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現代化國家的物質技術基礎”,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時強調“要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上精準發力”。市委十四屆六次全會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省委十二屆六次全會精神,做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成都新篇章的決定”,要求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為成都工業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明晰了思路。全市工業戰線將按照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構建以工業為主導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成都構筑強大物質技術基礎。
深刻認識工業經濟發展面臨的新要求
市委十四屆六次全會提出健全工業立市制造強市體制機制、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深化園區綜合體制改革等重點任務。深入學習貫徹全會精神,加快構建以工業為主導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成都工業戰線需要牢牢把握四個方面要求。
一是需要在服務國家發展大局中勇擔城市使命。近期,國務院批復同意成都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明確成都“西部經濟中心、西部科技創新中心、西部對外交往中心和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核心功能定位,首次賦予成都打造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的新定位、新使命。這既是黨中央、國務院對成都的關心厚愛,也是對成都以發展先進制造業服務國家戰略的更大期許,要求我們堅定不移推進工業立市制造強市,以國家重大區域戰略為牽引,積極承接國家重大生產力布局,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深度整合全球資源要素、參與全球產業分工體系。
二是需要在產業梯度培育中發展新質生產力。市委十四屆六次全會提出,要建立保持制造業合理比重投入機制和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這要求我們把握產業更新迭代趨勢,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堅持增存并舉、立新優舊,加快構建特色優勢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梯度發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完善重點產業建圈強鏈機制,推動工業經濟煥發新活力、實現新發展。
三是需要在企業數智轉型中加快發展動能轉換。市委十四屆六次全會提出,要完善中小企業“智改數轉”普惠性服務體系,推動運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這要求我們推進科技創新培育產業新動能,提高數字技術賦能效率激發產業新活力,加快綠色化轉型塑造產業新優勢,培育一批“成都造”爆款產品,在品牌、標準、規則等方面形成話語權,引導和推動企業生產方式和價值創造方式變革,不斷提高產業資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產率,推進制造方式、生產效率、發展模式全方位提質。
四是需要在推進“立園滿園”中提升產業發展能級。市委十四屆六次全會提出,要深化園區綜合體制改革,開展“優化提質、特色立園,賦能增效、企業滿園”行動,分類分級培育“鎮園之寶”企業,加快形成更多千億級園區。這要求我們牢固樹立拼經濟搞建設“關鍵在產業、重點抓園區、最終看質效”的思路,進一步凝聚“園區興則產業興,園區強則經濟強”的共識,打好產業集群提能級攻堅戰,推動園區做大規模、做強能級,加快建設現代化專業化特色化產業園區,為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建強高品質空間載體。
準確把握面臨的新形勢新挑戰
當前,成都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面臨的環境更趨復雜,既有挑戰也有機遇,唯有把握規律、順勢而為,才能危中尋機、化危為機,在產業國際競爭、城市競合中占得先機、贏得主動。
一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催生新產業新模式。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數字技術加速突破應用,將重構生產、流通、分配等經濟活動各環節,推動生產模式、要素配置、組織方式發生系統性變革,在更深層次、更寬領域上賦能千行百業。同時,生物、能源、材料等領域重大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持續涌現,催生出人形機器人、腦機接口、綠色氫能等新的產業賽道,將成為引領產業發展、形成增量帶動的重要領域。成都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勢頭強勁,生物醫藥、軌道交通裝備納入國家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數量增至12個,飛行汽車、固態動力電池等產品獲評首批省級未來產業標志性產品,未來軌道交通科技園加快建設。我們要持續提高對前沿趨勢的敏銳性和洞察力,加快關鍵核心技術、前沿技術突破和產業化,培育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推動產業體系迭代升級,為城市持續發展注入新動能。
二是外部環境復雜嚴峻加速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構。近年來,全球產業布局深度調整,國際供應鏈布局由成本和效率導向轉向產業鏈韌性和安全導向,本地化、區域化、多元化等特征明顯。發達國家重新認識制造業在推動科技創新、促進經濟繁榮、保障國家安全中的重要作用,實施制造業回流、提高關稅和限制高科技產品出口等措施。越南、印度等周邊國家積極承接國際產業轉移,部分大型跨國企業存在訂單外流、產能轉移風險,成都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競爭力的難度加大。我們要提前謀劃、積極應對,加快以自主創新突破“卡脖子”領域,以出口區域多元化拓展產業市場空間,以頭部企業引領帶動提升本地配套能力,增強發展韌性,提升在更廣空間更高能級上鏈接和配置資源能力,構建具有安全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三是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深刻改變城市產業發展邏輯。近年來,國家層面先后發布了《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公平競爭審查條例》《關于完善市場準入制度的意見》等系列政策文件,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明確了全國統一大市場改革任務的路線圖、時間表。必須深刻認識國家建設統一大市場的改革邏輯和政策要求,按照國家改革要求,加快轉變產業發展、招商引資、企業培育模式,推動產業發展從要素成本優勢向生態體系優勢轉變,招商引資從“給政策”向“給機會”轉變,企業培育從“給市場”向“給場景”轉變,以有為政府激活有效市場,以更好的產業生態、更優的營商環境在城市競爭中贏得先機。
四是多重戰略機遇疊加推動發展新優勢新動能集聚。成都一直是國家重點支持發展的城市之一,在“一帶一路”、新時代西部大開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國家戰略腹地和關鍵產業備份、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等多重國家級戰略機遇疊加下,城市的戰略位勢更加突出,有利于承接國家重大生產力布局、高質量對接東部沿海地區產業新布局。對成都來說,就是要加大力度搶抓國家賦予的戰略機遇和支持政策,將政策紅利轉變為發展動能,推動關鍵領域產業備份,增強城市發展支撐能力和區域產業帶動能力。
加快構建以工業為主導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工業強則經濟強。成都工業戰線將以打造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為統領,全面貫徹落實市委十四屆六次全會決策部署,從壯骨干、增動能、提能級、優質效、強保障五個方面著手,加快構建以工業為主導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一是聚力壯骨干,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四梁八柱。市委十四屆六次全會提出了特色優勢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構架體系,我們將推動特色優勢產業能級提升,電子信息產業建設世界級集群,裝備制造產業沖刺萬億目標,推進醫藥健康、新型材料、綠色食品產業轉型升級,做強千億級先進能源產業,打造六大特色優勢產業矩陣。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壯大,大力發展人工智能、低空經濟、新型顯示、智能網聯汽車等新興產業,培育打造綠氫之都、工業無人機第一城等產業地標,人工智能產業今年爭取進入千億俱樂部。推動未來產業搶占先機,前瞻布局下一代移動通信、人形機器人、商業航天、細胞與基因治療等未來賽道,探索建立未來產業識別、場景建設和投入增長機制,爭創一批國家未來產業先導區。
二是聚力增動能,塑造現代化產業體系競爭優勢。產業是新質生產力的載體,科技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作為產業部門,我們將從面上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布局產業鏈,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開發一批高集成性、高影響力的典型示范應用場景,研究制定進一步支持首臺(套)推廣應用政策,促進創新產品推廣應用和迭代升級。從鏈上完善產業科技創新平臺網絡,強化航空動力、超高清視頻、精準醫學、川藏鐵路等領域“國字號”創新平臺賦能,支持工業云制造、工業信息安全爭創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打造更多國省級創新平臺。從點上提升工業企業創新能力,支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用好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政策,完善企業研發投入和技術改造激勵機制,形成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梯度發展格局。鼓勵企業建立研發機構或研發中心,力爭今年規模以上企業研發機構建成率超過60%,未來三年研發活動覆蓋率大幅提升。
三是聚力提能級,增強現代化產業體系承載能力。市委強調“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必須堅定不移做強以開發區為主體的產業園區”。我們將做大園區規模,優化園區產業定位,支持園區集中力量壯大主導產業,實施專業化招商,培育“鎮園之寶”企業,到2027年新培育工業千億級園區3個以上、500億級園區3個以上。創響園區特色,實施特色產業園培育行動,支持區(市)縣聚焦特色領域,未來三年以“園中園”形式打造30個叫得響、立得住的特色產業園,打造一批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增強園區活力,深化“畝均論英雄”改革,盤活閑置低效工業用地,提高標準廠房使用率,推進萬兆進園區、數據進園區、基金進園區、服務進園區,高水平推進“企業滿園”。
四是聚力優質效,提升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水平。市委十四屆六次全會把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作為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重要方向。我們將加快智能化改造,用好國家制造業新型技改、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系列政策,到2026年建成智能工廠100個、數字化車間300個,實現規模以上企業“智改數轉”全覆蓋。加力綠色化轉型,扎實抓好工業領域節能減碳,大力發展綠色產業,加快建設綠色制造和服務體系,年內新增國家級、省級綠色制造示范單位25家以上。加強融合化發展,圍繞建設國家級服務型制造示范城市,大力發展科技研發、信息技術等生產性服務業,反向定制、共享制造等服務型制造,支持發展現代都市工業,推進“工業上樓”。
五是聚力強保障,配置現代化產業體系資源要素。市委十四屆六次全會特別指出要建立保持制造業合理比重投入機制,我們將引導資源要素有效向制造業聚集,為現代化產業體系注入“源頭活水”。創新高能級要素配置方式,實施“數據要素×”行動,提升數據算力供給質量,2026年實現算力規模超3萬P;強化金融服務支撐,逐步實現“有鏈有基金”,構建總規模3000億元以上、覆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產業基金體系;打造高素質產業人才矩陣,引育領軍人才,實現“一條產業鏈、一名首席科學家”。增強基礎性要素保障彈性,深化“畝均論英雄”改革,盤活閑置低效工業用地,提高標準廠房使用率;提速建設“蓉耀工程”,適度超前布局虛擬電廠、新型儲能設施,加快構建源網荷儲一體化發展的新型能源體系。
(作者系成都市經信局市新經濟委黨組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