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新質生產力,離不開科技創新。
為解決科技和產業“兩張皮”的問題,市委十四屆六次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成都市委關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成都新篇章的決定》提出,探索推行“一條產業鏈、一名首席科學家、一批鏈主企業、一套扶持政策”模式,讓企業家的“錢袋子”常態對接科學家的“腦瓜子”,不斷提高科技成果本地轉化水平。
“錢袋子”如何對接服務“腦瓜子”?近日,本刊記者走訪成都有關企業,一探究竟。
從產品研發到基地建設""政府搭臺提供融資支持
在成都高新區AI創新中心B區,車載智能系統聯合實驗室內擺滿了各種測試設備,硬件工程師們正在進行5G通信和高精度定位模組射頻測試等工作。
“在惡劣環境下,汽車電子產品需要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穩定性。因此,我們要測試產品在高低溫環境下的性能表現,還有一些極限功能測試工作等,為產品下一步量產做準備。”國汽智端(成都)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國汽智端)”總經理王博拿起一個車規級通信和高精度定位模組產品,“這是智能網聯汽車里面最核心的組件,提供高精度定位和5G通信功能。我們現在用的都是純國產芯片,做到了進口替代。”
當下,智能化、網聯化成為汽車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國汽智端作為國家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孵化的高科技企業,其使命就是發展智能網聯汽車的“中國方案”。2022年在成都成立以來,國汽智端打造了網聯域控產品、車艙域控產品、車規級5G通信模組等車載智能終端產品,為整車制造企業及汽車零部件一級供應商提供面向“車路云一體化”的車載智能終端產品及服務,是四川省制造業首批智能網聯汽車(車載智能系統)鏈主企業。
離開實驗室,王博隨即趕往成都東部新區,這里是國汽智端智能制造基地所在地。基地按照“燈塔工廠”標準規劃建設,滿足車規級產品的生產環境,規劃有研發中心、生產中心、實車測試道路及相關配套服務,配備十萬級無塵車間(預留千級條件)、SMT產線和組裝測試線等。
圍繞智能制造基地建設的能評、環評、安評工作,一個協調會議也在當天進行,“在相關職能部門的協調推進下,我們全力以赴建設智能制造基地,目前正在建設產線基礎設施,計劃明年5月開始試生產,7月1日正式進入小批量生產階段。”王博充滿信心,基地單線年產能30萬套并支持產線擴建,建成后將提供從產品概念設計到研發、生產、交付的全流程服務。
“成都持續開展的‘進萬企、解難題、優環境、促發展’工作,為我們企業提供了優質的政策支持和發展環境,極大地促進了公司的創新發展與技術突破。”王博表示,成都多次組織科技成果對接活動,為公司帶來了產業鏈上下游合作機會。同時,政府通過舉辦投融資路演活動等方式提供優惠貸款和融資支持,有效緩解了公司在技術研發、產品生產和市場推廣過程中面臨的資金壓力,“通過這些支持,公司能夠順利推進技術創新,快速完成產品的研發和生產,加速新產品的上市進程,并顯著提升市場占有率。”
與高校成立聯合實驗室""推動技術持續轉化和應用
落地成都兩年來,國汽智端發展迅速,不斷吸引優秀科研人才。2022年4月落地成都時,創始團隊只有幾個人,而現在已有200余人,“2025年,公司預期收入上億元。”王博表示,團隊的迅速壯大,與其背后強大的高校科研團隊密切相關——依托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李克強團隊技術,同時與電子科技大學建立合作關系。
2023年,國汽智端與電子科技大學聯合成立了“車載智能系統聯合實驗室”,專注于車載智能系統領域的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科研成果的轉化與應用。目前,實驗室在多感知融合決策一體化算法、多傳感器融合高精度定位系統以及通信抗干擾系統優化等關鍵技術領域已取得重要突破。實驗室還積極推動智能網聯汽車領域的人才培養,電子科技大學的優秀碩士、博士畢業生的加入,成為推動技術持續轉化和應用的重要力量。
“我們每年給聯合實驗室投入數百萬元經費支持,高校教授的一些最新算法,包括一些新的想法,會被應用到我們的量產產品上面去。”王博介紹,通過與電子科技大學將近兩年的合作,共同完成了脫敏算法、3D目標檢測、深度估計算法等領域的技術突破;和許多在校碩士生和博士生建立產研共創合作關系,這些優秀學生畢業后加入公司,帶來了最新的學術成果和技術創新。
同時,公司通過提供實踐平臺和應用場景,幫助科研人員將學術成果快速轉化為可落地的技術解決方案,實現了科研人員和企業家之間的良性互動與合作,“通過這樣的技術轉化,企業家的‘資金’支持和科學家的‘技術’成果實現了無縫對接,共同推動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王博說。
“我們將持續聚焦技術創新,在智能網聯汽車領域深化與科研機構及科學家的合作,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與產業化。”王博表示,公司今后將進一步加強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形成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體系,通過共建研發平臺、聯合實驗室等形式,推動技術創新與科學研究的無縫對接。同時,還將聚焦車規級智能制造領域搭建中試平臺,為中小微車載智能系統企業提供工程化研發、商業應用推廣、生產加工測試、零配件代采等全棧式中試技術服務業務,加速前沿技術與關鍵產品的試驗與創新。
創新生態體系"充滿活力
在成都,像國汽智端這樣的企業還有很多。
近年來,成都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22家高校院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落地共建西工大先進動力研究院等18家研發和轉化平臺。通過開展超300場次“校企雙進·找礦挖寶”成果對接活動,搭建校企對接平臺,推動成都企業與高校院所達成上千項合作。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成都共推動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院等高校院所孵化注冊成果轉化公司近400家。
對于本地高校,成都利用高校周邊樓宇、園區,建設運營環川大知識經濟圈等8個環高校知識經濟圈,承接高校溢出成果,打造環高校創新微生態。
“通過突出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打造區域協同創新體系。”成都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成都建立“線上科創通+線下科創島”創新轉化服務體系,在西部(成都)科學城核心區,規劃建設成都科創生態島,打造集“聚、服、展、孵”于一體的創新服務聚集區,運行一年來,已聚集服務機構90余家、提供百余項服務事項。升級“科創通”云平臺,在線上聚集科技企業4.1萬家、高校院所157家、服務機構1096家,累計服務科技企業超20萬家/次。
在完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上,成都組建成都科創投集團,設立西南地區首只科創接力基金、四川首只“專精特新”基金和成都天使投資母基金,形成規模超千億元的科技創新母子基金群。創新推出“人才貸、研發貸、成果貸、積分貸”等金融產品,累計幫助4000余家企業獲得貸款超400億元。
一個充滿活力的創新生態體系正在成都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