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十部門印發《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學校應如何推進?如何連接學校課程與社會生活?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龍德學校探索“思政+德育+項目化”的大思政培育模式,連接課堂和社會,構建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三位一體”的“廣域思政”育人模式,實現思政教育融入生活,有根有魂、有理有情。
思政+德育+項目化:拓展空間場域,將道理講深、講透、講活。學校將《道德與法治》教學與德育活動相結合,旨在全面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以及健全人格。為了實現這兩者的有機融合,學校找到了一個有效的切入點——項目化學習。項目化學習以其跨學科的綜合性、情境的真實性以及學習過程的探究性,為《道德與法治》教學與德育活動的結合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通過設計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關、富有挑戰性和意義的學習項目,學生不僅能夠深入理解課程中的核心概念和原則,還能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驗、感悟并踐行這些價值觀念,從而實現知與行的統一。
“切塊化”教研:敲開項目化學習之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教學方式能夠落實關鍵在教師,讓項目化學習在實際思政教學中落地生根,第一舉措是提升教師的項目化教學能力。
學校確定了以項目思維做管理,賦能教師成長的策略。以“如何支持教師有效實施項目化學習”為驅動性問題,將驅動性問題拆解為多個子問題,進行“切塊化主題研討”,形成了“一個項目所需要的一套流程、三重支架、驅動問題、多種評價”的管理機制。一套流程包括五步,分別是定主題、學情分析、定流程、提供學習支架、制作導引手冊。三重支架包括實踐支架、資源支架、元認知支架。
同時,鑒于小學生學習能力、理解力的限制,學校建立“項目化逆向管理思維”,即由成果到過程,帶領教師“確定預期結果—確定合適的評估證據—設計學習體驗和教學設計”,從而形成有效引導學生項目化學習的策略,為學生學習做好充分的教學準備。
“生本化”主題選定:鎖定“看得見、摸得著”的思政項目化主題。思政課是內容廣泛的寬領域課程,觀照歷史與現實、融合理論與實踐、關聯國際與國內。因此,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有機融入項目化學習,并將這些主題具象化。我們總結出了“六位思考”暨思考課標、思考課程、思考當地文化、思考學生年齡、思考學生生活、思考時事熱點,從而確定小而實、既有挑戰性又具有可操作性的項目化學習主題,讓項目化學習成為思政課的有力外延,從而增強課程的思想性、厚植家國情懷和民族根基。
“真生活”任務驅動:探索“好玩、有趣”的項目化學習新范式。“任務驅動”主要是指將教材中的核心知識嵌入有挑戰性的真實問題情境,并分解為子問題。比如:結合小學《道德與法治》三年級下冊“請到我的家鄉來”一課,設計“我為家鄉代言”的驅動性任務,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課本知識連接學生生活。讓學生在一段時間內通過對真實、有挑戰性的問題進行持續探究,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形成公開成果,達成對核心知識的再建構與思維遷移。
“動態化”多元評價:夯實項目化學習成果。“動態化”體現在評價過程中,即評價不是一次性的,而是貫穿于項目實施的始終。“多元”則強調評價的多維度和多樣性。除了傳統的紙筆測試外,還應包括觀察記錄、口頭報告等多種評價方式,全面地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如團隊合作能力、思維創新能力等,從而夯實學習成果,助力學生成長。
通過項目化學習,學校成功搭建起“思政”與德育之間的橋梁。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感受到了知識的應用性,更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深刻體會到了社會責任感與公民意識的重要性,提升了自我認知、批判性思維等多方面素養。這種責任感和使命感將伴隨他們成長,成為他們未來發展的重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