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實踐教學中,提升寫作能力是增強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路徑,然而,當前語文教學實踐在分級與細化方面存在不足,難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一些教師在教學時出現盲目性、無序性和隨意性等問題,導致寫作知識和寫作方法缺少序列、寫作難度缺少科學的梯度。當今初中生寫作總體上呈現一定的積極態勢,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對寫作缺乏興趣,不知為何寫、寫什么、怎么寫等,缺乏整體性和系統性思維。針對以上現狀,本文以七年級寫人作文的教學為例,提出初中生語文寫作能力的分級與細化教學研究策略,探討分級與細化教學的必要性以及改進措施,以期為優化寫作教學提供參考。
概覽:分級與細化教學的探索與實踐
寫作能力是語文核心能力之一,主要包括審題能力、立意能力、搜集材料能力、選材和組材暨布局謀篇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修改文章能力等。分級是根據語文學科知識屬性與學生認知心理和認知發展水平,按照寫作知識點、寫作內容分門別類,構建兩種或多種級別的過程。細化是指深入每一個細微具體寫作環節,包括寫作思維的縝密、寫作內容的精細設計、寫作過程的精細操作等。分級與細化旨在根據構建意義建構、元認知策略、SOLO分類理論三個方面,在現行的語文教材單元寫作任務中探尋教材與學生寫作之間的關系,構建教材與寫作之間的“立交橋”,調整寫作教學,對學生學習寫作過程進行了解、調節和評估,從而提高其寫作技能和自我發展的寫作能力。構建意義建構、元認知策略、SOLO分類理論這三種教學策略在閱讀能力培養中已有比較成熟的應用,類似地可以應用于寫作教學中。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內部的認知結構以及主體的認知建構,關注已有的經驗,思考如何將已有的經驗、心理結構聯系起來,強調主體性、主動性、情境性。在寫作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提供背景知識、激發思考和促進交流,幫助學生建立對文本結構、寫作流程和文化背景的理解。元認知策略,是指對學習過程進行監測、調節和評估的能力。在寫作教學中,學生可以通過使用元認知策略來管理自己的寫作過程,比如目標設定、大綱制訂、反饋循環和修訂編輯等。教師可以教授和引導學生使用這些策略,以提高他們的寫作技能和自我監測能力。SOLO分類理論為教師提供了一種評價學生寫作認知發展水平的框架。在寫作教學中,教師可以更細致地了解學生在寫作中的思維結構和階段,從而為不同階段的學生提供適宜的指導和支持。這些認知理論一定程度上為教師提供了指導學生寫作的有效策略和方法,以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寫作習慣,并提升他們對寫作過程和文章的認知與理解。
透視:初中語文教材分級與細化的缺失
部編版教材投入使用后,有教師根據教材對學生作文的要求,梳理了一些作文指導方法,雖有一定成效,但依然存在抽象、籠統、無序、無層、針對性不足、操作性不強的缺陷。
例如,在分級方面,以部編版七年級材料為例,單元的寫作專題分別為熱愛寫作與學會觀察、學會記事、寫人要抓住特點、思路要清晰、如何突出中心、發揮聯想和想象、寫出人物的精神、學習抒情、抓住細節、怎樣選材等。七年級的作文教學重心在記敘文,但是寫作主題序列缺乏層級性,不太符合學生寫作訓練的認知規律。在七年級上冊“寫人要抓住特點”這一寫作單元里,提出要寫好一個人物首先要學會細心觀察,抓住人物特點,接下來展開具體描寫,把人物放在具體事情中。學生對于“寫人要抓住特點”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接下來的寫作單元卻是“思路要清晰”,這兩個單元的主題序列缺乏層級性,而與“寫人要抓住特點”相關的“寫出人物的精神”安排在七年級下冊。由于缺少層級性,學生在寫作時缺乏整體意識,學生作文水平不能有效得以提升。
在細化方面,部編版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寫作系統在設計寫作知識時,注重結合單元閱讀進行寫作過程的指導,但指導方向較大,寫作訓練流程的教學可操作性還有待提升。比如,七年級下冊“怎樣選材”這一單元的寫作知識主要包括“寫作的材料來自生活”“圍繞中心”和“注意材料的真實和新穎”,沒有談及可以在生活中哪些具體類別中進行選材以及平常怎樣積累素材。因此,學生可能會產生無素材可寫的困惑。
探索:分級與細化教學的創新路徑與案例分析
由于目前教材運用于教學實踐中存在的種種問題,以分級與細化為核心的教學創新非常必要。以寫人作文為例,可以將其分為七年級和八年級兩個階段,每個階段側重于不同的方面。
在七年級階段的寫人作文教學中,重點在于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并捕捉人物的外貌特征,使用簡潔的句子來描述人物的顯著特點。教師應教授學生如何拆分并具體描寫人物的獨特之處,從而在讀者心中構建起一個鮮活的形象。此外,學生需要學會從眾多與人物相關的事件中選材,挑選出最能體現人物個性的典型事件進行敘述。在作文的詳略安排上,學生要學會在大綱中標注,對展現人物特質的關鍵部分進行詳細描寫,而對其他部分則適當簡略,以保持文章的緊湊和重點突出。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嘗試從不同角度對人物進行描寫,結合正側面描寫手法,將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和心理活動融入事件敘述,使人物形象更加立體。八年級的寫人作文教學則更加注重人物形象的深入塑造和精神風貌的展現。學生不僅要繼續練習具體的人物描寫,還要學習如何通過細節觀察來豐富人物形象,使人物顯得更加豐滿和真實。教師應引導學生運用對比、烘托等寫作手法,以及直接抒情、議論的句子,來展現人物的精神特質和內在品質。此外,學生要學會從小處著眼,觀察日常生活細節,以此來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人物的性格特點,展現出人物的精神風貌。
筆者以部編版七年級的寫人作文為例,準備了一節以“讓筆下的人物‘活’起來”為主題的寫作課程。課程從一個尋找身邊人物的活動開始,提供了兩條描述人物的線索,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和推理來猜測所描述的人物。活動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也教會了他們如何捕捉和描述人物的外貌特征。
接著,課程深入到如何通過細節描寫來展現人物的內在特質。教師引導學生比較兩張照片,一張是合成的普通照片,另一張是魯迅的肖像,并討論如何通過特定的面部特征來識別人物。通過比較,學生學會了如何抓住人物的獨特之處,并嘗試用夸張的手法來突出這些特征。
下一步,討論如何通過人物的行為和事件來揭示其精神品質。教師引入“鳳凰山魅力教師”獎項的評選情境,讓學生思考并列舉出參評的理由,從而引導學生認識到寫人作文不僅要描寫外在形象,更要深入人物的內在精神世界。
在寫作實踐環節,學生選取能夠體現人物精神的典型事例進行寫作。教師通過分析文學作品中的細節描寫,幫助學生理解如何通過具體的行為和事件來展現人物的精神特質;引導學生思考如何選擇和使用事例,以及如何通過聚焦于關鍵細節來增強寫作的表現力。
最后,課程強調寫作的視角應該回歸到作者自身的感悟和成長。學生被鼓勵在寫作中表達人物對他們的影響,以及他們因此而產生的思考和變化,學會了如何將人物描寫與個人感悟相結合,使寫作更加深刻和感人。
這個教學課例通過分層與細化的教學策略,顯著提升了學生寫作人物的能力。此外,課例的分層教學設計讓學生在不同階段學習不同的寫作技巧,從初級的觀察和描述,到高級的思考和抒情,每個階段都建立在前一階段的基礎上,確保學生能力的逐步提升。細化的寫作指導,如引導學生如何提煉議論和抒情,進一步強化了其將個人感悟融入作文的能力,使寫作更具個性化和感染力。通過這種分層與細化的教學方法,學生不僅學到了寫作技巧,還提高了對人物內在精神的洞察力和表達力,最終創作出既生動又深刻的寫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