸摸那份清冷,又瞬間收回,仿佛連這月光也承載著她對溫暖的渴望。通過這樣的角色扮演,學生不僅在文字間游走,更在情感上產生深刻共鳴,讓《靜夜思》的每一句都化作了心間流淌的暖流,加深了他們對詩詞情感的理解與體驗。
(四)持續跟蹤與調整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秉持動態評估與優化的原則,持續跟蹤每位學生的學習進展與反饋。通過定期發放問卷、組織小組討論及一對一交流等多種形式,廣泛收集學生對教學內容、方法及進度的直接意見。基于這些寶貴數據,教師深入分析教學效果,識別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難點與瓶頸,以及教學策略中的亮點與待改進之處。隨后,教師迅速而靈活地調整教學計劃、方法及教學資源,以適應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確保自主探究學習模式既能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又能穩步提升其學習效果,最終實現教學質量的持續優化與可持續發展。
面對新課改要求,教師在教授《靜夜思》等古詩詞時,鼓勵學生自主創新。第一,創設情境,激發想象,通過多媒體展示圖景,引導學生自主想象創作時的情境,激發創新思維。第二,引導問題探究,鼓勵學生圍繞“詩中之情如何體現?”“不同解讀下的情感有何異同?”等問題展開討論,培養批判性思維與探究能力。第三,實踐創作延伸,鼓勵學生仿照學習的詩詞進行詩詞創作或撰寫讀后感,將所學內化為創新能力與表達能力,從而實現綜合素養的提升。
三、強化實踐體驗,深化理解感悟
強化實踐體驗,讓學生跨越知與行的鴻溝。它不僅使抽象的文字變得生動可感,更讓學生在親身參與中深化了對知識的理解和情感的共鳴。通過實踐活動,學生能夠將課文中的道理內化為個人感悟,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和實效性。以《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為例,在正式開展實踐活動之前,教師首先通過一段引人入勝的動畫視頻或故事講述,模擬學生可能遇到的野外迷路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索欲。隨后,教師簡要介紹自然界中可用于辨別方向的常識,如太陽東升西落、樹木年輪、螞蟻行進方向等,為學生實踐觀察提供必要的理論知識鋪墊。
(一)設問引導
“想象一下,你獨自漫步在茂密的森林中,陽光斑駁,鳥語花香,突然間,云霧繚繞,你發現自己意外地與標記的路徑失去了聯系,此刻,你真的在野外迷路了。面對這樣的情境,你會如何判斷方向呢?是利用太陽的位置估算大致的方位,尋找樹木年輪、苔蘚生長等自然界的線索,還是嘗試回憶并辨認天空中的星座來指引前行?”這些問題不僅考驗學生的生存智慧,也促使學生深入探討如何在未知環境中保持冷靜,利用身邊的一切資源找到出路。
(二)分組規劃
為了深化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團隊合作精神,教師精心設計了分組觀察活動。學生被細致地劃分為多個小組,每個小組都承載著獨特的探索使命。有的小組負責追蹤太陽軌跡,他們需要細致地觀察并記錄一天中太陽在不同時間點的位置變化,感受時間的流轉;有的小組則化身為年輪偵探,他們深入森林,仔細觀察樹木的年輪紋理,嘗試通過年輪的方向性解讀樹木的成長歷程與環境的微妙變化。這些多樣化的任務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索欲,更促使他們在團隊合作中相互學習、交流心得,共同解決遇到的問題。
(三)鼓勵觀察和記錄
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教師帶領學生走出教室,來到公園進行實地觀察。學生手持筆記本和相機,根據之前的分組任務,仔細觀察并記錄自然現象,如太陽的位置、樹葉的茂密程度、巖石上的青苔分布等,這些都能成為判斷方向的線索。親愛的同學們,讓我們一起踏上探索自然的奇妙旅程吧!在日常生活中,用你們那雙發現美的眼睛,細致入微地觀察周圍的世界。比如,當你們漫步林間小道時,不妨停下腳步,仔細觀察樹葉的茂密程度。這不僅是簡單的記錄現象,還是啟發我們思考的機會。嘗試分析為什么南側的樹葉更茂盛——是因為那里陽光更充足,光合作用更活躍,從而促進了植物的生長。通過這樣的觀察和思考,你們將逐漸揭開自然界的奧秘,讓科學原理在你們的探索中熠熠生輝!
(四)深化討論
在教師的組織下,全班學生圍繞“野外迷路時的自救策略”展開熱烈討論。學生不僅學習了識別方向的基本技巧,如利用自然標志、指南針及手機定位,還探討了保持冷靜、節約體力、發送求救信號等關鍵步驟。更重要的是,大家意識到這些自救知識不僅限于戶外探險,更能滲透到日常生活中。比如,面對困境時保持冷靜思考,利用現有資源解決問題;或是在城市迷路時,靈活運用地圖導航軟件,這些都是對自救能力的有效鍛煉。這次討論不僅使學生增長了知識,更激發了學生將理論轉化為實踐、提升自我保護能力的意識。
在新課改的指引下,教師強化學生實踐體驗,深化其理解與感悟。一是設計情景模擬,如在“野外迷路”主題中,創設真實或虛擬的野外環境,讓學生親身體驗尋找方向的緊迫感;二是引導動手操作,教授學生使用指南針、觀察自然標志物等實用技能,通過實踐加深記憶;三是組織小組討論,分享迷路時的應對策略與心理調適,促進學生間相互學習與情感共鳴。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構建探究式小學語文課堂是提升教學質量、激發學生興趣與潛能的重要途徑。這一教學模式不僅要求學生自主、合作、探究,還強調教師的引導與創新,通過營造和諧氛圍、引入多元教學方法、利用現代技術等手段,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語文的魅力,在探究中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實踐表明,探究式語文課堂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其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
(作者單位:河北省張家口市橋西區下東營小學)
編輯: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