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州,被稱為“千年藥鄉、百年藥城”。敖平鎮是彭州輻射德陽、綿陽的東北門戶,擁有四川省“川芎之鄉”、成都市特色小鎮、四川省“風箏之鄉”等稱號,產有“川芎、西瓜、食用菌、筍用竹”四大特色農產品,特別是敖平川芎作為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產品,常年種植面積近4萬畝。
2024年11月,敖平鎮鳳泉村嶄新亮相的“川芎公社”,是敖平鎮萬畝川芎大地景觀的組成部分,系統展示川芎的起源、傳播、發展和未來,并聚集鄉村好物展示平臺、產業交流中心、研學科普空間、川芎互動體驗基地等功能板塊。站在公社主樓3樓平臺上向四周望去,一塊塊“綠色拼圖”中,川芎新苗正“比賽”長大。
為加快川芎產業高質量發展,敖平鎮黨委政府進一步強化黨建引領作用,以“四鏈同筑”夯實建強川芎產業園區,以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激發鄉村振興自我造血能力。
筑強“組織鏈”——
按部就班地做和全力以赴地做有大區別
在鳳泉村川芎公社建設現場,村黨委書記潘賢勇正在介紹公社建成后將帶來的集體經濟收益,而農田的另一邊,一座日出量100噸的谷物烘干機即將投入使用。“下一步,我們將進入自我輸血階段。”潘賢勇胸有成竹地說,“村上通過收儲濕地公園、房宅流轉改造,糧食烘干中心、川芎公社、泉鄉記憶民宿等村級集體經濟項目,預計實現毛利潤超20萬元/年,產生就業崗位15個以上。”目前,敖平鎮11個村(社區)均已成立集體經濟聯合社,其中友誼村還成立了集體資產管理公司。
這些成績背后離不開敖平鎮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成立由鎮黨委書記和鎮長擔任“雙組長”的全鎮發展集體經濟工作領導小組,編制審核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規劃,構建起“鎮黨委+聯合體黨委+村級黨組織”三級聯動的組織架構,實施“群雁歸巢興巢”計劃,選配懂經營、善管理、敢創業的“能人”充實到“兩委”班子,回引在外人才回鄉創業,拉動投資……逐步筑強集體經濟發展的“組織鏈”。“聯合社的各個負責人都非常認真。我們可以感受到,按部就班地做和全力以赴地做,區別是很大的。”敖平鎮黨委書記楊勇在談到工作時說,像潘賢勇一樣,鶴泉村黨委書記陳智剛在推進農副產品產銷農民專業合作社、整合土地資源銷售渠道,推動川芎芽苗出口等方面,也全力以赴闖出一條“敖平路徑”。
筑優“產業鏈”——
種植端、加工端、銷售端全面高標準建設
“隨著川芎種植產量及銷量的提升,市場檢驗標準也越來越嚴格,種植過程中如果不嚴格規范管理,可能會出現質量不達標的情況。”潘賢勇說,“通過宣傳引導,現在我們老百姓的覺悟都很高,會主動尋找技術手段改善土壤環境。”市場已基本趨于穩定,目前主要以精細化種植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川芎在國際市場上有較大的需求量,但長期以來由于國際標準限制,敖平川芎始終存在出口瓶頸。”敖平鎮經濟發展辦負責人龔航介紹。為主動掌握川芎產地定價和市場話語權,敖平鎮通過四川農業大學等研究機構的比較論證,推動ISO川芎國際標準出臺。“這對促進中藥川芎及其制劑的開發和國際貿易具有重要意義,同時為我國其他地區川芎藥材的種植、加工等提供參考標準。”
當前,敖平鎮在川芎種植標準化、數字化、機械化方面多向發力,推動育種、種植、采收、初加工、倉儲全流程標準化,加速川芎全產業鏈數字化管理平臺、中藥材溯源大平臺與農田物聯網設備鏈接,在大田區域、試驗田塊率先開展機械化種收作業。“我們也在探索川芎精油、川芎牙膏等衍生產品開發推廣,不斷延伸產業鏈條。”龔航介紹,“除川芎產業外,敖平鎮山水林泉田資源也很獨特,全鎮69個大小泉凼散落在田間地頭林盤。下一步,我們將打造中醫藥觀光休憩療養林盤、中國川芎實景博覽園等科普、旅游、休閑場景。”
筑造“創新鏈”——
黨建指導下市場化運作集體資源
“2023年11月,我們確立‘資源整合不足導致鳳泉村依托優勢產業發展集體經濟效益不佳’課題,進行了十余天的調研論證。”楊勇介紹。聚焦鳳泉村閑置資源盤活不足、集體經濟收入與主導產業鏈接不足以及收入模式缺乏造血能力等問題,敖平鎮黨委政府多次邀請企業、種植大戶、農戶開展專題討論,逐步確定該村集體經濟市場化發展路徑。隨著鳳泉村川芎公社、糧食烘干中心等項目的建成,村集體經濟的造血功能也將啟動。
作為彭州市2024年重要改革創新事項之一,敖平鎮黨委政府指導11個村(社區)加強集體經濟組織建設,形成“一核心兩參與三入股四收益”發展模式,“就是以實現集體經濟增收為核心,集體經濟、社會資本共同參與,推動資產、資源、資金入股,實現租金、股金、傭金、薪金四個渠道的收益。”龔航介紹。敖平鎮黨委政府持續推動村集體經濟差異化發展,在有條件的村率先成立集體資產管理公司,市場化運作村集體資源,促進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改革,逐步筑造“創新鏈”,建立共建共富多元機制。
除抓牢川芎產業高質量發展外,敖平鎮也圍繞食用菌、西瓜劃分產業發展片區,以市場化思維突出運營前置,構建共建共富多元機制。“集體經濟發展模式改革創新,預計每年能夠為集體經濟組織增加收入400萬元。”龔航說。
筑通“合作鏈”——
讓各方在黨建引領下結成利益共同體
“我們現在是‘公司+合作社’模式,加盟合作社主要以服務為目的,帶動老百姓致富,更多還是帶動一個村一個鎮及其廣大農民。”敖平鎮鶴泉村黨委書記陳智剛介紹,“合作社不只為盈利,更主要的是服務好老百姓,進而推動整個產業的發展。”
“我們發展的底氣就來自村集體、種植企業、合作社、種植大戶、農戶之間建立起的利益鏈接。”陳智剛說。敖平鎮在城鄉結對、村企合作、村村合作上做好文章,讓村集體、市場主體、農民群眾在黨建引領下結成利益共同體,在信息流、資金流、人才流、智慧流的高效貫通中互惠互利,筑通“合作鏈”。例如,鳳泉村對村集體300平方米自有閑置資產進行整體提升打造,串聯片區農家休閑、川芎美食品鑒、中醫藥康養、民宿休憩等功能板塊,創新完善中醫藥農旅融合消費新場景合作鏈。
合作發展之路必將越走越寬。敖平鎮黨委政府指導各村社黨組織與企業、種植大戶、農戶之間尋找發展的共同需求,整合土地、勞務、機械、農資等資源,拓寬收入渠道,既強化合作社利益保障,又帶動8500余戶農戶增收。同時,引入政策資金和社會資本合作,高標準謀劃集體經濟項目運營,助力集體經濟持續擴大收入,形成自我造血、輸血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