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研究從中學教師學科德育的認知和情感視角對中學教師學科德育行為意向的現狀進行分析。研究發現,中學教師學科德育的認可度高,學科德育的知識儲備有待加強;中學教師學科德育的學習心向較好,學科德育的行動力有待提升;中學教師學科德育存在顯著的群體差異,學科德育的指導有待更精準。研究建議,要高站位謀劃、高質量推進、高效能落實中學教師學科德育的建設和發展,切實提高中學學科德育政策實施的執行力,增強中學教師學科德育的認知力和行動力。
1引言
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中小學課程育人工作,先后發布系列文件,強調要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將中小學德育內容細化落實到各學科課程的教學目標之中,融入滲透到教育教學全過程,發揮所有課程育人功能,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學科教學因其內生道德追求,而使德育本源地成為教學的應有之義。學科教師在教學中滲透德育應當成為當今中學立德樹人的基本路徑和主要形式。中學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親歷者、見證者、建設者,現正處在人生觀、價值觀和良好品質形成的關鍵期。但因各種因素的干擾,中學學科教師在教學中開展德育實施困難重重,步履維艱,中學教師實施學科德育的主觀意愿低于預期。鑒于此,對中學教師學科德育行為意向開展現狀調查變得尤為重要。
2調查設計
2.1調查目的
調查旨在摸清江西省中學教師學科德育行為意向的基本現狀,發現江西省中學教師學科德育行為意向存在的問題,為制定中學教師學科德育政策,進一步推動中學教師學科德育工作高質量發展提供現實依據。
2.2調查形式
本次調查主要采用問卷調查和訪談調查兩種形式。調查采取問卷星的形式對參加江西省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新課標學科培訓班、江西省中小學班主任專題培訓班、江西省中小學教師訪名校培訓班、全省心理健康教師專業技能提升培訓班中11個地市的中學各學科(思政學科除外)的686位教師進行問卷實測。問卷整理過程中剔除9份無效問卷,主要表現為選擇項完全雷同,作答時間過長,反向設計題與正向設計題的前后矛盾等,有效問卷677份。在培訓期間,對20位中學教師進行深入訪談,以了解中學教師學科德育實施過程中個體認知、情感和行為意向的變化特征和存在的問題。
2.3調查內容維度
人的心理結構分為三個最重要的系統,即認知、情感、行為系統。探究學科德育行為意向的影響因素,不僅要考慮認知因素,還需考慮情感因素。美國學者舒爾曼提出學科教學知識理論(PCK),認為其構成要素主要涉及學科知識、課程知識、教學知識、學生知識。這個理論能很好地反映中學教師在教育教學領域的認知。計劃行為理論(TPB)主要受到行為態度(感知有用性、感知難用性)、主觀規范、自我效能感三個方面影響,能很好地反映個體情緒情感狀態。雖然這兩個理論能很好地解釋一般行為背后的認知和情感的影響機制,但我們不能完全照搬國外的兩個理論,需要結合中學學科德育的具體特點,通過對中學學科教師進行深度訪談、專家座談,編制適合中國本土化量表,構建符合中國國情的理論體系。
本問卷采用內部一致性系數和重測信度分析問卷的可靠性。分析結果顯示,自編問卷的內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α系數為0.805。三周后,通過班級微信群進行重測,重測信度為0.81,問卷具有非常好的可靠性,問卷穩定性較好。
本研究采用內容效度和結構效度來分析問卷的有效性。本問卷參考國內外關于學科德育認知、情感和行為意向的評價指標,邀請專家對問卷試題是否全面、表述是否清晰、題目是否有價值等問題進行評價,從而保證問卷能反映中學教師學科德育的實際情況。本研究對問卷各個維度和問卷總分之間的相關進行了分析,統計結果表明,中學教師學科德育問卷各因子與問卷總體相關在0.848~0.946之間,相關程度很高;各因子之間的相關在0.357~0.783之間,為中等相關。這表明,問卷的內容效度和結構效果良好(見表1)。
3中學教師學科德育行為意向的基本現狀
調查發現,中學教師學科德育實施現狀的總均值為3.95(滿分5分),整體水平較高。相對而言,學科德育情感的均值水平(4.27)高于學科德育行為意向(4.16)和學科德育認知(4.17)的均值水平。中學教師學科德育的各個維度之間均值也存在差異。調查還發現,中學教師學科德育行為意向在男女性別、學校所在市縣鎮區域、學校公辦或民辦性質、各個維度上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教齡、學段和任教學科在中學教師學科德育各個維度上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
3.1中學教師學科德育認知分析
中學教師學科德育認知維度的均值為4.17,認知維度的各因子的均值存在差異。其中學科知識因子的均值為4.23、教學策略知識因子的均值(4.21)高于學生知識因子(4.15)和評價知識因子(4.08)的均值。這表明中學教師在本學科知識和教學策略方面掌握較好,但對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風格及身心發展規律的掌握還不夠,對教育評價意蘊的理解、教和學評價的運用還不夠透徹(見表2)。
3.2中學教師學科德育情感分析
中學教師學科德育情感維度的均值為4.27,情感維度各因子的均值存在差異。其中,行為態度因子均值為4.58。這表明中學教師高度認可學科德育的育人價值。行為態度因子的有用性均值(4.86)大于易用性均值(4.22)。這說明,學科德育的價值在中學教師心中得到廣泛認可,但在教學中挖掘和滲透德育元素存在困難。中學教師學科德育的主觀行為規范均值(3.95)和自我效能感維度均值(4.01)較低也佐證了這個觀點(見表3)。
3.3中學教師學科德育行為意向分析
中學教師學科德育行為意向維度的均值為4.16,行為意向維度各因子的均值存在差異。中學教師學科德育行為意向的學習意向因子的均值(4.23)比分享意向(4.14)和實踐意向(4.16)維度的均值好。這表明,中學教師在學科德育行為意向方面更側重于理論學習,學科德育的實踐運用和分享交流的動力和行為較弱(見表4)。
4存在的問題
4.1中學教師學科德育的認可度高,學科德育的知識儲備有待加強
中學教師學科德育情感維度的均值(4.27)比學科德育知識維度的均值(4.17)高一些,其中學科德育行為態度因子的均值(M=4.58)和學科德育有用性因子的均值(M=4.86)明顯高于學科德育知識維度的均值(M=4.17)。調查中也發現,91.6%的中學教師認為中學學科德育的實施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有很大的作用,有助于提高中學生全面發展的綜合素質,增強中學教師的職業幸福感和獲得感。這表明中學教師對學科德育的育人價值表示高度認可。然而,23.2%的中學教師對于熟練掌握所教內容缺乏信心,22.5%的中學教師并不太清楚學生學習方法和學習風格的差異。29.4%的中學教師不確定自己能否根據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開展學科德育。這和訪談結果相似,不少中學教師表示自己不確定自己能否準確評價學生學科德育的學習效果,對教育評價的目的和要求理解不夠透徹。可見,中學教師學科德育的高效開展不僅需要中學教師對學科德育價值的高度認可,還需要教師擁有扎實的學科知識和教學策略知識,并基于中學生學習基礎、學習風格和身心發展規律的特點開展個性化的學科德育教學。
4.2中學教師學科德育的學習心向較好,學科德育的行動力有待提升
中學教師學科德育學習意愿因子的均值為M=4.23。調查結果也表明,86.3%的中學教師會經常主動關注并學習學科德育滲透的案例和方法。這說明中學教師學習學科德育知識的心向總體較好。但是,中學教師學科德育的行動力離理想之間還存在一些差距。中學教師學科德育行動力不太理想的主要原因在于個人的行為易受他人的社會壓力推動,實施學科德育過程中缺乏自信心,獲取和分享學科德育相關信息的意愿不太強烈。調查發現,55.5%的中學教師表示,自己實施學科德育是因為學校領導要求。32.1%的中學教師表示,學科德育目標的實施并不容易,31.2%的中學教師表示在學科德育實施中,不確定能否自如應對突如其來的事情。14.5%的中學教師主動獲取學科德育相關信息的動力不足,18.3%的中學教師在學科德育滲透德育內容不夠。20.4%的中學教師在教學中不太會去分享實施學科的新方法和新舉措。通過訪談我們發現,對學科德育行為的鼓勵、教學考核指標的納入、周圍同事開展情況是中學教師開展學科德育的重要社會壓力。
4.3中學教師學科德育存在顯著的群體差異,學科德育的指導有待更精準
研究發現,不同教齡、學段和任教學科的中學教師在學科德育的認知、情感和行為意向維度上存在顯著性差異。總體而言,教齡越大的中學教師對學科德育實施策略更嫻熟、對學情和教育評價的理解更精準、對學科德育的價值立場更堅定、學科德育的實施行動更有力。各學段中學教師雖然在學科德育知識、情感維度的認知有用性、主觀行為規范、自我效能感及行為意向上不存在顯著性差異,但高學段的中學教師對學科德育的行為態度更堅定,學科德育的實施更輕松。通過對各學科德育的維度均值比較可以發現,音樂、美術和體育學科教師在中學學科德育認知、情感和行為意向維度的均值要高一些,地理、生物和信息技術的均值得分要落后一些。通過訪談我們也能發現,不同學科教師對學科德育的作用、價值、態度和實施情況都有所差別。這些都在表明,中學教師學科德育的推進需要基于中學教師個體和群體差異開展個性化和自主化的精準指導。
5對策
5.1高站位謀劃:加大中學教師學科德育施策的精準性,提高學科德育政策實施的執行力
為進一步提高中學教師學科德育施策的精準性,政府部門應該統籌全局,科學規劃,確保中學教師學科德育政策的科學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一是增強中學教師學科德育政策制定的科學性。教育主管部門需要頂層設計中學教師學科德育的政策,明確政府、教育部門、學校和相關部門的具體職能和職責,并結合當前中學師生的身心特點、知識水平和實際需求,確定合理的學科德育建設目標和實施路徑。二是增加中學教師學科德育政策的有效性。教育相關部門要深入調研研究、廣泛征求各方意見,定期跟進中學教師學科德育政策執行動態,及時掌握中學師生對學科德育的反饋,使中學教師學科德育政策的執行務實高效,讓中學教師學科德育政策不僅能擲地有聲,落地還能行之有效。三是提高中學教師學科德育政策的可操作性。教育部門需要細化中學學科德育建設的內容要素,確定各學科教師在學科德育建設中的具體定位,明確政策文本的可操作性表述,明確各項政策實施的時間節點,結合各類學科的特點對課堂教學的全過程進行政策工具設計,提升政策的可操作性。
5.2高質量推進:加快中學教師學科德育分層分類培養體系建設,提升中學教師學科德育的認知力
分層分類培養是指將中學教師按照現有的教齡、學段、學科知識與能力水平、培養目標、培養形式、培養內容的不同進行分類,將同一類別中水平、能力、發展方向相近的教師群體進行分層,對不同發展階段的中學教師進行個性化的精準培養,一改過去“被動式”“一刀切”“離散式”的培養方式,強調教師培養的參與性、精準性和系統性。
中學教師學科德育分層分類培養體系的構建需要重點關注運行機制和保障機制兩個方面。在中學教師學科德育分層分類培養運行機制構建方面,先要充分整合利用現有可利用的培養資源對學科教師、學校、學生進行需求分析,邀請相關專家開發和設計中學教師學科德育分層分類培養方案,明確中學教師培養途徑和專業發展路徑,加強全過程全方位的管理和監控,對培養效果進行定期考核評估,督促學校和教師將培養成果有效轉化到中學學科德育育人的實踐中去。在中學教師學科德育分層分類培養保障機制構建方面,要在保證資金、場地、配套設施的前提下爭取相關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選定素質過硬的培養組織機構,強化中學教師培養責任感和使命感,建立完善的教師培養制度和保障制度。通過對中學教師學科德育進行系統性、針對性的專業化、精準化和個性化的分層分類培養,切實提高中學教師學科德育素養,增強中學教師課程思政育人能力,提升中學教師學科德育的認知力。
5.3高效能落實:加強中學教師學科德育工作的落實,增強中學教師學科德育的行動力
高效能落實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線。為高效能落實中學學科德育,加強中學教師學科德育實施全過程的業務指導,提升中學教師學科德育行動力,一是要充分挖掘學科德育資源。中學學科德育建設首先要立足課程,要善于結合地域特色、學科特點和學生德育發展規律,發現學科中潛藏的育人資源,找準這些德育素材與學科知識的最佳結合點,將思政元素融入學科課程,筑牢課程育人主陣地。二是要建設高質量的學科德育共享平臺。當前我國各中學學科德育建設的質量參差不齊,部分中學尚處于初步探索階段,既缺乏系統的學科德育素材,又缺乏完整的學科德育示范案例。有關部門應當著手搭建高質量中學學科德育資源共享平臺,實現優質中學學科德育資源共享。三是要提高中學教師學科德育自我效能感。政府和學校應當積極組織開展學科德育專題培訓、集中動員等活動,圍繞教學設計和課堂實施兩個重要環節,建立健全統一考評激勵機制,讓師生深刻理解學科德育的基本原理、育人目標、實現路徑,優化教學設計,創新教學方法,深挖德育內涵,不斷提升中學教師對學科德育的認識,提高中學教師參與建設的積極性,鼓勵更多中學教師參與到學科德育建設中來,切實發揮課程育人功能,增強學科德育政策的感知力和執行力。
本文系江西省社會科學“十四五”(2021年)基金項目(21JY50)的研究成果;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2021年度項目(XL21208)的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1.南昌師范學院教育培訓學院;2.江西飛行學院機場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