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界能力是職業院校教師順應數字經濟時代變革所必須具備的核心能力。本文從知識、組織、時空和思維等維度構建了職業院校教師跨界發展的能力框架和指標體系,從內生動力不足、培養體系不健全、激勵機制不完善、標準體系不成熟等方面揭示了職業院校教師跨界發展面臨的現實困境,最后從建立健全激勵機制以激發教師跨界發展動力、構建校企協同培養機制以提升教師跨界發展能力、搭建跨界發展平臺以保障教師跨界發展通道、完善標準化體系以強化教師跨界發展指引等方面提出實施路徑,以供參考借鑒。
數字經濟時代,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興技術不斷賦能傳統行業。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已經由多領域復合型的技術技能人才逐漸取代單一技術技能人才。職業教育具有天然的跨界屬性,擔負職業教育重任的教師也應當具備培養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所必需的跨界發展能力。
諸多學者對教師跨界發展進行了相關研究并獲得了較多研究成果。閆飛龍等基于“同構同值”關系揭示了職業教育專業建設跨界融合的邏輯和路徑。劉麗等將高職院校教師跨界實踐知識的構成要素和生成媒介進行融合,構建了跨界實踐知識的生成過程模型和生成機制。張麗娟等針對民辦高職揭示了教師跨界發展的制約因素,并從協同育人機制、跨界發展平臺、服務與管理等方面提出優化策略。蔣越揭示了高職院校教師跨界能力培養的現實困境,并從培育機制、校企共同體、教師發展通道、社會服務渠道等方面提出對策建議。但上述研究均未對職業院校教師跨界發展的能力體系進行指標細化,也未結合職業教育特點對教師跨界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出較好的實施路徑。本文通過對職業院校教師跨界發展的指標體系進行深入研究,提出職業院校教師跨界發展能力評價體系;挖掘教師跨界發展的現實困境,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實施路徑,為職業院校教師跨界發展提供參考。
1職業院校教師跨界發展的能力體系
1.1跨界發展能力框架
在借鑒江愛華等提出的從知識、組織、時空和思維等維度構建教師跨界發展能力框架的基礎上,結合職業教育規律和教師發展特點,對四個維度進行了內涵和外延的梳理和擴展,重構了職業院校教師跨界發展的能力框架(如圖1)。
圖1職業院校教師跨界發展的能力框架
(1)知識維度
知識構成的廣度和深度是衡量職業院校教師跨界能力的重要指標。知識跨界的核心在于打破不同專業之間、不同領域之間、不同行業之間、不同文化之間的邊界和壁壘,將不同專業領域的資源、工具、方法進行有機融合與轉化,從而解決跨界之前無法解決的現實問題,或者解決現實問題的效率得到顯著提升。2021年3月,教育部發布的《職業教育專業目錄》將會計、審計專業更名為大數據與會計、大數據與審計,也充分印證了知識跨界對職業院校教師跨界發展的重要性。
知識跨界能力包括跨專業能力、跨領域能力、跨行業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知識跨界能力注重對不同專業、領域、行業和文化的融合,所融合的專業、領域、行業和文化之間必然存在交集。不難理解,知識跨界僅是手段,其最終目的是融合、轉化并解決職業教育的現實問題,要避免落入知識跨界“為跨而跨”“融而不和”的怪圈。
(2)組織維度
職業院校科層型的組織模式將教師限定在特定系部的特定專業,不同系部之間、不同教研室之間存在明顯的組織邊界。組織跨界不僅要打破院校內部不同系部和專業的組織壁壘,使得教師在學院內部可以跨系部跨專業進行教科研活動;而且要打破院校與產業、院校與政府之間的組織邊界,使得教師積極參與產教融合共同體建設,以及為政府部門提供咨詢建議。
組織跨界能力包括校校協同能力、校企協同能力和校政協同能力。2022年新修訂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規定,職業教育堅持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因此,產教深度融合、構建產教融合共同體,已成為職業院校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和工作重點,從而倒逼職業院校教師不斷提升組織跨界能力,在校校聯合申報、聯合建設教科研資源庫;校企技術開發、載體建設、人才培養;校政建言獻策、社會服務等方面的協同聯動能力。
(3)時空維度
時空跨界就是對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形式等進行時空維度的虛化,從而實現對教學過程的情景化、全球化和數字化改造。時空跨界能力包括課內課外協同能力、線上線下協同能力、國內國外協同能力和現狀未來協同能力。數字經濟時代,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與教育行業深度融合,職業院校教師應當掌握和充分利用數字經濟時代的新興技術以賦能職業教育跨越時空維度的高質量發展。
(4)思維維度
思維跨界能力是職業院校教師跨界發展的關鍵所在和先決條件。如果教師束縛于傳統的有形或無形邊界,缺乏跨界發展思維和意識,那么必然導致教師跨界發展內生動力的缺失,更不用談教師跨界發展的路徑和成效。
思維跨界不僅要求職業院校教師具備多角度、多維度思考問題的意識,而且要具備運用不同領域的技術、工具和方法以解決教科研實際問題的思維模式,其關鍵是突破不同邊界的觀念沖突和障礙,徹底摒棄“教師—專業—課程—教室”的線性思維,從而構建教師跨界發展的結構性思維。
2跨界發展能力體系
基于職業院校教師跨界發展能力框架的知識、組織、時空和思維等維度的核心內容,設計了職業院校教師跨界發展能力的三級測度指標,從而構建了職業院校教師跨界發展能力評價體系(見下表)。
3職業院校教師跨界發展的現實困境
3.1教師跨界發展的內生動力不足
職業院校教師的內生動力是跨界發展的關鍵因素和先決條件。內生動力越強,教師跨界發展的行動越自覺,也就更容易具備跨界發展所需的綜合能力。職業院校教師普遍缺乏職業生涯長遠規劃和職業認同感,“一招鮮吃遍天”的想法根深蒂固,即便接受了跨界能力培養與提升課程的學習,也屬于被動接收,由于教師跨界發展的內生動力不足,很難將跨界發展能力提升作為自身的行動自覺,從而導致教師跨界發展的路徑內化效能較差。此外,教師繼續教育學習的意識缺失,也是影響職業院校教師跨界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數字經濟時代,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不斷涌現,由于繼續教育意識缺失,教師無法及時獲取和掌握新興技術,也就無法運用新技術、新場景和新工具賦能專業教科研活動,更不用說具備與專業教科研的深度融合與重構的跨界能力了。
3.2教師跨界發展的培養體系不健全
職業院校推進教師跨界發展的培養體系不健全,校企雙向培養機制尚未建立。一方面,職業院校針對不同專業的教師跨界發展的培訓課程體系設置不科學,沒有考慮到專業特點和差異,所有專業老師的跨界發展培訓沿用相同的課程,針對性不強,培訓效果欠佳。另一方面,職業院校沒有建立常態化的教師赴企業訪問與實踐的工作機制,教師跨界發展中的工程實踐能力無法得到有效培養和提升;有的院校定期委派部分教師作為訪問工程師接受企業培養,但是教師校內的教科研額定工作量卻沒有降低,導致教師掛著訪問工程師的頭銜卻沒有時間去企業真正接受工程實踐培養的窘境。
3.3教師跨界發展的激勵機制不完善
職業院校對于教師跨界發展的激勵機制不完善,是制約教師跨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方面,很多職業院校過于強調教師專業能力建設而忽視了教師跨專業發展能力建設,沒有真正理解教師跨界發展對本專業建設的促進作用,導致教師跨界發展的激勵機制缺失。另一方面,有些院校政策給予參加跨界發展培訓、去企業訪問進修的教師一定的課時量減免,但激勵力度還不夠。應當看到,教師跨界能力的培養與提升是個持續的、艱辛的系統工程,不僅需要職業院校的投入,還需要教師傾注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利用課余和休假時間進行學習、融合與改造。課時量的減免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教師本專業教學與跨專業學習的時間沖突,但還不足以把教師跨界發展的內生動力激發出來。
3.4教師跨界發展的標準體系不成熟
標準體系是職業院校教師跨界發展的培養指引和評價依據,對職業院校教師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和參考價值。各級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尚未單獨制定教師跨界發展的指導意見或行業標準,雖然教育部在2023年2月發布了《教師數字素養》行業標準,涵蓋5個一級維度、13個二級維度和33個三級維度;但數字素養標準作為跨界發展標準體系中的一個部分,還不足以涵蓋教師跨界發展標準的全部內容。部分職業院校雖然在借鑒《教師數字素養》行業標準的基礎上制定了教師跨界發展的標準體系,但大多數指標都傾向于粗線條的定性描述,缺乏可量化評價的標準指標體系。因此,職業院校教師跨界發展的標準化評價體系還不夠成熟,其普適性和可操作性還有待提升。
4職業院校教師跨界發展的實施路徑
4.1建立健全激勵機制,激發教師跨界發展動力
正向激勵不僅是轉變職業院校教師跨界發展意識、發揮其內生動力的重要舉措,也是建立教師跨界發展長效機制的重要保障。職業院校應當建立前向激勵和后向激勵相結合的激勵機制,鼓勵職業院校教師積極參與跨界發展能力培養與提升。前向激勵是在教師跨界發展能力培養之前所采取的激勵舉措,以減免教師跨界發展培訓和企業訪問實踐期間的教科研工作量為主,使教師集中精力于跨界能力提升。后向激勵是在教師跨界能力提升之后對所取得的教科研成果給予的獎勵舉措,例如,教師經過專業培訓和實踐后,申報并立項了交叉學科專業的省部級以上課題、主持行業企業委托的跨專業橫向項目、獲得的跨專業的職業技能證書或職業資格證書等,都給予不同等級的積分獎勵,在評獎評優或職稱晉升方面同等條件下優先考慮,從而解決教師跨界發展意識淡薄、內生動力不足的問題。
4.2構建校企協同培養機制,提升教師跨界發展能力
構建校企雙向培養機制,是教師跨界能力提升的關鍵。一方面,構建全方位的校內跨界培養機制,打破“二級學院—專業—教研室”的組織邊界,允許教師根據實際需求開展跨部門和跨專業的教科研活動;定期開展交叉學科和交叉領域的學術研討和教研沙龍等活動,以提升教師跨界發展的意識,拓寬教師跨界發展的視野,形成教師跨界發展的思維自覺。另一方面,構建多層次的校外跨界培養機制,職業院校教師以企業訪問、實踐、研修等形式,參與企業真實項目的開發與實施、與行業企業開展學術產業研討;或者去應用型本科院校進行訪問研修,學習跨學科、跨專業、跨領域的教科研方法和工具,從而拓寬職業院校教師發展視野,提升教師跨界發展能力。
4.3搭建跨界發展平臺,保障教師跨界發展通道
跨界發展平臺是教師與教師、企業、政府進行學習、交流與融合的橋梁。職業院校教師借助跨界發展平臺,可以高效、便捷地與其他院校教師、行業企業從業者、政府部門就項目共建、項目委托、聯合培養、訪問研修、決策咨詢等進行多方交流與合作,教師跨界能力在合作中不斷夯實與提升。例如,將教師參與企業項目實踐和企業員工技能培訓納入校企協同育人體系,有利于職業院校教師提升工程實踐問題的分析和應對能力,以及日常教科研活動中更多地從工程實踐視角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此外,政府部門的決策支撐需求定期發布到跨界發展平臺,教師根據自身擅長承接和實施項目,不僅符合職業院校教師服務社會和地方政府的功能定位,而且有利于提升教師建言獻策的跨界能力。
4.4完善標準化體系,強化教師跨界發展指引
標準化體系作為教師跨界發展的頂層指引,直接影響到教師跨界發展的核心內容和評價體系。推動教育主管部門盡快構建教師跨界發展的指標體系,并將教育部已經發布的《教師數字素養》行業標準作為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納入教師跨界發展標準化體系;各省市或職業院校依據教師跨界發展標準指引,出臺符合區域或院校教師發展實際的實施細則,明確教師跨界發展的各項指標及其權重,以及標準化的適用范圍等。此外,職業院校應當在細化評價指標的基礎上,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賦能標準體系測度,用數字化手段對教師跨界發展指標體系實施評價和反饋,從而推動教師跨界發展標準化體系的數字化和智能化。
5結語
跨界能力是職業院校教師順應數字經濟時代變革所必須具備的核心能力。本文從知識、組織、時空和思維等維度構建了職業院校教師跨界發展的能力框架和指標體系,從內生動力不足、培養體系不健全、激勵機制不完善、標準體系不成熟等方面揭示了職業院校教師跨界發展面臨的現實困境,最后從建立健全激勵機制以激發教師跨界發展動力、構建校企協同培養機制以提升教師跨界發展能力、搭建跨界發展平臺以保障教師跨界發展通道、完善標準化體系以強化教師跨界發展指引等方面提出實施路徑。
本文系第五期江蘇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數字經濟時代高職教師跨界能力培養體系構建研究”(項目編號:ZCZ122);2022年蘇州工業園區優質創新平臺項目“科技創新服務平臺”(項目編號:YZCXPT2022108);江蘇高校“青藍工程”資助項目。
(作者單位:蘇州工業園區服務外包職業學院科技創新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