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蕉林綠野,農莊寥落”的橫琴搭乘國家政策的快車迎來飛速發展,綠水青山同金山銀山一道繪就出一幅新時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畫卷,徐徐鋪向未來的零碳之路。
橫臥南海碧波,素有“十步一瀑布,百步萬棵樹”“山不奇水奇、樹不奇石奇、地不奇島奇”之美稱的橫琴,頗受大自然寵愛,獨具原始生態的魅力。
近年來,“蕉林綠野,農莊寥落”的橫琴搭乘國家政策的快車迎來飛速發展,綠水青山同金山銀山一道繪就出一幅新時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畫卷,徐徐鋪向未來的零碳之路。
顏值升級 厚植生態底色
從飛機上俯瞰,大大小小深淺不一的綠色色塊將橫琴包裹其中,來客在萬米高空中便覺仿佛已身處氧吧,呼吸都暢快起來。
森林、濕地、海洋三大生態景觀構建起橫琴的生態骨架,同時也是三個重要的自然碳匯,對于減碳意義重大。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城市規劃和建設局(以下簡稱“城規建局”)局長張國基介紹,合作區森林面積3051.35公頃左右,覆蓋率約33%,大小橫琴山覆蓋了其中絕大部分。他表示,合作區成立以來,又在此基礎上,通過人工造林等措施,增加森林面積、優化森林結構,提升森林服務功能。截至目前,已在大小橫琴山完成造林修復250公頃、森林撫育約485公頃。
橫琴濕地公園總面積約383公頃。其中,在橫琴國家濕地公園(以下簡稱“濕地公園”),看似無人打理、“荒草”叢生的一片原野,隱藏著管理者的慧心巧思。張國基揭秘說,濕地公園實施基于自然解決方案的生態管護,堅持從自然的視角出發,采取行動保護、修復、可持續利用和管理自然環境或改造生態系統,“不盲目清除雜草,不使用農藥化肥,實現枯木再利用,以低人工干預的方式,讓濕地公園恢復自然野趣”。在此基礎上,濕地公園開展多樣生境改造,打造水鳥生態島、灘涂、枯木枯枝堆、淡水淺塘及幼魚庇護所,為各類動物提供多樣穩定的生境。
在這片約317.09公頃的生態樂園中,500多種維管植物肆意生長,190多種脊椎動物悠然生活,其中不乏歐亞水獺、小靈貓、水蕨等珍稀動植物。在這諸多“明星”中,紅樹林堪稱是極為特殊的一類,它不僅是許多珍稀動物的棲息地,還具有極強的固碳儲碳能力。21世紀以來,中國積極開展紅樹林保護與修復,成為世界上少數紅樹林面積凈增長的國家之一,全國55%以上的紅樹林被納入保護范圍,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目前正在進行的濕地公園建設,重點內容之一便是營造修復約100公頃的紅樹林,另一大濕地公園—芒洲濕地公園目前已完成紅樹林營造修復約17公頃,實現對芒洲濕地生態環境的提升優化。預計到2024年底,將累計完成130公頃紅樹林的營造修復。
十字門水道將橫琴、澳門分隔開來,但也可以說,正是十字門水道將兩地連為一體。“十字門水道是琴澳兩地共治共管的水域,一河兩岸的紅樹林保育與修復對雙方都具有重要意義。”張國基介紹,雙方強化了十字門水道兩側的外來植物監測與清理力度,建立互相通報機制,嚴格控制外來物種入侵,確保紅樹林生態系統的恢復。此外,張國基還表示,期望通過打造連通琴澳的生態景觀廊道,為兩岸濕地生物多樣性提供更高效、更全面的生態保護。同時,在植樹造林、市政綠地、生態修復和管理中做好規則銜接,共同優化雙方的管理方法。
城規建局作為生態建設的主要單位,聚焦橫琴豐富的生態資源,多措并舉提升合作區生態文明建設水平,成效顯著。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8月,合作區記錄到野生陸生脊椎動物310種,其中國家級保護野生動物52種;記錄到本土野生植物674種,其中國家級保護野生植物10種;記錄到昆蟲306種。
琴澳聯手 讓生態教育內化于心
2024年9月23日,橫琴國家濕地公園科普宣教中心迎來一批特殊的小游客。百余名來自澳門的小朋友到此認識濕地、紅樹林、動植物等生態資源,探究濕地與城市發展的關系,上了一堂生動的生態實踐課。盡管天公不作美,下起了雨,但能夠親眼看到書本中所學內容,還是讓孩子們興奮不已。這是參與“澳門學生科學教育普及計劃—六年級學生橫琴生態研學之旅”活動的第一批學生。
張國基介紹,該計劃分批組織全澳小學六年級學生在濕地公園開展半天生態課程。“課程參照了澳門教育及青年發展局對自然科學教育的要求,培養學生對自然生態的熱愛和尊重,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培育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以及碳中和等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專業人才儲備。”
據了解,科普宣教中心作為濕地公園生態教育的核心載體,集結了生態展示與科普教育兩大功能,并設有多功能報告廳和生態教室等多個功能區。除此以外,濕地公園還建設完成兩條自然教育徑,囊括五大科普主題對應科普解說牌、觀鳥亭、昆蟲箱、草地教室等設施,并精心設計新增多類生境。多種形式結合,將公眾引入濕地生態的世界,傳播自然教育理念。
合作區豐富的生態資源可有效補充澳門資源不足的問題。為充分利用生態資源,合作區開展一系列生態保育宣教合作。橫琴自然周自2023年開始舉辦就與澳門綠化周雙節聯動,2024年城規建局啟動“萬樹計劃”,舉行多場植樹研學活動,吸引琴澳兩地學生青年、親子家庭、市民群眾、企業團體等不同社會群體超過3.1萬人次參與。
合作的澳門學校表示,澳門地域狹小且自然資源匱乏,毗鄰的橫琴以其優美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自然資源,成為彌補澳門這一短板的理想之地。研學期間,學生能夠親身體驗自然,探索小動物的棲息環境,新穎有趣的體驗極大增強了他們對生態知識的興趣。此外,橫琴組織的植樹等公益保育活動,不僅提供給孩子參與環境保護、貢獻力量的寶貴機會,還深刻提升了他們的生態保護意識,意義非凡。通過這些實踐活動,學生們不僅能增長知識,更能將保育理念銘記于心。
琴澳兩地攜手,生態科普工作成效達到了1+1大于2的效果。合作區搭建了線上線下全方位的傳播媒介。城規建局在澳門“一戶通”應用程序設立了橫琴濕地場地和活動報名及預約渠道,這是“一戶通”首次將澳門政務服務延伸至橫琴民生的活動。此外,利用生物多樣性調查數據,出版《橫琴野生鳥類》《橫琴珍稀野生植物》《橫琴常見昆蟲》等書籍,并組織澳門學生演出制作生態科普宣傳教育影片,日均逾30萬人次通過澳門公交收看該宣傳影片,廣受市民好評。
全民行動 奔赴“零碳”城市
“抬頭見綠,所見皆景”已成為橫琴人的生活日常。海綿城市建成區達標面積比例超50% ;公交系統100%純電動化;實現垃圾分類覆蓋率100%、無害化處理率100%、知曉率100% ;舉辦全國低碳日綠色騎行活動,倡導綠色生活方式;與廣東電網簽署綠色電力協議,合作區市政用電率先實現全部綠電……合作區積極營造綠色氛圍,綠色低碳生產生活理念在橫琴蔚然成風。
2024年10月17日,“琴碳星人”碳普惠小程序正式發布,用戶通過打卡涵蓋衣食住行的多個低碳生活場景獲取積分,兌換碳普惠獎勵,還有機會獲得“低碳家庭”或“零碳公民”等榮譽認可。張國基說,城規建局與廣州、深圳、武漢、煙臺的相關部門簽訂碳普惠框架合作協議,將探索打造范圍更廣、影響力更大、效果更顯著的全民減碳平臺。
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廣泛傳播的低碳發展理念為合作區發展方式的綠色轉型打下了堅實基礎。張國基介紹說,橫琴以綠色創新業態賦能塑造高質量發展優勢,打造親子橫琴、研學橫琴、康養橫琴、濱海橫琴、體育橫琴、文藝橫琴和時尚橫琴,并大力培育、引進綠色低碳主題會展活動,與澳門協同舉辦國際環保合作發展論壇及展覽的活動,促進綠色低碳相關項目、技術、產品進行商貿對接。
文旅會展商貿產業只是合作區鼓勵發展的“四新”產業之一,綠色、清潔是這四種產業的共通點。張國基表示,“合作區結合實際情況制定了《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鼓勵類產業目錄》,排除傳統的高污染產業和房地產產業,主要面向科技研發與高端制造產業、中醫藥等澳門品牌工業、文旅會展商貿產業和現代金融產業,以期在合作區發展的最初階段便發揮引導推動產業綠色轉型的作用。”這成為橫琴貫徹落實《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要求,加快推進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綠色高質量發展的最佳印證。
與此同時,能源智慧低碳轉型亦如火如荼。推動綠色能源國際認證平臺建設、智慧綜合能源示范基地項目持續推進、橫琴數字零碳島共享實驗室建成落地……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是廣東省首批碳中和試點示范區,張國基表示,合作區將根據《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碳中和試點建設總體規劃》《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碳中和試點示范實施方案(2024-2035年)》的要求,穩步推進各項工作,助力“雙碳”目標早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