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理論是人類思想史上偉大的理論成果,是指導世界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徹底解放的科學真理。自誕生之初,馬克思主義就在現實實踐中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和真理力量,成為改變世界的理論武器,為人民群眾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行動指南。
進入現代社會,隨著新技術革命、經濟全球化和社會治理現代化等一系列深刻變革的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在實踐中繼續煥發出新的活力,與現代社會變革形成了動態的互動關系。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等為應對時代變遷提供了理論指引,為人類社會實現更大發展進步貢獻了智慧。作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和發展的最新理論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展現出高度的契合性,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在新時代更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
一、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內涵及現實影響力
馬克思主義理論是19世紀中葉由卡爾·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共同創立的思想體系,其科學內涵至今仍影響著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政治、經濟、社會生活。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內涵主要體現在其對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結構和發展規律的深刻分析,以及對未來社會形態的科學預見。
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內容包括歷史唯物主義和剩余價值理論等,這些理論提供了分析和理解社會歷史發展的科學方法。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物質生產方式是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不同的生產方式和相應的生產關系形成了不同的社會經濟結構,這一理論框架幫助人們認識到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關系,從而揭示了社會變遷的內在邏輯。剩余價值理論則深入分析了資本主義經濟的運行機制,指出資本家通過延長工人的勞動時間,無償占有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進行資本積累來擴大資本規模,這一理論不僅揭示了資本主義經濟中人類之間的剝削關系,也為后來的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和實踐提供了理論基礎。
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現實影響力體現在多個層面,它為世界歷史上多次重大的社會變革提供了理論指導和思想武器。例如,俄國十月革命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都深受馬克思主義的啟發與指導。這些革命實踐不僅改變了各自國家的政治經濟結構,也對全球范圍內的政治經濟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
二、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現代社會變革的互動關系分析
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一種深刻的科學理論體系,自19世紀中葉以來,一直與現代社會變革保持著緊密的互動關系,這種理論不僅為理解和指導社會變革提供了方法論,而且在實際的社會動態中表現出持續的影響力和適應性。
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提供了一種分析和解釋社會變革的科學方法,這一理論認為,社會各種形態的發展和變遷根本上是由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推動的。在這個框架下,馬克思主義不僅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內在矛盾,如資本積累與勞動剝削的關系,還預見了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必然性。如在俄國十月革命、中國的社會主義革命等歷史事件中,馬克思主義不僅為革命者提供了理論基礎,還具體指導了革命的策略和路徑,展示了從理論到實踐的轉化過程。馬克思主義關于階級斗爭、國家機器的分析,為工人階級和被壓迫民族爭取社會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和行動指南,促進了世界范圍內的社會民主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
馬克思主義不是一成不變的教條,而是一個開放的、發展的理論體系。隨著社會實踐的變化和新的社會條件的出現,馬克思主義理論也在不斷地進行自我修正和更新,以適應新的社會變革需求。例如,面對全球化、信息化帶來的新挑戰,馬克思主義理論被用來分析跨國公司的資本運作、國際勞工分工以及全球貧富差距等問題。在環境危機日益嚴重的今天,馬克思主義自然觀也被重新解讀,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推動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政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更新還體現在對文化、性別、種族等非經濟因素的關注,這些都是傳統馬克思主義所未能充分覆蓋的領域。通過這些理論的更新和擴展,馬克思主義不僅增強了其解釋現代社會問題的能力,也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
三、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互動
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互動是一個富有生命力和創造性的過程,體現了理論與實踐的辯證統一關系。作為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主義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同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又不斷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使其在中國大地上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這種互動關系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指導,也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重要動力。
(一)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的互動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之間的互動是中國現代歷史中一段極其重要的篇章,這種互動不僅深刻影響了中國的政治和社會結構,也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的具體化和發展。
馬克思主義首先是作為解放思想的工具被引入中國的,其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中國革命提供了理論的指導和精神的支撐。1919年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開來,隨后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標志著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階級及先進分子的結合,這一結合在隨后的幾十年中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社會的變革。特別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指導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馬克思主義理論中關于階級斗爭、無產階級專政和社會主義轉型的概念,被用來分析中國的社會狀況和歷史條件,從而形成了一系列適應中國實際的革命策略和政策。例如,毛澤東開辟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革命道路,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成功引導中國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實踐不是僅停留在傳統的階級斗爭理論上,而是擴展到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的各個方面。中國在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的進程中,進行重大決策時,都深受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影響,雖然在實踐中遇到了許多困難,但相關實踐也促使中國對馬克思主義進行本土化的思考和調整。改革開放以后,鄧小平理論的提出標志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進一步發展,特別是“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政策框架,旨在實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構建,這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發展與創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理論的提出,都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繼承和發展,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實踐中的持續動態適應和理論創新。
(二)新時代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互鑒
在新時代背景下,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互鑒關系十分緊密,這種關系體現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深度發展,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向更加成熟、定型的方向邁進。
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新,是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時代變化和實際需要進行的理論推進和完善。在新時代,中國面臨著經濟全球化、生態環境保護、信息技術革命等一系列新挑戰,這些都要求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相應的創新以指導實踐。例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在深入分析新的國內外環境和中國發展階段的基礎上,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進行了新的理論概括,提出了“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等新概念、新思想和新戰略。這些理論創新不僅加深了對社會主義本質的理解,也為解決現實問題提供了新的方法論。此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反映了馬克思主義關于國際主義的現代詮釋,旨在推動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在全球化時代的理論拓展。
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新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提供了科學的指導和理論支撐,促進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各項事業全面發展。在經濟建設方面,馬克思主義關于生產力發展的論斷與市場經濟機制有效結合,推動了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通過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種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不僅改善了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也為全球經濟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在社會建設方面,馬克思主義的創新理論強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推動了全面深化改革,促進了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文化強國、社會治理現代化等方面的建設,有效提高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開展,就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結果,加強了黨的建設,確保了黨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馬克思主義的生態觀念創新也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理論指導,推動了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促進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統一。
四、結語
綜上所述,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現代社會變革的互動關系,不僅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而且昭示了馬克思主義與時代發展的內在聯系,彰顯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價值和現實意義。如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注入了智慧力量,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則為認識和應對經濟全球化提供了科學指引。
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高度契合,既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生動寫照,也是馬克思主義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偉大體現。當代中國的發展進一步證明,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持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相統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斷創新發展的根本保證。只有緊密結合實際,保持馬克思主義的開放性和包容性,與時俱進推動理論創新發展,馬克思主義才能永葆科學理論的活力,為推動現代社會變革貢獻智慧和力量。
【參考文獻】
[1]張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與民族復興互動發展的三重邏輯[J].貴州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4,(01):16-22.
[2]劉璐.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雙向互動[J].時代報告,2023,(12):74-76.
[3]陳峰.中共黨史與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史的學科互動[J].史學史研究,2023,(02):127.
[4]陳仁鋒,朱澤淵.延安時期中共中央黨校教育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互動關系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福建行政學院)學報,2022,(04):160-168.
(作者系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委員會黨校講師,碩士)
責任編輯/曾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