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名字叫“哈哈”,是一個常用的笑聲擬聲詞,通常被人們用來表達開心情緒。然而,隨著網絡的發展,如今“哈哈”變成敷衍的潛臺詞。人們現在更喜歡用一連串的“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表示開心,我也因此變得“日漸肥胖”。
而且,我發現在網絡社交發展的洪流中,有此遭遇的不只我一個。在表達激動時,“啊”顯得潦草,取而代之的是“啊啊啊啊啊啊啊!!!”。在表達贊嘆時,“絕了”力度已經不夠,“絕絕子”閃亮登場。有人把這種現象稱為“通話膨脹”,即語言的通貨膨脹,當某些詞語或表達方式被濫用時,會導致其原本的含義和表達力度被削弱。
其實,我的“長胖”不是偶然,隨著網絡社交的發展,“通話膨脹”幾乎是必然的結果。當面對面溝通時,人們可以看到對方的面部表情、肢體動作,聽到對方的音調、音量和語氣,能直觀感受到對方的情緒變化,對方是高興還是生氣,一目了然。網絡社交則不同,當純文字溝通時,只能用文字傳遞情緒,而文字本身沒有情緒,需要人為地賦予它情感。如果大家給朋友看一個搞笑視頻,當面對面時,看到對方的笑容就足矣。在線上交流時,假如對方回復“哈哈”,大家可能會覺得回復過于簡潔,對方態度有些冷淡,然后揣測對方是否看完了整個視頻;假如對方回復的是“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笑不活了!!!”,大家則會心滿8926373aace3c67518d3287b0736eff2f32c33d169aacb4576dc7a26b40c8d86意足,認為對方不僅看完了視頻,還被逗笑了。顯然,用更臃腫的、夸張化的表達,可以增強語言的感染力,傳遞強烈的情感,讓文字交流更形象、方便和高效。
另外,在語言學中有個現象叫“語義磨損”,它是指詞語在使用過程中,實際含義或表達效果與原始含義相比,發生了弱化或變化。比如,“很好喝”“太便宜了”可能只表達普通的程度,“好喝到哭”“便宜到爆炸”才是真正的好喝、便宜。語言學家呂叔湘指出:“一切表高度的詞語,用久了就都失去鋒芒。”我的際遇與這個現象相符,“哈哈”用久了便失去鋒芒,隨后是“哈哈哈”,接著是“哈哈哈哈”……人們不斷加“哈”,才能維持我的本意。照此發展,若干年后,也許鋪滿屏幕的“哈”才能表達出人們的快樂情緒。
有趣的是,雖然我變得更臃腫了,但人們的表達并沒有變得更豐富,反而更單調了。人們已經無法清晰地、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語言能力逐漸退化,否則,他們表達高興為什么要用如此多的“哈”,展開說說令自己高興的原因,談談自己心中的具體感受不好嗎?這樣不是更具有真情實感嗎?或許,人們不再愿意花費時間和精力去深入思考和組織語言了,都盲目跟風去使用通話膨脹了的詞句。借助這些臃腫的表達,他們得以掩蓋自己空洞的內核。
我渴望變回最初的自己,因為現在的我好像站在層層疊疊的鏡子前,映照出無數個自我,“哈哈”變成“哈哈哈哈哈哈……”。這種體驗帶來一種迷失感,當鏡像過多時,我難以分辨哪個才是真正的自己。也許有一天,人們擁有更加個人化的表達,能夠獨立、清晰、準確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情感時,我才能變成原來的我。當人們不愿做一只失去自我表達的學舌鸚鵡,拒絕使用高度同質化的語言時,他們就會意識到,“哈哈”二字,簡單有力,足以表明心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