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訪/ 供稿+ 余子非 受訪者+ 李成芝 劉月
李成芝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一級美術師。重慶市非遺項目(綦江農民版畫)代表性傳承人,重慶市工藝美術大師,第四批重慶市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重慶市宣傳文化首批“五個一批”人才,市級首席技師工作室技師。全國青年民間工藝能手,2010 年被中國文聯、中國美協評選為“全國十大農民畫家”,2017 年被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全國五一巾幗標兵”。
劉月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重慶市美術家協會理事,三級美術師。綦江農民版畫院(綦江區美術館)院長,綦江區美協副主席兼秘書長,綦江區政協書畫院、南州書畫院副院長。政協重慶市綦江區第二、三屆委員會委員。2005 年至今共創作版畫作品60 余幅,其中《傳承——草編蔡家龍》《光明使者》《和諧家園,前進航船》等20 余幅作品先后入選國家文旅部、中國美協、中國民協及省市主辦的各類展覽。13幅作品分別被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重慶美術館、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等博物館收藏。
對話李成芝
1. 李老師,您好!請您先簡要地為我們介紹一下版畫這種藝術形式吧。
版畫是一種作畫的方式,它需要創作者用刻刀或化學藥品在版面上刻出或腐蝕出畫面,再將版面上的畫面用油墨或其他顏料拓印在紙上。它與國畫、油畫一樣,都是繪畫方式的一種,版畫與它們最大的不同是可以復制,不過,這種“復制”與印刷不同,即使是用同一個版面,復制出來的每一幅畫都是獨一無二的。版畫根據刻印版面的不同材質可以分為木版、石版、銅版版畫等。
傳統的綦江農民版畫都是以木板為材料進行刻印,四道基本工序分別是構圖、木刻、調色、拓印。不同作者的創作習慣略有不同,以我為例,當我有了想要表達的圖形意向,我會先設計鉛筆稿,再完成色彩稿,然后用復寫紙將色彩稿1:1 復到木板上,再進行刻板。我刻板主要是陰刻,就是刻線條,有些作者是陽刻,就是刻塊。我們的刻刀有不同的刀頭,下刀的角度不一、力道不一,線條就會呈現不一樣的效果。刻好之后是調色,我使用的顏料是水粉,要掌握好顏料的厚重、干濕。
拓印也不是用一張紙一蒙一搟就出來的,這一步看似簡單,其實非常考驗創作者的耐心和細致,它對于一幅作品的藝術表現力有很大的影響。我會從大塊面的色彩開始印,在同一個地方用手掌按壓,然后在版面上補色,再反復按壓,以達到色彩鮮艷濃郁的效果。當然,拓印時有重也有輕,表現細節的地方會用到指尖、指腹,最終呈現出作者想要的畫面肌理感。
我剛才提到,即使是同一個版面,復制出來的每幅畫都不同,這是因為創作的全過程都是手工操作,細微的手感變化或創作者心理的變化都會造就不一樣的作品。一個版面復制多少張畫作,由創作者自己定,母版也由創作者自己保存。
2. 您是怎樣走上版畫創作這條藝術之路的呢?
我出生在綦江東溪鎮,父母都是地道的農民,正式接觸版畫前我也在家務農。我小時候最喜歡看外婆納鞋墊,她用一些舊布料、廢布頭打襯,然后畫鞋樣,繡花。外婆手里的針線上下翻飛,像變魔術一樣,一抽一拉,反反復復,花朵就開放了,蝴蝶張開了翅膀,金魚搖著尾巴游來了……外婆坐在那兒不說話,我出神地望著她和她的刺繡,這樣的午后或黃昏,多年后仍時常出現在我的夢里。
1984 年,我報名參加了鎮上舉辦的版畫創作班。當時所有的學員都是清一色的農民,沒有經過專業的繪畫訓練,我也是。但當我拿起畫筆、握住刻刀的那一刻,好像心里想要說、口里想要唱的東西一下子有了出口,它們從筆端流淌出來,以線條、色彩的形式,把我熟悉的生活變成一幅畫。
我的父母當初并不贊成我學版畫。一是家里需要勞動力,二是學版畫之前,其實我已經有一門理發的手藝。在鄉下的趕場天,我一天可以掙六七塊錢,這在當時可不算少了。我自己也很是猶豫,最終,版畫老師的一句話讓我在搖擺的天平上做了抉擇:每個人經過培訓都可以成為理發師,但好的畫家可遇不可求,你能做到,不要放棄。
自此以后,我就義無反顧地將版畫創作當作了自己一輩子的事業。轉眼已走過了三十多年的創作之路,今后我也會一直堅持做下去。
3. 您的作品內容豐富,創作的靈感主要源自哪里?在這么多年的創作中,有沒有遇到什么困難,都是怎么克服的呢?
插秧子、殺年豬,山崗上的果樹、田野里的稻谷,院壩擺龍門陣、新娘出嫁……這些都是我創作的靈感。隨著時代的發展,農村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的畫作中也加入了橫跨綦江河的公路橋和飛馳的高鐵。我經常說,生活本身就是一幅畫,我只是通過畫筆和刻刀把它落在紙上。藝術是生活的表達,藝術家的根要扎在生活這片沃土中,根扎得深,枝葉才繁茂,才能開出絢爛的花。
就像生活中有酸甜苦辣一樣,我的版畫創作也會遇到瓶頸。有時我想表現的場景從俯視的角度可以看清環境和風物,卻無法看到人物的全貌,換個角度能捕捉到人物動態,背景卻又顯得單薄,這時我的構圖可能就要花上好幾天時間。雖然我強調生活是藝術創作的源流,但作品并非一比一還原生活,它必定加入了畫家的想象和創造,才能在拙樸中看到浪漫,在率真中體會真味。
比如我的一幅作品《五彩坡》,我選擇用縱向構圖,營造出一種攀爬向上的感覺,而在穿插其間的山間小道上,學童嬉戲、牧人吹簫、農人耕種,各種場景和四季又匯聚到了一個平面上。在視覺邏輯之外,我想傳達的是自己對于山坡、田野、民風的獨特理解。整個創作過程非常煎熬,如何把山立起來,把生活的樂趣透出來,這都是難題,進而導致我的構圖、描線一改再改。當思路打通之后,我會通宵達旦不停刻劃,說廢寢忘食也不為過。當第一張拓印出來的作品終于完成,當那些感動自己的作品也打動了觀眾,我會覺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如此周而往復。
4. 您的作品先后赴美國、日本、英國、法國等40 多個國家和地區展出,60多幅作品被中國美術館和省市博物館收藏,您對自己的哪幅作品最滿意呢?
我非常珍惜自己的每一幅作品,每張畫背后都有一個故事,都飽含著我的生活記憶。這些作品都是我的孩子,沒有優劣之分。
我早期的作品以反映鄉村生活為主。1989 年創作的《家鄉的歌》,四幅畫以田字形排列,有人說是四季如歌,其實我給它們取名叫“兒歌”“牧歌”“情歌”“?秧歌”,以此來歌頌人的一生。不管在人生的哪個階段,也不管生活給我們什么樣的考驗,家鄉的歌都將給我們勇氣和希望。
《我們的運動會》創作于2008 年,當年北京舉辦奧運會,世界各國的運動健兒歡聚首都。畫面正中的項目是拔河,這個項目沒有門檻,人人都能參與,這構成我整幅畫的畫眼。跳繩、踢毽、呼啦圈,雖不是奧運項目,卻是“院壩運動會”的人氣之王。還有抓石子兒、跳房子,現在的小孩兒都不太知道了,卻承載了我少時鄉村生活的滿滿回憶。為了體現運動會上大伙奮勇爭先,熱火朝天的氛圍,這幅畫排布非常滿,細看有近20 個項目約80 個人物,我對每個人物的動作、神態都進行了仔細刻畫。
還有一幅被袁隆平先生收藏的作品《應時而作》。傳統農業是根據節氣進行的勞作,“不違農時”是農民世代信奉的準則。我選取了立春、驚蟄、谷雨、芒種、秋分五個節氣,對應播種、育秧、收獲等農活,意在體現人尊重自然規律就會喜獲豐收。2018 年,袁隆平先生來到重慶,市政府請袁老從綦江版畫院提供的30多幅作品中挑選一幅作為紀念,袁老就選中了這幅《應時而作》。他說,在他的“禾下乘涼夢”中,水稻長得有高粱那么高,籽粒有花生米那么大,而畫中那金燦燦、沉甸甸的稻穗就像是對這個夢境的回應。
5.您對年輕一代的版畫人有什么寄語嗎?
希望年輕一代的版畫人在新時代深入觀察生活、盡心感受生活,創作出更多的精品,把家鄉最美的一面展示給全世界!
編輯+ 王旭
對話劉月
1. 劉月院長您好,據我們了解,您并不是綦江本地人,是什么原因讓您選擇了留在綦江從事版畫相關的工作呢?
我與綦江,可以說是一場“情投意合”的雙向奔赴。我是四川美術學院版畫專業研究生畢業,眾所周知,綦江是“中國農民版畫之鄉”,我本科階段就來過這里,參與了一些與版畫有關的活動,當時就很喜歡綦江版畫創作、推廣的氛圍,且向往一份與專業相符,能夠發揮自己專業特長的工作。研究生畢業后,正好綦江有人才引進的指標,于是我就順理成章地來綦江安家落戶了。這些年,我從事創作、教育指導、對外宣傳、包括行政管理,都是與版畫相關的,我熱愛這份事業,全身心投入且樂在其中。
2. 全國各地的版畫流派不少,您認為綦江農民版畫憑借什么“出圈”?
綦江農民版畫首次“出圈”是在上世紀80 年代初。1984 年1 月,綦江農民版畫在北京中國美術學院展出,引起轟動,被稱為“中國版畫的奇葩”。
這一炮而紅的背后,我認為首先是綦江有肥沃的文化土壤。區內少數民族眾多,民族民間美術資源極為豐富,剪紙、刺繡、木刻、石刻等民間美術制作方法幾乎伴隨著當地人的日常生活,使農民從小耳濡目染,具備了欣賞和創作各種民間美術的素質和潛能。
一炮而紅之后怎樣才能持續發展,再創輝煌?我認為與綦江區委區政府的重視和支持分不開,這種重視和支持不是一時,而是在綦江農民版畫的發展之路上,政府一直提供著方方面面的條件。在硬件方面,綦江農民版畫院于2005 年6 月開工建設,2006 年8 月竣工投入使用。畫院集綦江農民版畫創作、展示、收藏、銷售以及培訓于一體,現已收藏各類版畫作品400 余幅,累計接待參觀者200 余萬人次,培訓版畫作者及海內外愛好者3 萬余人次。在軟件方面,各項政策扶持力度大,版畫與文旅的融合、與市場的銜接都在持續推進。
然后就是人才的不斷檔。上世紀80 年代最早投入創作的一批版畫人,如桂煥勇、李成芝,還有那些不在院里的民間作者,他們依然堅守初心在搞創作。而年輕人通過對綦江農民版畫的了解和學習,對民間藝術的認識有了很大的改觀,他們也愿意投入到版畫創作中來,我認為這是一種難能可貴的狀態。年輕的創作者為綦江農民版畫注入了新鮮的血液,讓這種傳統的民間藝術煥發出了更強大的生命力。
3. 綦江農民版畫與其他畫鄉的民間繪畫藝術相比,有哪些主要特點呢?
它的主要特點有兩方面。一是地域性,綦江農民版畫反映的是我們本地區的文化和生活,比如我們當地的民風風俗、民間傳說、民族歌舞等,具有很強烈的地域特征;第二是它獨特的制作技藝,其它畫種大多是直接繪畫,而版畫是技術性和藝術性合二為一的畫種,兼顧了繪畫、雕刻和印刷,這幾個流程都由創作者一個人完成。
綦江最初的版畫藝人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而恰恰是因為他們沒有接受過專業的繪畫訓練,保留了原生的創造力,這才成就了綦江農民版畫核心的藝術特點。它質樸率真,有一種毫不掩飾的拙味,色彩鮮艷厚重卻不流俗,是跳出技巧的束縛,釋放天性的肆意揮灑。
4. 您認為版畫這種傳統民間藝術,對生活在互聯網一代的年輕人還有吸引力嗎?怎么才能讓這種傳統技藝獲得更好的傳承與發展?
綦江農民版畫院在重慶移通學院地域文化與城市發展研究院建立了教學實踐基地,我們發現大學生們非常樂于參與版畫創作,這種藝術形式與年輕人之間完全沒有壁壘。我想這得益于文化自信的樹立,政府對于傳統非遺的保護與宣傳,還有就是版畫自身的藝術魅力。
農民版畫非遺技藝的薪火相傳,已在綦江區形成多級聯動、多部門聯合、多受眾參與的良性運轉模式。綦江區對內打造了7 個版畫傳承基地,涵蓋了青少年兒童、中學生、成年人各類群體的傳承學習需求,可以階梯式培養人才。我們版畫院作為專業機構責無旁貸,每年都會組織開展版畫進校園、社區、鄉村、院壩等系列活動,以提升民眾對綦江農民版畫非遺技藝的了解。此外,我們還聚焦青少年精神文化素養提升,每年培訓少年兒童作者8 萬多人,輔導兒童版畫作品3 萬余件,許多版畫都入選各類展覽。青少年在玩中學,在學中愛,不少人成為了版畫藝術的“小粉絲”。
我們相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綦江版畫注重加強國際交流,讓這種藝術形式走向世界。從1985 年至今,綦江農民版畫應邀赴英國、加拿大、法國、德國等40 多個國家和地區展出,有60 多個國家的藝術團體和友好人士專程來綦江考察農民版畫。版畫院積極開展了14 期“中華文化尋根之旅”“中華文化大樂園”等亮點培訓項目,累計培訓俄羅斯、法國、泰國、智利、巴拿馬等15 個國家的青少年共1674 人。綦江農民版畫,承載了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的文化使命。
近年來,我們通過設在景區、古鎮的藝術家工作室,邀請游客體驗參與版畫制作,實現了文旅農融合。我們對綦江版畫進行產品化、IP 化打造,嘗試開發周邊文創,讓版畫這種藝術作品變身為日常生活用品,真正走進現代生活。產業化探索是民間藝術創新發展的路徑之一,版畫院每年都會從事大量的公益活動,社會效益顯著,但活動經費的保障主要還是依靠財政,如果能實現市場反哺公益,建立起自身的造血機制,我們相信,版畫這種藝術形式將走上一條良性的發展之路。
編輯+ 王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