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是作者基于交流需要,通過假想的方式,與不在場的讀者或讀者群進行書面對話的過程。對大部分學生而言,寫作確實不是一件易事;對大部分教師來說,作文教學也是一個難點。本文嘗試從教師視角,以“學生中心論”為基本理論依據,按照新課標的要求,遵循語文教育的本質,探索學生高階思維的培養方法,提高他們的作文成績,提升他們的思維品質和整體素養。
學生寫作與作文教學現狀
學生寫作現狀
我國中小學寫作面臨的問題主要有三個:不想寫,關乎“為什么寫”(即興趣、動機);沒的寫,關乎“寫什么”(即寫作內容);不會寫,關乎“怎么寫”(即寫作技法)。以當前高中生寫作為例,他們在議論文寫作上普遍存在兩大痛點:一是對許多話題缺乏深入了解,難以提出有力的論點;二是尚不具備核心論點與分論點的包含與解構能力,難以使論證走向深入。在記敘文寫作上普遍存在的問題是,不會在矛盾中開展故事情節的敘述、景物描寫不細致、人物性格刻畫不突出不鮮明等。
作文教學現狀
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是寫作能力,作文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卻也存在一些問題。
一是教師作文教學的價值觀僅僅停留在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上,而忽視了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和訓練。其實,如果學生的思維品質沒有得到優化,就很難保證作文的思想性,作文也會缺乏深刻的立意。教師應該借助寫作教學幫助學生學會思考,由原來以提高寫作能力為主,適當轉向促進思維模式的建構。
二是主體性不突出。作文能力只有學生主體在豐富的言語活動中反復實踐才能提升,因此教師需要結合隨筆和考試作文對學生進行適時指導,批閱作文后,應及時給予學生寫作方法上的指導,形成完善的作文評析環節。
三是作文指導課只停留在泛泛號召的層面。一般是教師先講明作文要求,再以范文引路,最后學生進行寫作。更多教師停留在模仿式寫作教學的階段,很少關注到學生人文精神、思維能力的培養。
對學生中心論及其他關鍵概念的理性思考
學生中心論的本體論
“以學生為中心”的觀念來源于美國教育家杜威的“以兒童為中心”理論。隨著教育理念的演變和技術的革新,“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成為教學變革的主流。教育的目的不在“教”而在“學”,“教”只是手段。“學生中心論”實際上是要實現從“教學”到“教育”的轉變。學生是教育的起點,也是教育的歸宿。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學生制定學習目標的協助者,是學生實現目標的陪伴者。
指向高階思維發展的創意表達
第一,建立優質的語感是提高思維品質的基礎。語感的質量,包括用詞的豐富和雅致、造句的簡潔和明確、聆聽與應答的習慣,這些同樣是衡量思維品質的重要標準。
第二,語言積累和運用與思維品質的提高是同一個過程。語言材料掌握的準確度和自如度,與思維的深刻性和敏捷性有直接關系。所以語言的理解力、表達的流暢性和感染力,以及對不同環境的適應性和語言風度,都不僅僅是語言能力的問題,同樣與思維品質相關。
第三,思想是語言的內核,語言是思想的外衣。閱讀的速度、深度和強度,無一不是思維品質的反映。培養良好的語言修養和思維習慣是對生存能力、發展能力、改造世界能力的培養。
作文教學實踐研究
為了讓作文教學更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整體素養,我們創新了發展高階思維的高中語文“三位一體雙循環”創意寫作教學課程,包括“讀—寫—評—改—展”一體的課堂讀寫課程、“選—寫—評—講—改—展”一體的課前演講課程、“寫—評—改—展—投”一體的專題寫作課程。
限于學校的學習空間以及班級授課制的特點,我們還設計了寫作活動課程,以提高學生創意表達的能力。在整個寫作活動中,作為寫作活動的學生主體和作為指導寫作的教師共同參與,構建“教師提供話題+學生寫作+教師點評+學生修改展示+教師再批閱再指導+發布”雙循環課堂模式,嚴格貫徹“學生中心論”,切實把學生放在課堂中央,讓他們自主寫作、自主修改、自主建構。
實施模型與課程研發
其一,寫作教學依托“讀寫課程”“演講課程”“寫作課程”三個載體展開,共同促進學生運用高階思維表達素養的發展。整個課程實施框架如下。
其二,指向高階思維發展的“讀寫課程”研發。閱讀思維發展是寫作思維發展的基礎,學生大部分的時間在接受班級學習,因此運用國家閱讀課程進行學習是提升思維能力的直接途徑。而要讀什么、怎么讀、讀到什么程度,則需要教師用心設計。大單元整體學習學程設計是以學生思維提升為主攻方向的學習工具,開發每個單元的學習學程是實現本課題效果的必由之路。
其三,指向高階思維發展的“演講課程”研發。主要包括:如何演講(如演講結構、演講語言、肢體語言);如何體現高階思維,形成文本指導;每個學段演講課程的統籌規劃(如演講目標、演講話題、演講人的確定)以及演講流程的科學進展;演講作品的指導、修改、展示、成集。
其四,指向高階思維發展的“專題寫作課程”研發。包括:不同文體的作品寫作與指導、不同話題的寫作與指導以及考試作文的寫作與修改。
三類課程的實施
“讀—寫—評—改—展”一體的讀寫課程實施。一方面,對國家課程單元寫作任務進行寫作與優化。閱讀每個單元的名家文本,學習其寫作特色,教師提供寫作支架,學生模仿寫作,教師依據一定的標準進行修改,并將修改后的優秀作品匯集成冊。以這種方式不斷循環,優化學生的思維品質,幫助其形成創意表達。另一方面,海量閱讀成果優化。學校每周6節課外閱讀課,閱讀包括哲學、科學、歷史等各種門類的書目,學生閱讀完之后進行自由寫作,教師組織修改,改后的作品在讀書會分享之后,再次反思修改并結集成冊。通過不斷修改,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使其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表達風格。
“選—寫—評—講—改—展”一體的演講課程實施。教師提供來源于課本的人文話題和社會話題,學生自由選擇話題并進行寫作。教師審稿修改,利用課前5分鐘組織學生進行脫稿演講。通過筆頭輸出和口頭輸出,不斷優化學生的表達能力,形成個人的演講風格和寫作特色。
“寫—評—改—展—投”一體的專題寫作課程實施。不同的文體有不同的寫作策略,如議論文寫作課程,學生可以先結合材料進行寫作,教師根據批閱情況,給學生講授邏輯學和哲學的相關知識,豐富他們的學養。在此基礎上,學生對自己的作文進行修改,并在班級內展示。學校充分利用教育部審批認定的作文大賽,如“葉圣陶杯”全國中學生新作文大賽、全國中學生創新作文大賽、全國中學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賽,鍛煉學生的思維,引領他們運用高階思維寫出具有個人特色的優秀作文,提升學科素養。
近幾年,通過高階思維培養課程的實施,觀察學生從高一到高三的變化,我們驚喜地發現,絕大部分學生的認知水平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面對真實的社會情境,他們的認識更加客觀、理性;閱讀速度和閱讀質量明顯提升,表達能力更強;思維水平較高,整體性思維、系統性思維較強,從目標到行動、建構經驗、調研,再到總結反思,具有很強的閉合性。同時,通過不斷的研究與實踐,教師團隊的教學水平也有了相應的提高,他們的專業發展逐漸走向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