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樓上住著一家三口人,平日關系不錯。他家的小男孩有點調皮,不愛學習,孩子媽媽就天天晚上大喊大叫,督促孩子學習,雖聲傳四鄰,我們也頗理解。一個周六的下午,男孩的媽媽喊著喊著,忽然傳來“咕咚”一聲響。不一會兒,孩子爸爸來敲我家的門,焦急地說:“孩子他媽剛才突然暈過去了,您能給看看怎么回事嗎?”我趕緊隨鄰居上樓一看,只見男孩的媽媽倚在床邊,臉色蒼白,滿頭虛汗。這時,我想起來有位老中醫(yī)曾經說過,如果有人說著說著話就暈倒了,若沒有其他心腦血管等舊患,很可能就是“氣虛”造成的,這時給病人喝點紅參水就能緩解。
我趕緊跟男孩的爸爸確認了她沒有心腦血管疾病的情況后,讓他去熬了紅參水,男孩媽媽服用后,慢慢地緩了過來。我勸她說:“你看你,總生那么大氣,天天喊,瞧,這中氣都耗沒了!”她也不好意思地說:“唉,這一生氣就控制不住啊!可是我為什么喊著喊著就暈過去了呢,是缺氧了嗎?”
其實,這位女性具有典型的“氣虛”癥狀。很多人也許不知道,我們平時說話都是要耗“氣”的,這個“氣”指的就是中氣。所以,我們看到一個人說話聲音很大,就說明這個人中氣十足,也就是身體很硬朗的表現(xiàn)。“中氣”指的就是脾胃之氣,脾胃之氣足,運化功能就好,消化吸收也好,自然人就氣血充足,做事也干勁十足。反之,如果中氣不足了呢?人就會萎靡不振。我們經常看到一些人說起話來聲音越來越小,甚至說一會兒就頭暈,這就是典型的“氣虛”表現(xiàn)。
氣虛了怎么辦呢?當然要補,就是要補脾胃之氣。有個中成藥叫補中益氣丸,是補中氣的常用藥,氣虛之人可以嘗試一下。如果不愿意吃藥,可以考慮一下食補,吃些赤小豆、茯苓、芡實等健脾祛濕的食材,時間久了,中氣慢慢地也就補上來了。
當然,這一方面要補,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少耗氣,而少耗氣的方法之一就是少說話。氣虛之人要有“沉默是金”的意識,沒必要講的話就少講。當然,有些人的職業(yè)就是需要多說話,比如教師,天天說話多,很容易出現(xiàn)聲音嘶啞、頭暈等情況,這時就建議用人參或者紅參泡水來喝,或用些紅參版的生脈飲,因為參不止補氣,還補津液,讓你不再口干舌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