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代償期肝硬化是慢性乙型肝炎病情進展的晚期階段,可出現腹水、食管胃靜脈曲張破裂出血及肝性腦病等嚴重并發癥,有效的抗病毒治療可以顯著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和長期預后。然而,用于治療失代償期HBV相關肝硬化(HBV-DC)患者的一線核苷/核苷酸類似物(NAs)如恩替卡韋(ETV)與仍較高的肝細胞癌發展風險相關,富馬酸替諾福韋二酯(TDF)存在腎功能損傷及骨質疏松的風險。因此,需要療效及安全性更優的NAs用于HBV-DC患者的治療。
富馬酸丙酚替諾福韋(TAF)與TDF同為替諾福韋(TFV)前體藥物,TAF在TDF結構基礎上進行磷酰胺酯化修飾,使得在血漿中穩定性更高,在更低劑量下遞送至靶細胞,發揮強效抗病毒作用,且具有骨腎安全性上的優勢。艾米替諾福韋(TMF)是在TAF的酰胺化基團上增加一個甲基,進一步提高藥物的脂溶性,可以有效地遞送到靶細胞,減少TFV的全身暴露,同時可更迅速地在肝細胞中活化,進而發揮抗病毒作用。我國一項III期臨床試驗顯示,與TDF相比,TMF具有抗病毒療效的非劣效性、更優的ALT復常率和骨腎安全性。目前關于TMF和TAF治療HBV-DC患者的臨床研究有限。
2024年10月29日,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感染性疾病科潘修成教授團隊對TMF與TAF在初治的首次HBV-DC患者中的療效和安全性進行了評估。治療48周時,兩組實現完全病毒學應答的患者比例分別為85.7%和90.7%(P=0.791),Child-Turcotte-Pugh評分至少改善2分的患者比例分別為64.3%和79.1%(P=0.169)。從基線至48周,兩組在血清肌酐、估算腎小球濾過率及總膽固醇水平上均無顯著變化。胱抑素C在TMF組保持穩定,在TAF組隨時間推移而升高(Plt;0.001);低密度脂蛋白在TMF組保持穩定,在TAF組僅治療48周時升高(P=0.015)
該研究表明,TMF和TAF均能迅速抑制HBV復制,改善肝功能;同時兩者均顯示出良好的腎臟安全性,為HBV- DC患者長期治療提供可行之選,尤其是對于易出現腎功能損傷的人群;在脂質代謝方面,兩者顯示出較好的安全性,但仍需監測血脂水平。
摘譯自RONG X,YANG G,XU Y,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enofovir amibufenamide and tenofovir alafenamide for first- time HBV-related decompensated cirrhosis[J]. J Viral Hepat,2024. DOI:10. 1111/jvh. 14029. [ Online ahead of 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