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算是一年中忙碌得“順理成章”的一個月,前承一年辛勤收尾的千頭萬緒,后啟來年宏偉藍圖的布局謀篇,最是奮斗好時節。
作為機關工作的青年同志可謂“喜憂參半”。喜的是一年的工作在年終撥云見日、有所收成,一想到政策出臺、展會活動的背后都有自己奮斗的身影,便覺得獲得感十足,仿佛“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與我有關”;但在經驗尚缺的年紀也為此憂愁,評判好壞的標準不夠全面,謀事創業的方法也不夠熟悉,想要改變得更好,卻時常感到不知從哪里著手。
創新工作談何容易?
年少時常滿懷雄心,隨著年歲漸長,慢慢懂事了,何為懂事?可能便是漸漸懂得事情的難處。創新工作確實面臨著諸多挑戰,需要充足的預算、得力的人手、高效的協調等各方面的平衡,這些因素缺一不可。隨著對工作深入的理解,往往更傾向于信賴“前輩們的智慧”,因為這些是經過歲月沉淀、在漫長實踐中被反復驗證過的成功之道。于是,每當一個新點子涌出,便會反復斟酌“究竟可不可行?會不會有風險?改變能不能接受?”
一籌莫展之時也有好事發生。最近我發現繞城高速成龍入口沒有那么堵了,這給我的通勤帶來了不小的改善。以往需要45分鐘才能開上高速,現在能提前15分鐘。仔細觀察,是龍城大道附近的道路情況發生了一些“小變化”,地鐵13號線施工打圍區域向后退了兩米,拓寬了人行道和非機動車道,有效改變了原來三方并行的混亂局面;高速入口處增加了交警同志站崗,排隊實線上增設了幾個路障,“勸離”了妄圖越過規則變道插隊的車輛。看,也許只是方式方法簡單改變“一小點”,卻為附近居民紓困解難推進了“一大步”。
創新工作如此簡單。
回想起在第十屆成都農博會后的座談會上,參會同志熱情洋溢紛紛獻計獻策,旨在為本屆展會增添更多實效。在實地逛過展會之后,一個顯著的痛點躍然眼前:那便是購物的“最后一公里”難題。由于展會停車場距離會場尚有一段距離,加之農產品尤其是米面油等均是重物,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即便有心采買,也往往因無力搬運望而卻步,大大降低了囤貨意愿。針對這一痛點,座談會上大家集思廣益,提出了諸多創新解決方案:可以與物流公司攜手合作,設定一定的消費金額,凡達標者即可享受一次免費送貨上門服務;可以租賃一批購物車供消費者使用,這樣便無需時刻手提重物,輕松在各個展位間穿梭選購;或是邀請參展企業開發小程序,讓消費者享受展場優惠的同時也能享受包郵到家……這些看似簡單的舉措,不僅惠及民生,同時也能促進消費。工作創新其實并不用大動干戈,也不經繁復流程,我想真正需要的是精準捕捉的慧眼和換位思考的誠心。
在工作中寫好創新這篇文章的核心要義不在于腦,而在于心,心里裝著對待成果的期待,明白我們服務的人們真正需要什么。潤物細無聲,等到驀然回首,奮斗長存于雪山之下,創新誕生于煙火之中。
(作者系成都市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