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文藝是中國革命的一面鏡子,具有革命性、群眾性和藝術性等特點。戰爭時期的紅色文藝是對中國革命的真實再現,如今紅色文藝仍然延續中國革命精神,并且不斷被挖掘創新,努力適應中國式現代化要求。
一、紅色文藝政策:有效宣傳教化、掃盲明辨是非
被毛澤東稱贊為“方志敏式”革命根據地的閩浙贛革命根據地,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共領導下創建的十三塊紅色革命根據地之一。為了讓一般民眾了解與認識蘇維埃,方志敏認為宣傳與教育是最有效,且最能讓這種思想傳播的方法。“當時蘇維埃的中心工作是教育群眾,實行民主,認識蘇維埃是自己的政權,發動群眾為自己的政權斗爭的積極性”。方志敏說道:“一個革命的工農分子,要想提高自己的政治認識,文化水平,能夠閱讀蘇維埃一切的法令,及一切革命書籍報紙,加強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斗爭經驗,必須讀書識字才能做得到。”方志敏親自擔任課程主講。據當時學員陳直齋回憶:“在學校里,我學習了馬列主義概論,聽了方志敏等領導同志的講課,聯系實際,進行思考,我的思想疙瘩才慢慢解開了。”在共產主義學校里,“學習生活很緊張,每天早起要上軍事操和跑步。學員分三個班,每天聽課后就分班討論。晚上有時也開討論會,沒有燈,燃松光照明。白天討論時,有時在草坪上,有時在山上”。一些學生更是自發性參加社會活動,“如站崗放哨(站崗放哨兩個任務,一是查路條,二是掃盲,凡是過往行人一定要認識字牌上的字,否則不準通行)。有時還要到街頭去演講、演唱,宣傳黨的中心任務”。
關于宣傳和教育的政策蘊含著寶貴的經驗,通過對閩浙贛紅色文藝政策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社會變遷的規律。它們不但起到很好的宣傳教化作用,同時為掃除文盲,引導大眾明辨是非,乃至為閩浙贛后期紅色文藝作品的發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二、紅色歌舞表演:群像場面宏大、昂揚革命斗志
閩浙贛蘇區的紅色歌舞與其他蘇區文藝一樣,通過歌、舞、詩歌、小戲、民間的茶燈等,以“唱”“跳”“編”“演”相結合的形式,成為農村俱樂部、工農歌舞團和劇社盛行的、感染力極強的、反映革命題材的群眾性藝術作品和最受蘇區軍民們歡迎的表演形式。無論是對士兵還是群眾,都起到了藝術熏陶和宣傳教化的作用。這些紅色歌舞節目常以場面宏大的群像展現,昂揚了革命的斗志,對于中國后期的“歌”“舞”藝術發展,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
(一)紅色歌曲民謠:推動美育發展、陶冶大眾情操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爆發以后,部分從城市回到家鄉繼續進行革命的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將一些膾炙人口、通俗易懂的,曾在城市中廣為流傳的進步歌舞作品帶到閩浙贛及全國各大蘇區,蘇區的文藝工作者們結合當地的民俗音樂創作習慣,進行新的創作。贛東北蘇區葛源的劉治清口述了題為《蘇維埃農民耕田歌》的紅色歌謠“正月耕田是新年,農民耕作要提前,多生產經濟發展,哎喲哎喲,多生產經濟發展……”其歌詞向后人傳播著蘇維埃農民在不同節氣里耕種與勞作的流程;葛源的蔡芳生口述紅色歌謠《婦女解放歌》:“……共產黨領導婦女的工作,我們來唱婦女解放歌,振作我精神,鞏固我團結,努力去奮斗,勝利歸我們。”反映出葛源蘇區勤勞勇敢的婦女們,在共產黨領導下對自由充滿憧憬的精神面貌。這些紅色歌謠通過朗朗上口的旋律和富有感染力的歌詞,增強了群眾對生產勞動與革命事業的認同感和參與感,同時也通過其鮮明的藝術感染力,使群眾接受教育,熏陶人、教育人,且效果明顯。
由此可見,健康、優美的紅色歌謠都能夠引導人們認清現實生活,還可以挖掘人們發現美、創造美、成為美的能力,更好地起到推動美育發展和陶冶大眾情操的作用。
(二)紅色舞蹈表演:全民轉變觀念、互相團結鼓勁
伴隨著革命浪潮的涌起,一部分閩浙贛蘇區的教員和學員們漸漸不再滿足最初的簡單模仿,更多邊歌、邊舞或邊表演的形式悄然在閩浙贛蘇區逐漸盛行。它們通常以歌舞表演、新劇舞蹈表演、雜戲舞蹈表演、燈彩舞蹈表演或者舞劇等形式呈現,其中在贛東北蘇區傳跳過的舞蹈有:婦女解放歌、殺敵舞、送郎當紅軍和慰勞紅軍舞等;流傳在其他蘇區民間的包括船燈(也稱采蓮船)、馬燈、花籃燈、手拍手、鳳凰朝牡丹和鯉魚跳龍門等。這種創新的表演形式,在蘇維埃時代后期的文藝創作過程中一直延續,并貫穿始終。
《可憐的民眾》是根據“可憐的秋香”老調改編新詞的舞蹈劇目,劇目融入斜攤掌跑跳步、托按掌揮鞭步、踏步翻身、八字劃圓交叉步、抹淚屈膝步和屈腿交替撫摸等舞蹈動作,通過劇目來激發廣大勞苦大眾由“可憐的工農、民眾”向“勇敢的士兵”轉化,號召廣大閩浙贛勞苦大眾積極投身革命的斗志。這類蘇區紅色歌舞實質上是通過音樂和歌詞來擴大共產黨的影響力,并發揮文藝話語權的作用,同樣起到使全民轉變觀念、互相團結鼓勁的作用。
三、紅色報刊詩歌:觀歷史照當下、堅定理想信念
閩浙贛蘇區的紅色報刊、詩歌新劇也留下了許多藝術珍品,為那個火熱的斗爭年代留下許多可以載入史冊的鏗鏘詩句。
(一)詩歌散文小說:凝聚革命精神、激勵斗爭力量
隨著閩浙贛蘇區人民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支部生活》《紅色贛東北》等紅色報刊陣地也相繼被開發出來,與此同時大量詩歌、散文及故事相繼在報刊上發表,其中方志敏本人就留下替勞苦大眾表述心聲的動人詩句;黃道、邵式平、錢壁、彭友仁等同志也發表了如《紅軍歌》《窮人翻身歌》《紅旗高插橫峰城》,抒發對祖國的無限熱愛和對勝利的渴望的優秀詩篇。方志敏與戰友在懷玉山被圍困的危難情況下,仍然以一首“雪壓竹頭低,枝低欲占據;一朝紅日起,依舊與天齊”的詠竹詩來為自己及被圍困戰友們鼓勁;在身陷囹圄之后,他仍然將反映共產主義殉道者精神氣節的“敵人只能砍下我們的頭顱,而決不能動搖我們的信仰”的慷慨詩句留與后人;在獄中寫下《可愛的中國》與《清貧》至今仍是世人傳頌的藝術佳作;小說《謀事》《偉大的開始》《紅軍的史詩》等,也在蘇區時期成為堅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法寶。
作為革命文藝的一種形式,閩浙贛蘇區的紅色詩歌作品以鮮明的階級立場、深厚的群眾情感和偉大的革命精神,成為激勵人民斗爭的重要力量,且對后來的文藝創作和文化建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的寶貴財富。通過這些詩歌散文,我們能夠感受到那個時代革命者的理想信念和犧牲精神,也能夠理解到紅色文藝在革命斗爭中的重要作用。這些作品和精神至今仍然激勵著人們為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和社會的公平正義而努力奮斗。
(二)紅色劇社新戲:磨煉革命意志、增強文化自信
在紅色戲劇運動中,根據李伯釗、瞿秋白等同志提出將江西民間文化融入“紅色戲劇”的重要指示。閩浙贛蘇區紅色戲劇運動在方志敏同志積極倡導下更是如火如荼,方志敏本人從學生時代起就曾親自登臺出演劇目,在成立工農劇社和全國第二次蘇維埃代表大會上,更是將新戲運動與當時的革命斗爭相提并論,展現出他對戲劇藝術在革命中作用的高度重視。閩浙贛蘇區“紅色戲劇”運動推動了戲劇與革命教育的結合,通過戲劇的形式傳播革命理念,教育和鼓舞了群眾。這種結合極大地豐富了蘇區的文藝生活,戲劇成為蘇區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出現了許多如《年關斗爭》等反映時代精神和革命斗爭的新型戲劇作品。這些以閩浙贛的工農群眾為人物原型的戲劇創作,使得勞苦大眾成為“紅色戲劇”的創作者和表演者,激發了廣大民眾的愛國熱情,同時也磨煉了民眾的革命意志,增強了群眾的文化自信。
閩浙贛蘇區的紅色戲劇注重藝術品質的提升,追求思想性與藝術性的統一,使得紅色戲劇作品在藝術上達到了較高的水平,這對后來的戲劇藝術和文化建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閩浙贛蘇區紅色戲劇運動為后人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成為研究革命歷史和戲劇發展的重要資料。
四、閩浙贛蘇區紅色文藝在新時代的育人途徑
新時代,人們可以通過對閩浙贛蘇區紅色文藝歷史的學習,以更加明智和負責任的方式應對現實世界的挑戰,更好地利用閩浙贛蘇區紅色文藝作品來弘揚革命精神,具體可采用以下方法:
(一)融入教育體系
將閩浙贛蘇區紅色文藝作品納入學校教育,通過語文、歷史、藝術等課程讓學生接觸和學習這些作品,從而激發他們對革命精神的理解和認同。
(二)創新藝術形式
結合現代藝術和技術手段,如電影、電視劇、舞臺劇、網絡劇等,重新演繹閩浙贛蘇區紅色經典,使其更加貼近現代觀眾的審美和接受方式。
(三)開展主題活動
通過舉辦閩浙贛蘇區紅色主題的文化節、展覽、研討會等活動,吸引公眾參與,增強紅色文藝作品的社會影響力。
(四)媒體宣傳推廣
利用電視、廣播、網絡等多種媒體平臺,廣泛宣傳閩浙贛蘇區紅色文藝作品,擴大其傳播范圍和受眾群體。
(五)結合紅色旅游
將閩浙贛蘇區紅色文藝作品與紅色旅游景點相結合,通過實地參觀和體驗,讓游客更深刻地感受革命歷史和精神。
(六)創作新作品
鼓勵藝術家創作反映新時代精神和革命傳統的新紅色文藝作品,不斷豐富閩浙贛蘇區紅色文藝的內涵和形式。
(七)國際交流
通過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將閩浙贛蘇區紅色文藝作品推向世界,讓更多國家和地區的人民了解和認識中國的革命文化。
(八)社區參與
在社區層面組織閩浙贛蘇區紅色文藝作品的觀看和討論活動,讓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和學習紅色文化。
(九)理論研究
加強對閩浙贛蘇區紅色文藝作品的理論研究,挖掘其深刻的歷史和文化內涵,為創作和傳播提供理論支持。
(十)跨學科融合
將閩浙贛蘇區紅色文藝作品與政治、歷史、社會學等學科相結合,開展跨學科研究和教學,促進人們對閩浙贛紅色文藝的進一步理解和更加廣泛的傳播。
通過上述方法,可以有效利用閩浙贛蘇區紅色文藝作品來弘揚革命精神,增強文化自信,為推動美育發展、陶冶大眾情操、堅定理想信念、培養時代新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文藝事業發展和文化強國建設提供精神動力。
【基金項目】2022年江西省文化藝術科學規劃課題“閩浙贛蘇區文藝史料的整理與研究”(項目編號:YG202200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系上饒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陳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