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碑斀袷澜缯洑v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此時代背景下,我國將探索國際傳播途徑作為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紅色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存在高度契合,將紅色文化進行國際傳播不僅能夠讓外國群體加強對我國的認知,同時還能夠彰顯中國精神、弘揚民族文化。因而在全球化新時代,將我國紅色文化有效進行國際傳播,是提升我國國際影響力的重要途徑,針對我國紅色文化的國際傳播方向,也需要相關人員加以重視,通過傳播我國紅色文化講述中國故事,彰顯大國本色。
一、紅色文化資源概述
紅色文化資源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改革進程中,形成的具有歷史價值、紀念意義、教育意義的物質資源和精神資源,紅色文化涵蓋精神信仰、歷史文化,是未來我國發展前進的重要精神財富,而將紅色文化進行國際傳播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通過紅色文化傳播,有助于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塑造良好國家文化形象。我國對外文化傳播肩負著彰顯大國風范、凸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而紅色文化作為我國特色文化之一,將其進行國際傳播,不僅能夠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向世界,同時還能夠向外國表達我國民族的精神和意志。因而紅色文化的傳播直接關系我國在國際市場的形象定位,如何有效開展紅色文化國際傳播,將紅色文化與新媒體進行有效結合,對我國走向國際化發展具有深遠影響。因此,我國應當立足時代背景,科學把握建設文化強國的新文化使命,對紅色文化的國際傳播路徑進行探究,通過擴展紅色文化國際傳播渠道、提升紅色文化傳播效果及影響力等方式,推動我國紅色文化實現高質量對外傳播。
二、當前我國紅色文化國際傳播的困境分析
(一)敘事主體單一,國際輿論影響力有待提高
我國國際交往基本格局中,主要保持通過官方渠道進行對外交流的模式,由政府機構、外交部等官方渠道指派代言人與外國進行交流,此模式導致我國對外交流主體存在單一性,除官方渠道外沒有建立具有較高影響力、知名度和號召力的非官方組織。單一敘事主體的優勢在于能夠精確把控輿論發展走向,確保對外傳播內容符合實際、具有較高公信力和傳播價值。但同時也存在敘事內容、模式較為固化的問題,難以激發外國群體對內容的想象和思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國在國際傳播中的影響力。同時,這也為西方無良媒體攻擊、詆毀我們提供了借口。在別有用心的人看來,我們的官方媒體僅僅代表了政府的立場,不代表民眾立場,甚至用這個借口當說辭,用所謂的媒體自由、言論自由等概念,對我們的官方媒體加以否定,進行誣蔑。
(二)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程度有待加深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國與國之間的文化交往越來越密切,世界范圍內的文化交流、碰撞,導致各國之間的文化壁壘也在逐漸瓦解。紅色文化在對外傳播中遇到不少問題和挑戰,最主要的還是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程度有待加深。2022年北京冬奧會利用融入中華文化元素的場地,別出心裁的開幕式表演,為世界人民呈上了一場傳統文化盛宴。毫無疑問,這向全世界展示了中華文化的獨特之美,但由于其在傳播過程及傳播內容中創新力的不足,無法更好地將文化精髓展現出來、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向世界舞臺。
三、創新我國紅色文化國際傳播的路徑分析
(一)借助融媒體載體,拓展傳播途徑
近年來,隨著我國媒體形式的不斷轉變,自媒體、主流媒體占據市場的大量份額,而在國際傳播中也要注重融媒體的國際影響力,通過多種傳播形式共同發展的方式擴展傳播途徑,從而實現紅色文化的廣泛傳播。我國各大官方媒體在國際視野中的活躍度非常高,如《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日報》等主流官方媒體成為我國國際傳播的中堅力量。而自媒體和大眾媒體也在國際領域得到迅速發展,例如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知名社交媒體在國際市場也具有較高知名度,因而在進行紅色文化傳播時,需要注重對不同媒體形式的靈活運用,通過擴展傳播途徑實現我國紅色文化的國際化推廣傳播。
在紅色文化的國際傳播中,相關部門需要結合媒體資源定位進行精準投放,從而提高傳播效果和質量。在進行國際傳播前需要相關部門通過市場調研和相關評估,了解不同媒體在市場環境中的定位,包括不同媒體的受眾群體、使用習慣等,而后結合媒體特點靈活選擇不同傳播方式,例如可根據當地群眾需求喜好,分別采用傳統媒體或新興媒體進行傳播,通過網絡、雜志、廣播、電視等不同途徑實現紅色文化的有效傳播,以此來拓展傳播途徑,提高傳播質量。
(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軟實力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我國紅色文化對外傳播不僅能展示中華文化的精髓,還能展示中國的發展歷程和革命精神,有助于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形象,增強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認同感和好感度。
推動國際傳播的進程中,通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吸引外國群體,能夠讓外國群體在感受我國文化魅力的同時,實現對我國文化的國際化弘揚和傳播。
首先,要加深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的挖掘,尤其是順應歷史潮流和促進世界和平發展的積極內容。我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非常豐富,其中不僅包括“天下大同”“兼愛非攻”的哲學理念,同時也涵蓋“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超然境界。通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播,不僅能夠在國際領域彰顯我國的文化底蘊,還能夠表達我國的外交態度,例如通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可以表達我國對于自然生態的保護和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是中國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也是為人類的進步、發展及全球治理貢獻的原創性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其次,要闡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深刻內涵,并進行中西方文化的比較分析,找出其共同點,翻譯成全人類讀物,在全世界推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世界各國因地域不同,形成的文化習俗千差萬別,但“隔山隔水不隔音”,中西方人民都能接受的平等、尊重、博愛等內容便是著力點。在中華文化的對外譯介中,必須尊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維邏輯,實施等效、對等的轉譯,并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世界語言,提升我國在國際交往中的聲譽。與此同時,通過各種類型的文化交流活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廣至全世界,增強其感染力、號召力、吸引力。如舉辦各類論壇講座,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進行學術交流;舉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海外文化巡展,將更多優秀的傳統文化介紹給世界。
最后,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要提高對外講故事的能力,“精心構建對外話語體系,發揮好新興媒體作用,增強對外話語的創造力、感召力、公信力”,還要善用傳播載體,實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解讀和精準提煉,這樣才能讓國外民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感興趣。與此同時,在傳播過程中要本著自愿、平等、尊重的原則進行,這樣才能更好地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向世界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為中國走向世界,世界讀懂中國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創新傳播手段,提升傳播效能
在紅色文化的國際傳播中需要具備創新思維,通過創新手段實現對紅色文化的優質傳播。新時代新興技術成為融媒體傳播的重要手段,而在國際傳播中同樣可以利用傳播手段的創新,提高傳播效能。相關部門在傳播時要注重對新興媒體的有效運用,通過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結合的方式創新傳播路徑,例如通過VR、AR技術帶給受眾群體沉浸式體驗,從而將紅色文化深入傳播到國際領域,提高我國紅色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在紅色文化的國際傳播中,首先,需要重塑整體傳播觀念,將紅色精神、紅色信仰作為紅色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通過對外傳播讓外國群體感受到我國的價值取向和思想觀念。而后在傳播中需要充分利用不同的先進傳播手段,滿足不同年齡、不同文化程度受眾群體的需求。
其次,在傳播時需要注重對傳播內容的有效建設,紅色文化蘊含著我國革命先輩的精神、思想和事跡,因而在對外傳播中需要加強對傳播內容的創新和加工,從而豐富紅色文化的形式、提高傳播質量。通過技術創新,能夠有效豐富紅色文化的傳播形式,帶給觀眾更多新鮮感。例如在紅色文化傳播中采用漫畫、短劇、微視頻等方式,不僅能夠滿足受眾群體對于紅色文化的了解需求,同時更符合新時代人們碎片化的觀看方式。針對各類蘊含紅色精神的故事和經典案例進行深入剖析挖掘,并通過新興媒體加以呈現,能使紅色文化故事更加鮮活、更具吸引力。
最后,需要針對不同受眾群體進行分析評估,而后采用更符合受眾群體興趣愛好和接受習慣的方式進行傳播,最后對紅色文化的國際傳播策略加以完善,并在紅色文化傳播中加強互動性,例如在社交媒體等平臺上開展與受眾群體的互動討論,從而提高傳播的互動性和受眾群體參與度,以此來滿足不同受眾群體的個性化需求。
四、結語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我們在參與國際事務,處置國際爭端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一段時間以來,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為了遏制中國,指揮無良媒體捏造事實、歪曲真相、惡意詆毀中國,給各國合作共贏、共同發展帶來陰影、制造障礙。因此,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創新國際傳播手段IWICYMpKkAsmOx3FidZkIrU9hWvCPgL2BoXP5FCWW8o=,讓世界更好地認識中國、傾聽中國是十分必要的。我們要堅持以紅色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導,通過創新傳播途徑、擴展傳播渠道等方式,不斷開創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境界,讓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走向世界,也讓更多的外國朋友走進欣欣向榮、自信開放的中國。
【參考文獻】
[1]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 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N].人民日報,2021-06-02(01).
[2]徐敬宏,袁宇航,鞏見坤.中國國際傳播實踐的話語困境與路徑創新——基于文化語境的思考[J].中國編輯,2022,No.151(07):10-16.
[3]劉瀅.“復調”新媒體國際傳播的優勢、困境與進路[J].對外傳播,2018,No.264(09):17-19.
[4]張勇軍.媒體融合:大而專非大而全——西方傳媒集團拆分的啟示[J].中國出版,2015,No.363(10):3-6.
[5]劉正榮.重視提升我國媒體的國際傳播能力[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22,(12):46-47.
(作者系上海海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曾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