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道德與法治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課程。隨著“雙減”政策和新課改工作的不斷深入,傳統道德與法治課程活動存在形式單一、內容枯燥、缺乏實踐性等問題,嚴重制約了課程的改革與創新。令人鼓舞的是,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工程2.0的全面推進,為我們如何上好一堂生動、高效、學生喜歡的道德與法治課指明了方向。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活動設計現狀
(一)活動形式單一,學生完成度低
小組合作學習是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活動的主要形式,即教師在提出問題后,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討論,然后回答問題。這種單一的形式不僅讓學生倍感乏味,還使教師缺乏對學生學情的有效判斷,從而使得活動流于形式,學生實際學習效率低下。
(二)活動內容陳舊,學生缺乏興趣
很多教師將活動視為對學生課堂知識進行鞏固、檢測的重要手段,而忽視了道德與法治活動具有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豐富教學內容的重要作用。常規化的課堂活動設計,由于缺乏趣味性、挑戰性和新鮮感,導致教學互動不夠熱烈、學習不夠深入,使得教學活動呈現“事倍功半”的尷尬局面。
(三)評價方式單一,難以激趣啟智
從道德與法治活動的評價方式來看,眾多教師主要采取點評的方式,對學生活動過程及行為的點評也比較簡單,缺乏一定的指導性,甚至還有部分教師忽視了對學生的評價,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還有部分學生只盯同學缺點,給予同學負面評價,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信息技術能力提升2.0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信息化活動設計優化策略
《教育部關于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見》中明確提出了學情分析、教學設計、學法指導和學業評價4個維度3種教學環境中的30項微能力點,為此,筆者以該意見為指導,根據學校選擇的“應用能力點”(見表1),初步嘗試利用信息技術對道德與法治活動進行了優化設計和教學實踐。
(一)學情分析
G4基于數據分析的學情診斷能力點體現在課前借助QQ群作業、問卷星、作業平臺等信息技術對學生進行學情分析,并通過數據分析,了解學生學習難點,這也是信息化活動設計的首要步驟。例如,道德與法治三年級上冊“安全記心上——‘119’的警示”一課教學中,教師為了設計科學的活動,幫助學生了解報火警的相關法律知識以及在發生火災時如何正確自救,有必要進行基于數據分析的學情診斷。為此,筆者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年齡特點,利用問卷星設計了問卷,并對所教班級的200名學生開展了問卷調查工作。經過數據統計分析發現,僅有35.8%的學生知道正確地撥打火警電話,有33.7%的學生知道一些發生火災時的自我保護方法。由此可見,教師有必要對學生進行火警電話和自我保護方法的重點指導。所以,基于學生學情,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利用VR設備,充分利用虛擬仿真技術,讓學生選擇校園、家庭、商場等場景“沉浸式”體驗火災現場。學生則通過語音提示、地上光圈的指引和UI界面介紹學習消防逃生知識,掌握消防逃生技能,并選擇正確的逃生路線。
(二)活動設計
1.設計基于微課程的活動——B2微課程設計與制作
微課具有教學時間短、重難點突出等顯著特征,是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以及學生學習的新形式。依托微課開展微活動,是促進學生深入探究微課內容的重要手段之一。例如,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下冊“傳統游戲我會玩”一課教學中,為了達到讓學生認識傳統文化、傳承傳統文化、掌握一些傳統游戲玩法的教育目標,筆者嘗試基于微課設計微活動:學生課前通過調查、采訪的方式詢問長輩們童年喜歡玩的游戲及游戲的玩法,用視頻、文檔等多種形式提交到智慧平臺。筆者結合學生提供的資料,將這些游戲玩法設計成微課,在課堂上播放。傳統游戲承載著不同民族的文化傳播,體現著過去人們的生活方式。讓我們一起乘坐時空飛船穿越回我們長輩的年代,一起瞧一瞧他們喜歡玩的游戲是什么。學生觀看微課,并以小組為單位,選擇自己喜歡的游戲進行分享討論。這樣能讓學生深入感知長輩的生活智慧,感受傳統游戲的趣味性和藝術性。
2.設計跨學科活動——C1跨學科學習活動設計
跨學科學習的本質是突破學科邊界去思考的跨學科意識,引導學生運用兩種及兩種以上的學科觀念解決真實問題的一種學習活動,這也是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有效活動之一,可滲透和應用于所有課程。例如,在道德與法治三年級上冊“我們的校園”單元教學中,筆者依托信息技術設計了如下課后活動:打開學校微信公眾號,回顧這兩年來我們共同參與的校園活動,然后在爸爸媽媽的幫助下,繪制一幅有關學校的平面圖,在平面圖中標記一處你最難忘的地方,通過朋友圈、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錄制發布一段小視頻,分享你在那兒發生的一件難忘的事情。通過與美術、語文等學科的融合,教師引導學生繪制學校平面圖、回顧校園生活,有效增強了學生對學校的親切感、榮譽感和歸屬感。
3.設計基于真實情境的活動:C2創設真實學習情境
在智慧教育背景下,教師應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工具,將學習內容與現實環境進行有意義的關聯和互動,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深層次理解。例如,在教授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低碳生活每一天”中,對于四年級學生而言,他們很難意識到南極洲冰塊融化對海平面上升造成的影響,從而導致他們無法真正地理解國家強調低碳生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在課堂中,筆者利用“萬彩動畫大師”為學生創設了如下活動情境:首先以動畫形式呈現聯合國報告,假如持續暖化,冰川全部消失,平均溫度將上升約3.5℃,若氣溫升高2℃則是災難性的。接著提出問題,海平面上升后,你家什么時候被淹沒?并將我國部分城市,如上海、江蘇、西安、貴陽等地區,按照海拔高度依次標注在地面上,然后動態顯示冰川融化時,海平面逐漸上升時的畫面,上升1米,江蘇、上海開始受到威脅。當海平面接近上海時,學生的情緒一下子被調動,此時他們深刻意識到冰川融化的嚴重后果,從而真正產生保護環境、學會低碳生活的意識。利用“萬彩動畫大師”這一輔助工具,教師設計了一個真實的情境活動,很好地引發了學生的情感共鳴,其教學效果是顯而易見的。
(三)學法指導
1.拓展思維空間——C3創新解決問題的方法
C3創新解決問題的方法要求學生利用技術創新解決問題,從而幫助學生拓展思維空間,并從多角度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有利于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例如,在教授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上冊“吃飯有講究”一課時,筆者運用大數據、云計算和“互聯網+”等信息技術,設計了如下活動:針對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暴露出來的不講衛生、不注重禮儀、營養不均衡、偏食挑食、浪費糧食等問題,在教學中逐一創設情境,讓學生利用平板進行辨析;讓學生選擇最愛吃的食物,他們能根據圖片快速選出,然后反饋給教師,這樣教師就能立刻掌握學生動態;讓學生合理搭配一日三餐,學生在平板上直接進行食物的搭配。這樣的活動模式深受學生喜愛。學生課堂參與度高,教師也能高效地了解學生的情況,更為重要的是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掌握創新解決問題的方法。
2.促進多元表達——C4支持學生創造性學習與表達
C4支持學生創造性學習與表達能力點,要求教師采取合適的信息技術支持學生創造性學習、表達與交流展示,從而鼓勵和引導學生觀察和體驗,表達內心的真實感受。例如,在教授道德與法治三年級上冊“心中的‘110’”一課時,教師設計如下信息化活動:在課堂上出示數字教材中《不要輕信陌生人》故事中的一部分,并播放錄制好的音頻:一天放學后,劉明剛出校門,就碰到一位陌生阿姨,自稱是媽媽的好朋友,并說媽媽出了車禍,傷得非常嚴重,所以阿姨來幫忙接他。劉明一聽,立刻慌了神,也沒有多想,就跟著阿姨上了車。過了會兒,劉明緩過神來想到老師說過不能相信陌生人,所以想請阿姨給爸爸打個電話,可阿姨卻說爸爸電話不通,此時劉明該怎么辦呢?教師開設了“亮出我的金點子”論壇,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同時借助智能手機將學生討論的熱烈場面投屏到教室大屏幕上。當各小組進行反饋展示后,教師繼續利用智慧教學平臺的聚光燈和放大功能,向學生呈現第三幅情境圖:當在十字路口等紅綠燈時,劉明看到了巡邏交警,于是他立刻打開車門跑到了交警身邊,并大聲喊著,警察叔叔,她是人販子。當最后結果呈現出來時,學生都松了口氣。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創造了表達與交流的機會與平臺,讓他們在互動交流中了解到遇到騙子時如何做好自護。
(四)學業評價
新課標明確指出,要強化評價在教學診斷和促進學生發展中的積極作用,課堂是學生學習和成長的主陣地,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應與評價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在信息技術能力提升2.0背景下,教師應借助信息技術豐富評價活動形式,增強評價的精準性、客觀性和全面性,從而達到因材施教的目標。
教師借助智慧教學平臺可以進行實時數據采集(答題人數、時間、來源、正確率、錯誤率等)。及時反饋評價,有助于及時把握學生的學習情況,發現問題,實施針對性干預。例如,在教授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讓生活多一些綠色”時,在學習了垃圾分類的相關知識后,筆者設計了當堂練習活動即學生通過平板完成練習,平臺自動搜集與統計習題正確率情況。針對每一題通過表格數據采集可知,學生對常用垃圾的分類情況掌握得不扎實,如大部分學生認為帶包裝的過期藥品屬于可回收垃圾;有部分學生認為舊衣物是其他垃圾;部分學生認為塑料可以分解。所以,筆者認為有必要加強學生對垃圾分類知識的學習,同時,在課后讓學生主動承擔扔垃圾的任務,使其在實踐中掌握垃圾的分類方法,并帶動家人以及身邊的人養成垃圾分類的好習慣,切實地做到知行合一。
三、總結
信息技術可以為學生的學習提供豐富的資源、實時診斷反饋信息,同時拓展學生的學習時空,讓學生不再局限于小小的教室中,有利于真正提高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水平,有效提升了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效率。因此,在信息能力提升工程2.0的推動下,一線教師要旗幟鮮明地加強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改革,特別是道德與法治活動的優化,這樣才能讓小學道德與法治活動變得信息化、科學化、創新化,同時兼具科技性和時代性。
(作者單位:宿遷市實驗小學)
編輯:趙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