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在提升個體思想道德素質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伴隨著現代社會的轉型,全球化、市場化、網絡化影響著人們的價值判斷以及價值選擇,部分大學生在道德認知和行為上出現了偏差,道德滑坡現象時有發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不斷改革和創新,以更好地應對挑戰。習近平文化思想內容豐富、邏輯嚴密、博大精深,它為新形勢下的高等教育事業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南。
一、將習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新時代高校思政課堂的時代意義
習近平文化思想飽含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將其融入高校思政課堂是為時代發展凝聚青春力量的必然之需,是推動思政課內涵式發展的應然之舉,是引領青年成長成才的誠然之選。
(一)為時代發展凝聚青春力量
大學生承載著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他們身處知識前沿,思想活躍,是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重要力量。近現代史充分證明,青年始終是推動歷史前進的重要動力,而大學生則是這一動力中的杰出代表。習近平文化思想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對于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引作用。通過思政課這一平臺融入習近平文化思想,可引導他們深入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和時代價值,從而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使他們成為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宣傳者與踐行者,時代的奮進者與開拓者。
(二)為思政課堂開辟新的境界
思政課是高校思想宣傳工作的重要陣地與窗口,習近平文化思想的融入必須緊緊牽住思政課這個“牛鼻子”。首先,習近平文化思想有助于精準實現思政課的教學目標。在習近平文化思想開放包容特質的引領下,教師可以多角度創新教學內容,將課本知識與主流媒體、英雄模范事跡、新潮文藝精品等各領域異彩紛呈的材料相結合,更容易滿足學生的多樣化學習需求。其次,習近平文化思想有助于提高思政課的教學高度。習近平文化思想的豐富內涵為思政課提供了深厚的理論基礎和文化底蘊,有助于增強教學的真理性與解釋力。最后,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思政課現實發展提供理論支持。作為應時、應勢、應需而生的重要戰略思想,習近平文化思想具有“明體達用、體用貫通”的鮮明特征,即從方法論角度闡釋新時代文化建設“怎么辦”的問題,將有力防御思政課“孤島化”困境,鞏固思政課程地位。
(三)為學生成長提供精神引領
習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課,飽含以文化人的價值意蘊,與高校立德樹人的教育使命、以生為本的教育原則相互契合。如馬克思所論述,未來社會將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將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未來社會發展的最終歸宿。習近平文化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與發展,不同于僅從哲學研究、民族復興等角度出發的客體研究范式,實現了回歸對于人主體本身的關注。因此,高校思政課教學更需要發揮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文化反哺作用,凝聚強大力量以抵制錯誤思想干擾,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行為規范、道德準則進行重新歸置,引導學生在主動學習中,更加理解、認同并自信于我們的民族文化與民族精神,在平等、包容、共贏的文化發展意識熏陶中成長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新時代好青年,實現從成長到成才的跨越。
二、將習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新時代高校思政課堂的工作準備
推進習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課,需要從頂層設計到基層教師都作好充分準備,為下一步工作開展作好鋪墊。
(一)更新教材內容,跟蹤思想內涵
教材是育人的載體。聚焦提高教學實效的“三進”方法論,進教材處于重要位置。因此,習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課堂的首要準備,就是做好教材的內容更新,配以精巧的教案設計、豐富的教學內容、縝密的教學思路,使習近平文化思想在教材的支撐下能夠充分彰顯其學理性與權威性。尤為需要注意的是,教師應在對習近平文化思想原創性、系統性、學理化、學科化的研究闡釋上多下功夫,進一步強化習近平文化思想研究的系統性整合、整體性推進、專業化管理,力求對習近平文化思想做到學術性闡釋與大眾化傳播,跟蹤思想內涵,創新解讀方式。
(二)加強制度保障,完善管理機制
在教材完善的基礎上,加強制度保障對于確保習近平文化思想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課堂至關重要。學校應通過教師集體備課來推進精準教學,集體備課不是追求統一的“教學公式”,而是鼓勵教師間交流、討論,實現思維碰撞與知識共享,以集思廣益的方式深入理解習近平文化思想的主旨等宏觀要素。鑒于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龐大體系和豐富內容,教師應充分發揮集體智慧,共同探討如何將這一思想表述清晰并深入人心。同時,學校應完善管理機制,構建由黨委牽頭,教務處、教學督導組、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和教師四級聯動的管理體系。
(三)堅定學術信仰,保持文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鑄魂育人的工作,要求教師自身要先立住信仰才能談及育人,否則思政教學就會變成沒有靈魂的說教。教師要有堅定的理論信仰,保持高度文化自覺自信,時刻謹記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講清中國共產黨人在文化建設中從“撥亂反正”到“海晏河清”的艱辛歷程,講明中華文化從“守正固本”到“開拓創新”的發展策略,講透發展目標從“文化大國”到“文化強國”的飛躍轉變。因為只有做到對理論“真信”,才能真正理直氣壯地講道理,從而形成對教學內容的高度認同。
(四)強化理論功底,提高教學能力
在“真信”的基礎上,教師還要做到“真懂”。教師只有具備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扎實的學術功底,才能繪聲繪色、有滋有味地講活習近平文化思想。教師應著重研讀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研究成果,還要深入學習黨史黨章,并反復研讀思政課教材,在對相關知識充分熟悉的基礎上,提升挖掘教學素材的能力,審慎思考習近平文化思想與具體哪一章哪一節結合,如何結合等問題。
三、將習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新時代高校思政課堂的實施路徑
切實推進習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課堂,要讓青年真正學懂、弄通、悟透習近平文化思想蘊含的深厚理論價值和深遠精神立意,使其成為青年廣為接受、心服口服的思想與實踐指向。
(一)關注學生心理動態,發揮朋輩互助作用
為了使習近平文化思想有溫度、有親和力地融入高校思政課堂,教師要深入心理研究,發揮朋輩作用。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多關注學生知覺、感受、記憶等主觀因素,使思政課教學所遵循的立場、觀點、方法轉變為大學生的立場、觀點、方法。教師還要多傾聽新時代青年的聲音,將習近平文化思想配以精湛工藝“雕琢”,精致包裝“增色”,塑造有滋有味、回味無窮的“大思政課”。
此外,學生群體的作用也不可忽視,教師可以發揮學生黨員的模范引領作用。通過及時了解學生的想法和反饋,教師可以對習近平文化思想的融入工作作出實時精準研判,從而不斷優化教學策略。為了構建更加活躍的學習環境,班級可以建立黨員小組、積極分子小組、團員小組等各類團體,并開展小組研學、情景展示、課堂辯論等活動。這些活動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和歸屬感,還能夠促進不同學生群體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形成內部聯動、相互監督的學習體系。
(二)打造多元思政陣地,線上線下共同發力
在把握好思政課主陣地的基礎上,還要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作用,即網絡思政課與實地思政課。網絡思政課以網絡為媒介傳授知識,是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更是緊隨時代潮流的必然選擇。高校黨委宣傳部門可以牽頭構筑網絡思政課陣地,同時號召各學院團委建立以思政內容為主的微信公眾號,打造各自的網絡思政文化品牌,公眾號內可利用易班、大學慕課等,開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專欄。
作為特色教學的一部分,高校還可以開設實地思政精品課程系列。相較于課堂里的思政課,實地思政精品課程打破了環境的壁壘;相較于網絡思政課,又具有實踐性的優勢,可以將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有機結合起來。比如開展“行走的思政課”,教師帶領學生尋訪古跡文脈、革命舊址,現場講解體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革命文化的巨大魅力,實踐后可以組織學生參與撰寫文化調查報告,讓學生亮數據、寫體會、抒真情,展示學生在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形成的自我思考的結晶。
(三)精巧構思課堂設計,構建多維課程體系
在思政課的必修課中,教師要勤于思考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切入點,使各個課程之間價值相通、彼此促進。比如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中,可以將馬克思主義文化觀作為融入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橋梁,通過講述文化對經濟政治的反作用、文化的意識形態理論等,明確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哲學學理根據,從而使學生能夠從哲學的角度審視和把握文化的重要性;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中,教師可以結合中國從民族危亡到新中國成立之初,再到改革開放之后的歷史進程,分析每一階段的文化建設思想與政策,幫助學生了解習近平文化思想的衍生進程和歷史背景。這樣一來,學生不僅能夠更好地理解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歷史淵源,還能夠認識到文化在國家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除了必修課程外,高校還可以開設一系列文化專題的選修課。比如設置“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研究”“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研究”“中西文明交流史”等課程,讓學生在多樣課程中從不同角度體會文化的價值與魅力,更好地理解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合理性和必要性。這樣每一個課程、每一本教材既獨立又成體系,教師通過合理的切入點、豐富的教學內容和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學習思政必修課的基礎上,能夠進一步了解和認同習近平文化思想。
4BfT4z5xjpro3kfJqnHYTWdbwy/ItXUSpLZHumsoaC8=四、結語
習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課堂,對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推動“大思政課”建設以及培養青年更好地成長為棟梁之材具有深遠意義。為實現這一融入,必須做好教材編寫、制度建設、學術信仰和理論知識等方面準備,同時要在學生心理建設、思政陣地拓展和課堂設計創新等多個維度共同發力,促進習近平文化思想在高校思政課中得到全面、深入、生動的展現。
【參考文獻】
[1]包麗穎.以思政課為中心畫好高校育人“同心圓”[N].光明日報,2019-05-29(06).
[2]徐蓉,張飛.試論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三重境界[J].思想教育研究,2022(12):95-96.
[3]肖偉光.明體達用 體用貫通[N].人民日報,2023-10-31(09).
[4]韓進.破解思政工作的“孤島現象”[N].光明日報,2017-04-06(04).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49.
【基金項目】2022年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課題:“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建設研究;2024年東北電力大學教學改革研究課題:聚焦情感激發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編號:J2407)。
(作者陳美竹系東北電力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岳強系東北電力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教授,法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
責任編輯/曾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