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咚咚咚咚啷滴咚”“我聽娘親來指教,精忠報國記在心”……
72歲的陳永霞,忙完農(nóng)活,洗凈身上的泥土,戴上面具,換上戲服,帶領(lǐng)一群“老戲骨”,在田間地頭演上一場精彩絕倫、別具特色的酉陽面具陽戲,演出人生的百轉(zhuǎn)千回。
激越的鼓點,嘹亮的戲腔,精致詭譎的面具,色彩艷麗的服飾,粗獷豪邁的舞蹈,極具生活氣息的唱詞……這便是流傳于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的一種特殊的戲劇形式——面具陽戲。
面具陽戲最早可追溯到殷商時期,歷經(jīng)三千多年的口傳心授、歲月洗禮,已融入酉陽人的血液。
陳永霞,酉陽面具陽戲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20多歲時便成為銅鼓鎮(zhèn)清泉村壇班的陽戲“掌壇師”。多年來,除了維護戲班、收徒傳藝,陳永霞等面具陽戲藝人一直在搜集、整理陽戲劇本,目前留存有劇本200余個。
盡管年事已高,但屬于陳永霞的戲臺鑼鼓仍在奏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