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發揮成都“兩山”自然資源稟賦、拓展公園城市建設內涵,有力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筑牢糧食安全底線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森林是集水庫、糧庫、錢庫、碳庫于一身的大寶庫”“解決吃飯問題,不能光盯著有限的耕地,要把思路打開,樹立大食物觀”“要向森林要食物”。市委十四屆六次全會明確要求,“高質量打造‘天府森林四庫’”。
成都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熱量充足,雨量豐富,四季分明,森林資源主要分布在西部的龍門山脈、東部的龍泉山脈,擁有森林面積超800萬畝,是耕地面積的1.8倍。由于巨大的垂直高差和氣候的顯著差異,木本植物種類繁多、門類齊全,分布又相對集中,林糧、林菌、林藥、林菜、林果等森林食品開發利用空間巨大。加快推進“天府森林糧庫”建設,既能有效發揮成都“兩山”自然資源稟賦、拓展公園城市建設內涵,還能有力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筑牢糧食安全底線。建議重點從以下幾方面發力:
一是拓展“生態+”,厚植資源本底。充分發揮龍門山、龍泉山“兩山”優勢,支持邛崍市、崇州市、都江堰市等改種優質竹,擴大筍用竹的種植面積;支持崇州市優先改造低效林,種植林下中藥材,實現畝產最優化;支持簡陽市等利用退耕還林地進行油橄欖良種擴面種植,既提升森林質量和蓄積總量,又促進生態與特色產業共生共興。積極探索建立“農戶+基地+集體經濟組織”的運營模式,采取人工造林、森林撫育、退化林修復和低產低效林改造等方式,推動產業發展與鄉村綠化、景觀景區等有機融合,打造更多特色景觀點,建設美麗鄉村聚居點,全力推進林業生態價值多元轉換。
二是深化“產業+”,激發市場活力。精準制定“天府森林糧庫”的一二三產企業招引措施,特別是二產初加工和精加工企業招引,大力支持企業從研發、技術、設備等方面提檔升級,進一步提高二產的生產能力和規模。推進林產業由分散布局向產業園區、產業集群轉變,實施大邑中藥材現代林業產業園區、金堂油橄欖現代產業園區等對標國家級產業園區提升改造,補齊園區內軟硬件設施裝備短板,進一步提高畝均產能。推動邛崍市、崇州市、金堂縣、大邑縣等圍繞省級“天府森林糧庫”實施方案,圍繞油橄欖提質、林藥提升、筍用竹培育,積極包裝策劃一批“天府森林糧庫”重點項目,強化對上資金爭取,抓好項目促建,全力打造省級“天府森林糧庫”示范基地。
三是探索“森林+”,做強復合經營。支持彭州市、崇州市等積極推廣、擴大“木本藥材+竹子+草本藥材”“油橄欖+沙參”“三木藥材+黃精+黃連”“竹子+雞”等復合種植、養殖模式,充分利用不同動植物的生長周期規律,以及不同動植物的生態關系,實現一地多產復合種植、養殖。積極推動林商文體旅融合發展,對糧庫林區按照“景觀化、景區化、可進入、可參與”的原則進行精心設計和打造,植入林旅、林教、研學等“森林+”文化旅游載體,實現集約經營、一地多用。鼓勵林地周邊業主依法依規開辦農(林)家樂、鄉村酒店等,并按規定進行森林康養開發,聘請林農作為員工,提供安保、保潔、酒店管理等固定工作崗位,就地解決村民就業問題,促進林農增收。
四是創新“要素+”,強化保障支撐。深化林業改革發展綜合試點,探索林業生產經營服務設施用地政策,研究出臺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或其他集體資產對林業(特別是二產加工方面)的傾斜政策。大力推廣“社會資本+政府引導”建設模式,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建立銀行與專業評估機構共同評估的工作機制,創新由村集體和擔保公司對土地抵押提供雙擔保,切實提高林業在地資產估值,幫助企業解決貸款難、融資貴等問題。采取“揭榜掛帥”等方式,促進在蓉高校、科研機構研究解決特色森林食物“卡脖子”技術和精準育種、生態栽培、精深加工等基礎性問題,并組織科技人員、技術能手深入田間地頭,開展專業指導和操作示范、技術培訓,強化科學、規范、標準化生產。
(作者:張平,成都市人民政府研究室一級主任科員;戴亞鵬,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二級主任科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