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是行動的先導,它如同明燈,照亮前行的道路,為實踐提供根本遵循。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進程中,中國式現代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關系問題,無疑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這一問題不僅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研究的核心議題,更是關乎中華民族前途命運的重大課題。從歷史層面“共時性”、理論層面“同一性”、背景邏輯“時代性”、馬克思主義“人民性”、符合實際“獨特性”五個維度探究一體兩面的底層邏輯,將理論學懂、弄通、做實,更好為黨和國家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有力支撐。
中國式現代化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出的一條符合中國國情和當前實際的現代化道路,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有機地結合起來,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等的綜合運用,是實現中國夢的根本保障。中國式現代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體兩面的關系,它們共同構筑了一整套涵蓋中國發展各方面的理論體系以及指導實踐的具體途徑。深刻認識并妥善處理兩者間的關系,不僅對于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構建強大國家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而且對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開啟社會主義強國之路也是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新時代,必須全面把握馬克思主義“人民性”與深植于中國實際的“獨特性”,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從容應對和解決兩個大局帶來的歷史性挑戰,讓社會主義事業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燦爛的光芒。
中國式現代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于歷史邏輯的“共時性”
回顧歷史,我們不難發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在社會主義建設的艱辛探索中不斷豐富和發展起來的。在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過程中,提出了“四化”的歷史使命,并在第三屆和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得到了強調和重申。通過“四化”的推進,中國逐步建立起了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接下來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提出了“中國式的現代化”這一重大命題和“小康社會”這一具體目標,這一提法不僅符合中國的國情,而且指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發展方向,為其注入了新的時代內涵與活力。經歷不同的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發展出各種創新理論不斷充實和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理論進一步豐富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
從時間演進的角度來看,中國式現代化產生、形成、成熟的時間階段,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時間階段是基本一致的,兩者在理論上相互支撐,在實踐中相互促進,共同構成了中國發展的基本路徑,體現了歷史邏輯的共時性和理論實踐的高度統一。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具體體現,是中國共產黨人根據中國的國情和實際情況,探索出的一條符合自身發展需要的現代化道路。正是在這種一體兩面的關系中,兩者攜手并進,共同推動中國的發展進程,為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注入了不竭的動力,并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中國式現代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于理論邏輯的“同一性”
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中國特色、重大原則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內容本質上就是矛盾的一體兩面,兩者相互依存、相互轉化,共同構筑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統一體。首先,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中國特色、重大原則不是孤立的,它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內涵密切相關。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使命,又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途徑。只有不斷提高生產力水平,才能更好地適應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要求,促進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和諧發展。同時,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的理念,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要求,又是促進共同繁榮的必由之路,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中國式現代化并不是空中樓閣,它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片土地上生長起來的,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進一步證明了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這三個“為什么”不僅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支撐,也是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兩者雖然在某些方面存在差異,但它們的理論體系共居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統一體中,相互依存、相互轉化。這種“同一性”不僅體現在理論內容上,更體現在實踐成果和國際影響力上,為那些謀求快速發展的發展中國家提供鮮活經驗。今后,隨著中國式現代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充實和發展,這種“同一性”將更加明顯,為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
中國式現代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于背景邏輯的“時代性”
這是一個需要理論且定能產生理論的時代,一個渴求思想且必將涌現思想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在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必須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創新,它們變革發展,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創新理論,共同展現了時代的特色和要求。這個時代,迎來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而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站在了時代進程的十字路口,面臨著百年未有的機遇和挑戰,需要在世界的大舞臺上找到自己的位置,為國家和人民謀求嶄新的未來。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中國式現代化應運而生,它不是西方“泛民主”意識形態的現代化,更不是資本主義現代化。它是中國共產黨根據中國當下的實際,探索出來的一條符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這既是對傳統的繼承,也是對時代的回應。
在這個全球格局不斷變化的時代,中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國際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聯合起來對中國進行圍堵和打壓,試圖限制其發展空間;國內則是政治、經濟、文化、社會乃至生態等多個領域的改革進入了深水區,這些改革的復雜性、艱巨性和緊迫性要求我們必須擁有新時代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中國式現代化,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僅是一個時代的選擇,更是這個時代的引領者,兩者基于深厚的“時代性”背景邏輯,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在新時代背景下的堅定立場和明確的前進方向。這種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是對傳統現代化模式的超越,是對社會主義優越性的彰顯,也是對未來發展道路的一種深刻洞察和前瞻布局。
中國式現代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于馬克思主義的“人民性”
馬克思主義作為無產階級的思想體系和理論基礎,其核心思想之一就是“人民性”,這一原則強調人民群眾是歷史的推動者、創造者,是社會發展進步的主體力量。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中,人民創造了歷史,是決定社會發展變化的決定性因素。在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人民不僅是實踐的主體,更是評價和價值的主體。這意味著,一切現代化建設的成就,都必須以人民的需求、人民的福祉為衡量標準。同時,中國式現代化最深刻的動力就是人民群眾的創造力、積極性和聰明才智,任何改革和發展都必須緊緊依靠人民,充分發揮人民的主體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堅持人民至上”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這不僅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也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只有堅持人民至上,才能真正實現以人為本、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才能真正做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這些理論原則貫穿于黨和國家政策制定之中,體現了對人民主體地位的尊重,確保了公平正義的實現以及對人民意志的堅定支持。新時代,面對新的歷史使命和挑戰,必須更加堅定地堅持人民性原則,只有廣泛動員人民、緊緊依靠人民,始終與人民群眾保持最密切的聯系,傾聽他們的聲音,反映他們的意愿,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為中國式現代化開辟全新局面,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辟嶄新的道路。
中國式現代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于中國實際的“獨特性”
中國的現代化進程與傳統西方國家的現代化方式存在顯著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其獨特的歷史軌跡、文化傳統和國情背景上。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又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均具備貼合中國實際需要的“獨特性”。中央黨校副教授王源曾總結道:“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源于獨特的文化傳統、源于獨特的歷史命運,源于獨特的國情。”這一觀點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特點、理論特點、時代特點、民族特點珠聯璧合。中國的現代化道路是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逐步形成的,它深受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文化傳統影響,同時也與近代以來的歷史命運緊密相連,這種“獨特性”使中國走上了獨具特色的現代化道路。
中國在推進現代化的過程中,既吸收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先進經驗,又與前蘇聯的僵化模式作斗爭,堅定不移走科學社會主義之路。這種制度屬性的獨特性,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制度層面就與其他國家的現代化道路有著明顯的區別,它植根于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歷史實踐,源于中華文明的悠久傳統,走的是一條新型工業化和現代化道路。同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創造的財富價值體系,區別于那些捍衛私有財產的資本主義國家,中國共產黨人追求的是共同富裕,這既是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也是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渴望與追求。中國實際的“獨特性”不僅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特征,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重要特色。
理論因時代需要而產生,對中國式現代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體兩面的正確理解與把握,是我們黨、國家、全社會共同面臨的一項重要使命。只有從學習、探討、交流、實踐四個方面引導黨員干部深入理解其深邃的思想內涵、核心的精神實質以及深刻的內在要求,才能更好地把握和實踐黨的理論與路線方針政策,確保我們的行動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為服務黨和國家事業全局提供堅強有力支撐。
【參考文獻】
[1]徐坤.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科學內涵、基本特征與時代價值[J].求索,2022,(01):40-49.
[2]王懷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豐富和發展——論中共十九大的理論貢獻[J].黨政研究,2018,(01):5-9.
[3]宋才發.中國式現代化的現實邏輯、豐富內涵與世界意義——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J].黨政研究,2022,(06):4-14+123.
[4]臧峰宇.馬克思的現代性思想與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邏輯[J].中國社會科學,2022,(07):39-55+204-205.
[5]曹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時代特征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3.
[6]孫代堯.論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與人類文明新形態[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58(05):16-24.
(作者楊立釗系中共林芝市巴宜區委員會黨校〈區行政學校〉助理講師,劉尚志系中共林芝市委黨校〈市行政學院〉助理講師)
責任編輯/黃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