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關于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到,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黨中央國務院的戰略部署,也是義務教育法的要求。通過科學、系統的監測評估,能促進義務教育質量的全面提升,通過監測結果的應用,可以更好地促進教育公平。哈爾濱市阿城區基于監測結果全面部署,多方協同聯動“以督促建”“以研促改”“以實促效”“以新促優”深入分析監測數據,積極應用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結果,不斷尋找提高教育教學水平的方法,促進教育質量的持續改進。
關鍵詞:質量監測;結果應用;“1324”推進模式;精準教學;均衡發展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這表明教育在國家長遠發展戰略中占據重要位置,教育的發展被視為實現國家現代化的關鍵。全國教育會議強調了教育改革的重要性,提出了一系列深化教育改革的措施,旨在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這些政策導向強有力地說明了黨建引領下的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結果的應用成為提升教育質量和促進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之一,利用監測結果指導教育政策的制定與實施也成為推動教育體系持續優化的關鍵途徑之一。
2024年5月,哈爾濱市阿城區參加了國家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督導評估認定申報縣(市、區)教育質量監測,綜合評估達標。2024年10月,全省首批迎接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國家督導評估認定實地核查。阿城區委區政府建立了強有力的組織領導機制,將教育作為全區最重要的社會事業和最根本的民生工程,把推進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定期召開專題工作會議,研判分析教育形勢,研究解決教育熱點難點問題。堅持規劃先行、城鄉統籌、因地制宜、分步實施,整體研究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工作,出臺了《阿城區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區創建工作總體規劃》《阿城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建設工作實施方案》等配套建設文件49項,為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持續深入推進教育評價改革,樹立科學的教育評價觀,制定《義務教育學校辦學質量評價實施辦法》,定期組織開展義務教育質量監測。通過科學合理地應用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結果,實現教育質量持續提升和優質均衡發展的目標。區政府教育督導部門持續加強對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工作履職和相關指標完成情況的專項督導,嚴格實行“清單管理”,以有力的教育督導工作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阿城區先后被確定為國家級信息化教學實驗區、全國中小學勞動教育實驗區、黑龍江省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和首批省級數智教育先行區。
教育質量監測結果應用是一個綜合工程,需要多部門協同參與、合力推動。近5年來,阿城區以教育質量為核心,探尋出了“測以致用,助力發展”的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工作理念,成立了以區教育局局長為組長的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結果應用工作領導小組,建立了區教育督導室負責牽頭、協同區教育局相關業務科室和教師進修學校監測中心負責組織實施的組織管理機制。為了發揮各職能部門優勢,組建了質量監測應用領導小組,統籌推進全區質量監測結果運用及實施工作。各監測樣本校實行一把手負責制,組建校級監測結果應用實施工作領導小組,將各項工作落細、落實。
國家監測結果報告發布后,區教育督導室、區質量監測中心聯合牽頭,第一時間組織區教師進修學校相關學科教研員對監測結果報告進行深入研究剖析,精心提取相關數據,制作精美實用課件。我區堅持認真組織召開好每一次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結果報告解讀會,區級、校級質量監測結果應用領導小組成員共同參與,按照“解讀報告、分析數據、發現優劣、提出建議”的思路,查找我區中小學教育教學和管理上存在的問題,研究制定整改工作方案,形成“依據數據、基于問題、科學決策、解決問題”的督導機制,建立問題臺賬,區校兩級共同發力協同推進問題整改。
自啟動優質均衡發展區創建工作以來,阿城區連續5年參加“國測(省測)”,結合監測結果報告不斷查找問題短板,“對癥下藥”補短強弱。實施教育基礎建設工程,共投入資金4.74億元,新建成義務教育學校1所,改擴建學校4所,增加校舍面積1.7萬平方米,增加學位1500個,增加體育運動場地面積1.04萬平方米,使義務教育學校教學場所、教育設施能夠滿足教育教學需求。投入4350萬元實施薄弱學校改造升級工程,傾斜支持薄弱學校課桌椅、實驗儀器、圖書以及體衛藝器材更新換代,城鄉辦學差距明顯縮小。
多措并舉加快優化教師學科結構,通過引進高層次人才和緊缺人才、引進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公費師范生、面向社會公開招聘等方式引進教師,著力補充體育、藝術、信息技術、心理健康等學科教師,有效緩解教師結構性缺員問題。
不斷完善交流機制,采取結對交流、轉崗交流、團隊交流、跟崗鍛煉及對口幫扶等多種方式有效推進教師交流,定期開展教師業務水平考核、教學基本功考評,進一步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根據新課標要求,從課程教學、教研備課、評價反饋、作業改革、綜合性學習等方面全面總結實驗校、實驗團隊典型經驗,從點擴大到面推廣,以信息化融合教學打通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最后一公里”,打通質量監測結果應用的“最后一公里”,引領阿城區教育高質量發展。
阿城區積極實施智慧教育工程,均衡配置城鄉學校資源,累計投入4930萬元用于支撐精準教學、數智教育、教研培訓及編程教育等信息化改革實驗項目的實施,支持“三個課堂”(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名校網絡課堂)項目建設,為推動城鄉學校課堂教學方法變革提供硬件和軟件支持,教師應用信息化手段教學常態化。
對國家教育質量監測結果的應用工作必須有“結合思維”,要將質量監測結果應用到課程教學中。基于此,阿城區構建了將監測結果應用與國家“融改”實驗區建設相結合的“基于數據的精準教學模式”,通過課前、課中、課后3次“診斷學情”,分別實現教學設計精準化、學習指導精準化、個性輔導精準化的教學閉環。
全區以“1324”整區推進模式打通國家質量監測與課程教學的命脈,全力開展研究工作?!?”是指建設1支信息化教學研修團隊;“3”是指以省、市、區三級信息化應用科研課題驅動“基于數據的精準教學模式”研究;“2”是指研培雙模助力“基于數據的精準教學模式”研究,研培雙模指的是阿城區教師進修學?!皵祿寗酉碌木珳式萄心J健焙徒處熜畔⒓夹g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3+N+整校推進模式”;“4”是指四大平臺資源數據支撐“基于數據的精準教學模式”研究,以CNKI創新服務平臺、阿城區教育智慧平臺、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和哈爾濱市教育云平臺為載體,為教師備課、學科教研、學生學習提供資源與數據支持。
阿城區各實驗校和信息化研修團隊全面落實“基于數據的精準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根據不同教學環境、不同學科、不同課題、不同課型進行變式,凝練出符合本團隊教學實際的新型教與學模式,涌現出回民小學、金源小學、何延川紅軍小學、第三中學、新利中心學校等一批優秀典型,實現了對學生核心素養下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使數字化轉型背景下的精準教學成為現實。
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結果的應用對于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不僅是衡量教育成效的重要工具,也是促進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質量、實現教育公平的關鍵路徑。阿城教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經歷了國家評估認定實地核查后,進一步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全面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實現更廣泛共建共享,加大力度提升區域教育質量和辦學品質,匯聚結果應用數據強大合力,凝心聚力為辦好老百姓家門口的每一所學校而奮發努力。
(執筆人:滕琳姜麗娟趙秀波趙亮亮)
編輯/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