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草、木,還是花、葉,植物給人的視覺效果是絢爛多彩的,觸感卻多是扎手、刺撓、黏乎乎的,“手感”糟糕,不禁令人惋惜:“真是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啊。”這是為什么呢?
植物的“手感”糟糕,主要表現在生出扎手的堅硬莖干、長滿蜇手的尖刺、分泌黏乎乎的汁液三個方面。第一,植物生出堅硬的莖干是用于物理防護。如同人類擁有皮膚護體一樣,植物的天然自保屏障就是樹皮、莖皮,它們由角質層、蠟質層、木栓層等結構組成。植物無法行動,只能“以不變應萬變”,這層堅硬的、粗糲的表皮就成了它防止被動物啃咬、被風雨侵蝕的第一道防線。
第二,植物長滿尖刺是為了防止被吃。據研究,帶刺被子植物最早出現于晚白堊紀時期(距今約9 750萬年),到第四紀中更新世的最后階段(距今約3 460萬年),帶刺植物突然呈倍數增長。這時期發生了什么?研究顯示,同時期的中大型植食性哺乳動物開始多元性倍增,遠古植物的生存環境簡直“四面楚歌”,必須進化出一身尖刺才能自保。
隨著植食性哺乳動物越來越多,植物的刺也不斷進化升級。比如細小的倒鉤刺、毛毛刺等,統稱為“表皮毛”。別小看它,這是一種非常尖銳的發狀刺,能鉤住蟲子,使其寸步難行。農村常見的蕁麻草、拉拉秧、鬼針草等,都是憑借一身“毛毛”嚇走了貪嘴的動物,連頑皮的“熊孩子”也都繞道走呢。
第三,植物分泌黏糊糊的汁液是為了對抗病毒。人體遭受病毒攻擊后,英勇的白細胞趕忙活躍起來,與入侵者決一死戰。植物也是一樣,免疫系統被細菌、微生物群落和動物體液等病原體襲擊時,會迅速分泌毒液對抗入侵者。首先是芳香油性汁液,它是植物的廣譜抗菌成分,像臭水溝一樣通過散發氣味驅趕靠近的病原體。其次是溶菌酶,它是一種生物活性蛋白酶,和人體內的白細胞一樣能夠主動作戰,直接作用于微生物的細胞壁,起到殺菌效果。最后是“斷臂求生”法,在抑菌、殺菌都不管用的情況下,植物會立即讓被感染的部分自行壞死,從而遏制病原物擴散,這個過程會出現發熱癥狀,被叫作“植物過敏性壞死反應”。
如此看來,植物的“手感”糟糕完全是出于自我保護,它無法像人類和動物一樣通過自由活動來規避風險,只有合理運用“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防御機制。這是植物的生存之道,也是其與自然萬物最好的相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