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常生活中,一個看似不起眼的現象,實則卻可能暗藏著不小的風險——它就是誤吸。
什么是誤吸
誤吸是指在進食或非進食時,有數量不等的液體或固體食物、分泌物、血液等進入到聲門以下的呼吸道的過程。依據其臨床表現的不同,被醫學界分為顯性誤吸與隱性誤吸兩大類。
顯性誤吸是指誤吸后,人會立即出現一系列明顯的身體反應。這些反應可能包括劇烈的嗆咳,想象一下,當你在喝水時突然嗆到,那種突如其來的咳嗽和不適感,就是顯性誤吸的一個典型例子。
不伴咳嗽的誤吸則稱為隱性誤吸,隱性誤吸相對更為隱蔽,它發生時并不伴隨明顯的咳嗽等癥狀,因此往往容易被人們忽視。隱性誤吸不僅可能發生在健康人群中,還可能影響到呼吸道疾病的患者或正在使用人工氣道的患者,他們發生隱性誤吸的幾率相對更高。在臨床上,這樣的案例并不罕見:有些患者剛成功脫離了呼吸機的輔助,卻因為一次不易察覺的隱性誤吸,導致吸入性肺炎的發生,最終不得不重新插上氣管插管,再次依賴呼吸機進行呼吸。
據統計,顯性誤吸在誤吸事件中的占比為10%,而剩余的90%則屬于隱性誤吸。因此,無論是對于普通人,還是對于需要特殊醫療照護的患者來說,了解和預防誤吸都顯得尤為重要。
誤吸的五種表現
1.咳嗽和咳痰:這種咳嗽可能并不如顯性誤吸時那樣劇烈,但通常會持續一段時間,并伴隨著痰液的增多。
2.呼吸急促和呼吸困難:當異物進入氣管時,患者可能會感到呼吸急促和呼吸困難,這是隱性誤吸的最明顯癥狀。
3.喉部不適和聲音改變:患者可能會感到喉部不適、疼痛、灼熱感等,并可能出現聲音改變,如變得嘶啞或出現喘鳴聲。
4.惡心和嘔吐:誤吸可能導致胃內容物回流至口腔,引起惡心和嘔吐。
5.口腔內出現異常物質:如果你發現自己的口腔內出現異常物質,如痰液、血液、食物等,可能就是由于隱性誤吸引起的。
導致誤吸的三大因素
1.年齡因素:年齡增長是最為常見的因素,隨著年齡增加,老年人食管括約肌松弛,感覺減退,容易食道反流誤吸。長時間活動減少,胃腸蠕動功能減慢,容易造成胃潴留而導致誤吸。
2.病理因素:腦血管意外、意識不清的患者容易發生誤吸,尤其是長期留有鼻飼管的患者。當患者在鼻飼中和鼻飼后處于平臥位的時候,胃內容物會反流至口咽部而引起誤吸。當鼻飼速度過快,或者輸注的液體溫度過低,會導致患者胃殘留,增加了嘔吐和誤吸的風險。某些護理操作也可能成為誤吸的誘因:在鼻飼后不久就對患者進行吸痰操作,刺激患者引起咳嗽反射和嘔吐反射,出現誤吸。此外,一些藥物的使用會誘發誤吸,如一些精神類藥物、茶堿類藥物等。
3.進食體位:如平躺進食、仰頭進食等都容易導致誤吸。這是在日常生活中,家屬照料時極易忽視卻又至關重要的細節。
如何預防誤吸
1.評估患者狀況,選擇合適進食途徑:在決定進食方式之前,最好詢問醫生,醫生會進行全面評估,建議適宜的進食方式。家屬應遵醫囑,切勿擅自喂食。
2.保持正確的體位:①在進食時,建議老年人或臥床患者采取坐位,或者將床頭搖高至30~45度,進食后,應保持這一體位30~60分鐘,以確保食物完全進入胃內,減少誤吸風險。②對于偏癱患者,可以采用30度半臥位,同時頸部前傾、肩背墊高,并從健側進行喂食。這種體位能夠利用重力作用,幫助食物更好地進入食道,減少患側食物的殘留。③使用呼吸機輔助呼吸的患者,注意床頭抬高30度,同時需注意呼吸機管路的放置,確保集水罐位于管路最低點,防止冷凝水積聚過多造成誤吸。
3.飲食選擇:應優先選擇密度均勻、黏性適中、不易松散且不易殘留的食物。糊狀食物是首選,因為它們更易于吞咽。同時,應避免攝入餅干、米飯、花生以及湯泡飯等難以吞咽易殘留的食物。
4.進食注意事項:小口進食、細嚼慢咽,低頭小口吞咽,保證有足夠的時間吞咽;護理者喂食時確認患者上一口食物已經完全吞咽;患者避免過度彎曲身體或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防止胃內容物回流;吃完后應做空吞咽和自主咳嗽動作,以保持食道清潔,降低誤吸風險。如出現嗆咳或聲音改變,應立即停止進食,并尋求醫療幫助。
誤吸的應急處理
1.立即停止活動或進食,保持冷靜,以避免更多物質進入氣道。
2.迅速清理口腔:在確保自己或他人安全的前提下,盡快清理口腔內的殘留物,減少進一步阻塞氣道的風險。通過輕輕傾斜頭部,利用重力幫助異物排出,或者使用手指輕柔地清除口內可見異物。
3.海姆立克急救法:如果是較大的食物如骨頭之類嗆入氣道,可以通過海姆立克急救法進行急救,即從背后環抱患者,一手握拳置于腹部,另一手緊握拳頭,快速向上沖擊腹部,形成氣流沖出異物,效果顯著。
4.及時尋求幫助:如果誤吸癥狀輕微,通過上述措施有所緩解,可繼續觀察;但若癥狀持續不減或加重,應立即撥打急救電話。
5.密切觀察癥狀,保持呼吸道通暢:密切觀察患者是否出現嗆咳、持續或加重的呼吸困難、喉部緊縮感等誤吸加重癥狀。在等待救援的過程中,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嘗試幫助患者采取更有利于呼吸的姿勢,如半坐位或前傾位,保持呼吸道盡可能通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