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麻醉舒適化管理嗎?本文為你講清楚。
揭開麻醉的神秘面紗
眾所周知,手術可以拯救人們的生命,但有時,人們也會因為害怕手術帶來的疼痛而抵觸甚至抗拒手術。因此,為減輕手術給患者帶來的身心傷害,麻醉技術應運而生。說起麻醉,許多患者對其認知都停留在“打一針,睡一覺,手術做完”的層面,事實上,麻醉醫生的職責遠不止于此。
自1846年莫頓首次在美國麻省總醫院公開展示乙醚麻醉獲得成功以來,現代麻醉學已走過一百多年的歷史。從最初的為手術鎮痛,到如今維護圍術期患者生命體征平穩,麻醉醫生的職責也發生著巨大變化。如今的麻醉科醫生已經走出手術室,參與臨床各科室患者的救治,包括全院急救復蘇、疼痛治療、無痛診療以及舒適化醫療等工作。
無痛分娩、無痛胃腸鏡、無痛氣管鏡、術后鎮痛……這些麻醉學科的工作范疇都屬于舒適化醫療的一部分,而舒適化醫療是一種先進的醫療理念和模式,目的是使患者在整個就醫過程中少痛苦、無恐懼、更舒適。它不僅體現在手術的麻醉鎮痛方面,更貫穿于疾病的診斷、檢查、治療和康復的全過程。
由此可見,麻醉科早已不是大家眼中只會“打一針”的科室,而是一個醫院不可或缺的“綜合救治平臺”,而麻醉醫生也不再是手術中的“配角”,而是整個圍術期患者生命的守護者。
圍術期鎮痛:貫穿手術始終
如今,舒適化醫療已成為許多患者的就醫追求,而無痛則是舒適化醫療的基本要求。為幫助患者實現這一目標,麻醉醫生從術前準備、術中麻醉到術后康復,為患者制定了一整套完善的圍術期鎮痛方案。
以骨科手術為例,在許多人眼中,骨科手術往往伴隨著較大的創傷,因此術后鎮痛對于患者而言尤為重要。目前,多模式鎮痛已成為骨科術后鎮痛的主流理念,它強調聯合應用作用機制不同的鎮痛藥物或鎮痛技術,作用于疼痛傳導通路的不同靶點,發揮鎮痛的相加或協同作用,最大限度地降低阿片類藥物的用量,減少不良反應,提高鎮痛效果,同時加速患者的術后康復。其中,區域神經阻滯技術是骨科多模式鎮痛的基礎,它不僅在術中能提供良好的鎮痛效果,還可為術后鎮痛提供良好的開端。
有臨床研究發現,對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在髖關節置換術后采取超聲引導下股神經阻滯聯合縫匠肌肌間溝收肌管阻滯鎮痛,其鎮痛效果確切,有助于減少應激反應,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促進髖關節功能恢復。但需要注意的是,在采取區域神經阻滯鎮痛時,麻醉醫生要全面評估患者的實際情況,結合手術部位及創傷程度等選擇最佳的阻滯方式及麻醉藥物,從而最大限度地確保鎮痛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麻醉醫生還會根據患者術后的疼痛程度、睡眠質量及并發癥情況等不斷調整鎮痛泵中藥物的種類及劑量,在確保鎮痛效果的同時,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
在麻醉舒適化管理之下,無論是術中還是術后,患者的疼痛都能得到很好的控制。然而,有些患者的疼痛卻始于術前。以骨折患者為例,部分患者往往因疼痛難忍才來到醫院就診,經檢查后確診骨折,但此時,骨折所引發的疼痛往往已持續數小時甚至數天。因此,對這類患者而言,術前鎮痛也尤為關鍵。
由此可見,圍術期鎮痛是麻醉舒適化管理的重要一環,也是每一位麻醉醫生的基本職責。它貫穿于患者手術的始終,從術前到術后,麻醉醫生始終致力于讓每一位患者都能遠離疼痛。
加速康復外科:疼痛管理是關鍵
在外科的發展歷程中,如何加速患者的術后康復一直是臨床醫生努力的方向。1997年,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Kehlet教授率先提出了加速康復外科(FTS)的理念,旨在通過優化圍術期管理措施,減少手術患者的生理及心理創傷應激,達到快速康復的目的。其中,優化疼痛管理是促進患者術后快速康復的關鍵環節之一。
2016年,中國加速康復外科專家組發布的《結直腸手術應用加速康復外科中國專家共識》中指出,多模式鎮痛應根據患者的疼痛程度、手術創傷大小及是否合并慢性疼痛史等進行個體化選擇鎮痛方案,通常采用阿片類藥物聯合非甾體類抗炎藥(NSAIDs)及局麻藥,NSAIDs也可通過靜脈、肌注、口服及局部用藥等多種途徑給藥。對于許多經歷過手術的患者而言,術后長期臥床似乎是必經之路。但長時間的臥床不起容易引發下肢深靜脈血栓、墜積性肺炎、泌尿系感染等一系列并發癥,還會增加肌肉流失,延緩患者的術后康復。
為解決這一問題,近年來,臨床上越來越多的醫生開始倡導患者早期下床活動。然而,這對患者的術后鎮痛而言是一大挑戰。只有良好的鎮痛效果,才能確保患者盡早開展床上及床旁活動,進而促進患者快速康復。
加速康復外科作為臨床上的一種先進理念,已經越來越多地應用于各類手術中。而麻醉舒適化管理下的疼痛管理則是加速康復外科得以順利開展的重要前提。相信隨著麻醉學科的不斷發展,疼痛管理將會越來越完善,為更多患者帶來福音。從最初單純的為手術鎮痛,到如今為患者提供麻醉舒適化管理,麻醉學科在近百年的發展歷程中,實現了許多跨越性的進步。但無論麻醉學科如何發展,為患者減輕疼痛始終是麻醉醫生的基本職責。相信在麻醉舒適化管理之下,患者的疼痛將不再“囂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