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詩劇《只此青綠》于2021年8月在北京國家大劇院首演,隨后在全國多個城市進行了巡演,受到了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根據該舞蹈詩劇改編的電影《只此青綠》于2024年10月1日上映,講述了北宋畫家王希孟繪制《千里江山圖》的歷程。本文從藝術表現、敘事結構、技術創新等多個角度進行分析,探討舞蹈詩劇《只此青綠》的藝術特征和電影《只此青綠》的創新,并分析其社會影響。研究結果表明,電影與舞蹈詩劇的融合不僅推動了舞蹈藝術的創新,也為文化傳承與現代科技的結合提供了新思路。
舞蹈詩劇融合舞蹈、戲劇、音樂等多種藝術形式,通過舞蹈的語匯和詩性的表達,創造出獨特的舞臺效果,通常具有較強的抒情性和象征性。電影作為一種現代多媒體藝術,融合視覺和聽覺元素,通過鏡頭、剪輯、音樂和表演來傳達故事和情感,具有廣泛的傳播力和豐富的表現手法。近年來,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舞蹈詩劇與影視的融合成為藝術領域的一大趨勢?!吨淮饲嗑G》是對舞蹈詩劇與電影融合的一次大膽嘗試,它在保留傳統舞蹈詩劇精髓的基礎上,大膽引入現代電影技術進行創新,為觀眾帶來了全新的視聽體驗,為舞蹈詩劇與電影的融合提供了新的創新思路。
一、舞蹈詩劇《只此青綠》的藝術特征
《只此青綠》的舞蹈編排極具創新性,它在內容上分為展卷、問篆、唱絲、尋石、習筆、淬墨、入畫七個篇章。這幾個篇章是按照《千里江山圖》的成畫邏輯設置的。其中舞蹈段落流暢而富有情感,通過舞者的身體動作和面部表情傳達出深層次的語言情感與故事情節。舞者們在精湛的技術基礎上,融入現代舞的自由與奔放,使得整個舞蹈既有古典雅韻,又不乏現代節奏感,極具藝術張力,體現出千山萬水的姿態之美和宋代的風雅之情。它的整個舞臺設計精益求精,服裝、燈光和布景都充滿了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同時融入了現代美學理念。舞臺上所使用的青綠色彩不僅呼應了作品名稱,還營造出一種寧靜而充滿生命力的氛圍,增強了視覺效果和情感傳遞。編排的音樂具有高度的協調性,使得舞蹈與音樂完全融為一體,配合的劇情發展,增強觀眾的沉浸感,優化其情感體驗。
除了以上獨具匠心的舞蹈詩劇編排,《只此青綠》還有特殊的藝術表達。它以展卷人的視角引領觀眾走進《千里江山圖》,“窺”見畫家王希孟創作《千里江山圖》的故事,讓觀眾通過畫中的有限空間去想象王希孟的無限創作空間。虛實結合,時空交錯,使有限的空間中蘊藏著無限的想象,給觀眾無窮無盡的遐想,使其在觀看舞蹈詩劇《千里江山圖》的同時,仿佛真的看到了王希孟作畫時的嘔心瀝血?!吨淮饲嗑G》的舞者穿上青綠服飾以身入畫,跟隨王希孟的創作筆法舞動,她們的動作流暢而富有韻律,如同王希孟在《千里江山圖》中揮灑自如的筆觸,每一個動作都蘊含著對自然的敬畏與對美的追求,人與自然的物我融合盡顯其中。這也是舞蹈詩劇《只此青綠》的獨特藝術表達。
二、電影《只此青綠》的創新探索
電影版的《只此青綠》與舞蹈詩劇版的《只此青綠》有何不同?導演周莉亞是這樣回答的:“在舞臺上,許多細節和道具都需要簡化,經常無實物表演。但電影可以把許多細節清晰地表達出來,比如展現全部的道具、場景、房屋、翰林圖畫院的‘四大雅事’,以及‘唱絲’那場戲用長鏡頭復原了宋代《蠶織圖》,讓觀眾能看到所有織絹工藝。此外,借助電影鏡頭,舞者們真摯細膩的微表情也能被看到?!睂а蓓n真說:“大銀幕把需要‘想象’的部分呈現出來了。對于一些觀眾來說,舞蹈詩劇無論是從票價還是欣賞習慣,門檻都相對較高,而電影則要親近得多。我們希望電影能打破這個門檻,讓更多人接觸到《只此青綠》,看到它的表達?!?/p>
電影《只此青綠》要想打破門檻,必須明白舞臺是空間邏輯,鏡頭是畫面邏輯,要將舞蹈詩劇中偏想象的部分轉虛為實,在時間、空間、視角上做好取舍。舞蹈演員在電影鏡頭下表演時,也需要收斂動作幅度,注重情緒的遞進,精準收住表情和肢體。
電影《只此青綠》在舞蹈詩劇《只此青綠》的敘事結構上進行了創新,大膽采用多條故事線與非線性敘述,通過閃回和交叉剪輯等手法豐富故事的層次,增加故事的深度。這不僅降低了觀眾的理解難度,還使故事更具有敘述性和懸疑性,增強了觀眾的探索欲。電影通過大量的鏡頭語言,將細膩的情感傳達得淋漓盡致。特寫鏡頭能夠捕捉舞者的面部表情和微妙動作,使觀眾更深入地感受舞者的情感波動;動態慢鏡頭可以增強舞蹈的美感和韻律,使得舞蹈動作更加完美地呈現于銀幕上。電影《只此青綠》不僅保留了舞蹈詩劇《只此青綠》的獨特藝術韻味,還特別引入了動態捕捉技術、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 VR)和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 AR)等現代技術,為觀眾打造沉浸式的觀影體驗。動態捕捉技術用于精確記錄舞者的動作,通過后期處理,使舞蹈動作更加流暢自然。VR和AR技術的應用則進一步增強了觀眾的沉浸感,豐富了電影的視覺效果。無須言語,僅憑直觀的肢體語言便能使觀眾沉浸式地感受東方藝術的魅力。整部電影如同流動的畫卷,是融合舞蹈詩劇的光影藝術,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完美詮釋了畫家“心中若能容丘壑,下筆方能繪山河”的藝術造詣。
電影《只此青綠》在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的基礎上,大膽融入現代藝術形式和技術手法,使其在保持古典韻味的同時,也富有現代氣息。這種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不僅使作品更具時代感,也賦予優秀傳統文化新的生命力和傳播力。
舞蹈與電影的結合并非新鮮事物,早在20世紀初,就有電影制作人開始嘗試將舞蹈搬上銀幕。例如,經典影片《白雪公主》就大量借鑒了芭蕾舞的舞蹈編排。而近年來流行的音樂劇電影更是將舞蹈與電影深度融合。相關研究指出,舞蹈與電影的結合不僅能夠擴大舞蹈的欣賞群體,還可以通過電影技術提升舞蹈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舞蹈詩劇與電影融合,這種將不同的藝術融合到一起的形式是如今推動文化傳承與現代化表達的重要手段。這種融合的藝術形式會不斷吸收外部元素,從而形成更加新穎的表達方式。《只此青綠》在這一過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它不僅是傳統與現代的對話,更是東方美學與西方敘事方式的完美結合。
三、社會影響
電影《只此青綠》中的藝術表現、傳統元素與現代敘事相結合,吸引了大量觀眾,促進了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注與討論。有觀眾說看了這場電影版的《只此青綠》,自己好像真的能和近千年前的王希孟進行對話,完全沉浸在東方舞蹈的視覺美學中。還有的說看到《千里江山圖》在舞者演繹下如此絢麗多彩,備受感動,感覺舞蹈詩劇這樣高門檻的藝術也能離自己很近。還有的觀眾從電影《只此青綠》中看到了王希孟追逐自己的夢想,燃燒生命,將青春與激情融入筆端,傾盡心血繪出那卷曠世名作《千里江山圖》。透過王希孟,仿佛看到了追求理想的自己,激勵自己為美好生活不斷奮斗。
電影《只此青綠》的上映進一步擴大了舞蹈詩劇的觀眾群體,尤其是那些平時較少接觸舞蹈的觀眾。通過電影這一藝術形式,非舞蹈專業出身的普通人也可以感受舞蹈藝術的魅力,更加深入地理解舞蹈所傳達的情感和意義,更好地了解和欣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其當代演繹。電影《只此青綠》不僅保留了舞蹈詩劇的傳統美感,還在視覺和敘事上實現了新的突破,打破舞蹈詩劇的欣賞門檻,其影響力不可小覷。它的成功不僅在于票房和口碑,更在于它為舞蹈詩劇這一傳統藝術形式帶來了新的生機。通過電影這一媒介,舞蹈詩劇得以觸及更多的觀眾,擴大其在社會中的影響力。這種藝術融合不僅促進了舞蹈詩劇的創新,也為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結論與展望
電影《只此青綠》的成功不僅在于藝術的融合與創新,更在于它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提供了一種新的范式。電影《只此青綠》既不是簡單的舞蹈詩劇搬運,也不是純粹的電影創作,而是兩者之間的有機結合,通過保留舞蹈詩劇的藝術精髓,大膽運用電影的敘事手法和拍攝技術,達到傳統與現代的融合,為未來的藝術創作提供了啟示。
首先,在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元素的融合過程中,需要找到合適的切入點,既能保留傳統的文化底蘊,又能融入現代的時尚感。其次,技術的應用需要注重其在藝術表達中的作用,而不是單純追求技術上的新奇。通過電影這種現代媒介,原本需要專業知識和視覺想象的舞蹈藝術得以跨越時空的界限,觸達更多觀眾,特別是那些可能從未接觸過舞蹈詩劇的年輕一代。這種傳播方式不僅降低了藝術欣賞的門檻,還讓優秀傳統文化進入人們的生活。
影片也為藝術教育帶來了新的可能。傳統藝術教育常常因形式單一、創新不足而缺乏吸引力。電影《只此青綠》融合了不同的藝術形式,比起形式單一的傳統藝術教育更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它具有更強的創新性,有利于促進藝術教育與創新思維的結合,增強參與感與互動性。未來,這種形式有望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和多元的藝術體驗,提升他們的審美能力和文化素養。
《只此青綠》的成功展示了如何在不破壞文化本真性的前提下,巧妙地融入現代元素和科技手段,創作出具有時代感且不失傳統神韻的藝術作品。未來,藝術家和創作者可以借鑒這種方式,通過不斷的融合嘗試,豐富藝術表現形式,探索新的創作路徑。此外,電影《只此青綠》也為其他類型的傳統藝術形式,如戲劇、歌劇等,提供了不同藝術形式之間相互融合借鑒的案例。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如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向世界,成為國際文化舞臺上的一顆璀璨明珠,是每一個文化工作者面臨的重要課題。《只此青綠》通過舞蹈詩劇與電影的完美結合,以更直觀性的藝術語言,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傳遞給全球觀眾。這種不同藝術形式的融合,不僅加深了國內外觀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還提高了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筆者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舞蹈詩劇與電影的融合將會為傳統藝術形式帶來新的生機與活力,對未來的電影創作和文化傳播產生積極影響。電影《只此青綠》也會激勵更多的創作者探索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的融合。具有中國傳統美學的藝術形式將在未來以更新的形式走向世界舞臺中心,促進全球文化的交流與互鑒。
(四川大學藝術學院)
作者簡介:何小玉(2003—),女,四川合江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為中國舞蹈文化。
責任編輯 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