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實施方案》強調要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中國式現代化理論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其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之中是必然之舉。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精準融入思政課教學的價值意蘊
高校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是講好中國式現代化內容的重要平臺。所以,在思政課教學中應讓大學生深刻認識到中國式現代化精準融入思政課教學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
立足不同,消解西方式現代化理論對大學生的滲透。自黨的二十大報告深刻闡述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以來,中國式現代化就成為社會各界討論的熱點和重點。西方式現代化理論,特別是西方式現代化中的意識形態因素以此為契機,借助不同平臺不斷進行意識形態滲透,如“只有遵從資本主義現代化模式才能實現現代化”“現代化=西方化”等,嚴重混淆著大學生對中國式現代化的認識,影響著大學生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思政課教師可采用對比的方法給大學生講授西方式現代化與中國式現代化在價值中心、結果導向、道路選擇等方面的不同,使他們認識到中國式現代化是“摒棄了西方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兩極分化的現代化、物質主義膨脹的現代化、對外擴張掠奪的現代化老路”,從而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一定程度上消解西方式現代化理論的滲透。
立足內容,引導大學生堅定“四個自信”。大學生能否堅定“四個自信”,直接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順利與否。因此,“真正把青少年培養成為擁有‘四個自信’的時代新人”至關重要。中國式現代化內含有“四個自信”的內容,即中國式現代化選擇了一條不同于西方式現代化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彰顯著對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自信;中國式現代化提出與西方式現代化不同的民生觀、生態觀、發展觀,彰顯著對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自信;中國式現代化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等十三個方面的制度體系構筑的制度保障,彰顯著中國式現代化的制度自信;中國式現代化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源頭活水,把“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堅持胸懷天下”的革命斗爭經驗等轉化為中國式現代化“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本質要求等,彰顯著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自信,把它們融入思政課教學之中可為引導大學生堅定“四個自信”提供堅實有力的支撐。
立足問題,解決思政課師生供需之間的矛盾。當前在中國式現代化融入思政課的教學過程中,出現了教師的“供”與學生的“需”之間不能完美對接的問題。新時代的大學生對思政課的知識內容具有既多元又滿足個性化的需要,對教學手段具有既智能又具有創新性的需求。但是當前部分思政課教師在進行中國式現代化融入教學的過程中卻不能滿足新時代大學生的需求。一方面,由于自身的學科背景、知識結構等,導致思政課教師不可能是個“全才”;另一方面,由于部分思政課教師對教學平臺還未完全精通、部分學校智慧校園建設還不完善等,不能滿足當代大學生對雙向互動的移動學習平臺和教學模式的興趣。
挖掘契合邏輯,明晰中國式現代化精準融入思政課教學的可行性
中國式現代化要精準融入思政課教學之中還需挖掘出兩者之間的契合邏輯,即找到兩者之間的結合點,使大學生認識到中國式現代化精準融入思政課教學之中是可行的、必要的。
高校思政課的理論性與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性互補。高校思政課是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核心課程,旨在引導大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形塑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于缺乏理論思維、社會經驗和相關理論知識基礎的大學生來說,完全學懂、學會思政課中的理論內容存在較大難度。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中,積累了大量歷史的、現實的案例,從實踐上為高校思政課理論教學提供了補充。以“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為例,可通過具體的數據、典型案例讓學生深刻認識到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在脫貧攻堅取得的重大歷史性成就。
高校思政課和中國式現代化都具有政治屬性。高校思政課是對大學生群體進行政治熏陶、培養大學生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的主渠道,具有政治屬性。它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向大學生傳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通過歷史與現實、國內與國外的對比,使大學生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越性,通過理論學習使大學生增強對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認識。中國式現代化也具有鮮明的政治屬性。在領導力量方面,“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黨的領導決定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性質,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政治保障。“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而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為民”政治理念的體現,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屬性,是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
高校思政課和中國式現代化都以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己任。《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實施方案》把“大學階段重在增強學生的使命擔當”作為高校思政課的課程目標,要求大學階段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必修課程和選擇性必修課程,引導青年學生系統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了解“四史”,認識“三情”,把青年學生培養和造就成為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中國式現代化雖沒有直接指出以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己任,但中國式現代化中國特色、本質要求、重大原則等包含的相關內容,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供了條件。以中國式現代化“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為例,高校思政課教師可借助歷史分析法,通過回顧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使大學生更加堅定跟著中國共產黨走的信心和決心。
強化精準思維,提升中國式現代化精準融入思政課教學的成效
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要強化精準思維。中國式現代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過程中也要具有精準思維,以提升中國式現代化融入的效果。
內容精準化,做好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闡釋。一是準確把握中國式現代化五個方面的特征。這五個方面的特征雖然是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但是每個特征都有其側重點,“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側重從國情特色方面講與西方人口規模較小的資產階級現代化不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側重從價值特色方面講與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貧富分化不同;“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側重從發展特色方面講與資本主義現代化的“物化”價值觀不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側重從生態特色方面講與西方現代化的“人類中心主義”不同;“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側重從路徑選擇角度講與西方現代化的侵略性和外向性的資本積累路徑不同。二是準確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涉及的內容可歸納為四個方面,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領導力量,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政治保障、價值引領、理論指導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前進方向,保障中國式現代化沿著符合中國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方式;“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則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指向。
方法精準化,選好中國式現代化融入教學的方式手段。一是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在線下教學中,思政課教師可精選有關中國式現代化的重點難點、疑點問點、熱點問題進行梳理解答、剖析探究,引導大學生討論交流;而在線上教學中,可利用互聯網上的教學視頻、教學試題、教學論壇以及虛擬仿真平臺,幫助大學生學習中國式現代化的相關知識,調動學習中國式現代化的積極性。二是采用校內與校外教育相結合的教學方式。當代大學生是在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物質精神財富豐碩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校內與校外教育相結合的教學方式能夠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在校內主要進行理論教學,思政課教師要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設置議題進行參與式討論、專題教學、對話式教學等充分激發大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思維,調動大學生主動探究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目標、步驟等,提高當代大學生運用中國式現代化知識分析實際問題、進行思辨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校外主要通過實踐教學,如參觀、親身實踐等,幫助大學生更加體驗式、直觀式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性變革和成就。
教師和學生精準化,識別中國式現代化融入教學的主體與對象。一是在提升思政課教師素養的基礎上保證“供”的精準化。“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思政課教師是中國式現代化知識的解惑者,應不斷學習有關中國式現代化的專業知識,參加有關中國式現代化的專業學術交流活動,把握中國式現代化前沿內容和發展趨勢,從而保證中國式現代化知識的供給是精準的。思政課教師還是中國式現代化知識的講授者,應通過定期和不定期參加思政課教學技能比賽、課堂教學觀摩、教學經驗交流活動等不斷提升教學技能,把中國式現代化知識通過豐富多樣的教學手段和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方式傳授給大學生。二是在研究高校大學生需求的基礎上保證“供”與“需”的精準對接。辦好思政課重點在學生。一方面,應做好學生需求的調查工作。思政課教師可以通過問卷調查、觀察傾聽、個別對話等方式了解學生關注中國式現代化的原因、對中國式現代化內容的期待、對中國式現代化各主題的興趣,從而把握大學生的學習動機,選用恰當的教學內容;把握大學生的學習期待,選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另一方面,應做好學生需求的反饋工作。思政課教師應通過研究大學生的知識水平,掌握大學生對中國式現代化的認識及實際掌握情況,使中國式現代化教學具有適應性;通過研究大學生的思想行為特點,掌握大學生成長的時代背景,使中國式現代化教學更加具有針對性。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高校思政課教學精準化研究”(編號:2021GJJG197)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河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博士)
責任編輯/曾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