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年的教育之旅,伴隨著青春年華的褪色,教育思路越發清晰:每個學生就像一粒小小的種子,只有埋在合適的土壤里,遇到適合的溫度才會生根發芽,長成自己的模樣。教育要做的就是幫助他們在未來的生活中尋求幸福,在生命的旅途中遇到最好的自己。
“四季課程”詮釋教育的溫度
教育不僅要有廣度與深度,還需要有溫度。鄭州市惠濟區香山小學的定位是:辦一所有溫度的學校,以豐富的四季課程來涵養“有香味的人”,為學生量身開啟一場美麗的課程之旅。
在確保國家課程有效實施的基礎上,依據學校SWOT分析、辦學理念構建了香山四季課程體系。春之聲、夏之炫、秋之美、冬之韻四個主題,八大課程體系穿越四季,溫潤學生童年。整個課程設計融理念、活動、文化、師生成長為一體,讓每個人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空間,最終指向核心素養的發展,讓學生成長為“有香味的人”。
“四季詩詞之旅”指向教育的遠方
課程中的每一個篇章包含“節氣的由來、民俗、詩詞”三個板塊,讓學生從不知道什么是節氣,到能夠隨口吟誦出節氣詩詞。歷經八年實踐,《四季詩詞之旅》已經由學校自主編寫成書,公開出版。學校由香山小學發展成了香山教育共同體,吸引了諸多教育同行感受四季課程的魅力,感受教育的溫度。
春夏種詩心,每個節氣以詩詞開啟生命的黎明。全體師生誦經典、穿漢服、走聞香路。春天尋跡“桃花依舊笑春風”的美妙;夏天欣賞“蓮葉何田田”的清新;秋天感嘆“我言秋日勝春朝”的豪邁;冬天品味“晚來天欲雪”的質樸。學生與古人、植物、土地對話,感受四季輪回,體驗農歷節氣,體會萬物的和諧之美。
秋冬詩意深,誦讀四季,感受時節之美。當教師的實踐凝練成文字,發表在報紙的那一刻,讓人感到一種“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的喜悅。追尋著時節的韻律,課程一步步照亮了師生前行的路。
“節氣與農耕”彰顯自然和諧之美
“節氣與農耕”課程追尋著二十四節氣的節拍,每個班級的農耕園自主管理,分為農作物、中草藥、蔬菜三個主題。
通過種植小麥,學生了解了“寒露早,白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教師在種植小麥的過程中融入科學、數學、藝術、語文等多學科知識,帶領學生學習植物生長的科學原理,測量小麥的高度和產量,繪制生長周期圖,創作與農耕相關的詩歌或畫作,通過跨學科的學習方式讓節氣文化得以傳承。
悠悠艾草香,端午節,艾草要收獲了。從種植、收獲,再到使用艾草,一系列課程體驗下來,一年光陰就過去了。艾草的清香氤氳在學生如歌的童年里,師生做的香包,不同形狀、不同顏色,包裹著自己種的艾草,凸顯育人成效。
百草園里趣味長。遵循自然規律,春季里蒲公英鮮嫩翠綠,烘焙后在茶藝課上被制成綠茶。種出來的棉花,經采摘晾曬,學生在紡車的嗡嗡聲里將它們變成了線,織成了布,最終制成了衣。在香山小學,“一事一物皆教育,時時處處有課程”。
“節日與美食”透著教育的“煙火氣”
通過家長進課堂、家庭實踐作業、親子活動等方式,學校讓家長參與到課程學習中來。在“節日與美食”課程中,親子一起做青團、包粽子、蒸花饃,體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家校共育的方式,不僅增進親子關系,還讓家長更好地理解學校的教育理念,形成教育合力。
學校課程案例“黃河研學課程的開發和實施研究”入選《全國校本課程典型案例匯編》一書,“有溫度的課程,涵養有香味的人”入選《學校發展新樣態的鄭州實踐》一書,“在課程體驗中找到學生幸福生活的生長點”入選《學生發展指導與育人模式探究》一書。豐富的課程設計強調跨學科學習和項目式學習結合。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逐步構建起積極向上、熱愛生活、尊重自然、善于思考的人格特質,這正是“有香味的人”的核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