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藝術歌曲《越人歌》作為中國古代民歌與現代音樂的結合,既承載著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也展現了獨特的藝術魅力。歌曲以婉轉的旋律和深刻的情感打動人心,因此在演唱時,演唱者需要具備一定的音樂技巧,還要深入理解歌曲所傳達的情感內涵。通過對歌曲音樂特征的把握和演唱技巧的合理運用,歌者能夠在演唱中展現出《越人歌》的獨特韻味。
一、古詩詞藝術歌曲《越人歌》概述
《越人歌》,又名《越人擁楫歌》,創作于春秋時期,是一首流傳悠久的民歌。本文探討的是西漢史學家劉向在《說苑·善說》中收錄的版本。此版本在現代由著名的作曲家劉青重新創作。劉青是重慶榮昌人,國家一級作曲家,創作了900多首風格多樣的歌曲,包括為人熟知的《妻子》《祝你平安》《山不轉水轉》等。劉青在2013年通過對《越人歌》重新譜曲,將古老的詩歌與現代音樂相結合,成功突破了傳統音樂創作的界限。這首歌曲既保持了古風的純樸,又融合了現代音樂的流暢與宏大。歌詞雖簡短,卻深刻描繪了古代越人對愛情的贊美與向往?!对饺烁琛返母柙~主要描述一位越人女子在一個晴朗的日子乘舟來到王子身旁,并被其吸引,但身份的懸殊使這份愛難以實現。歌詞通過簡單且深邃的文字傳遞出對愛情的無奈與熱烈。這種對愛情的真摯描繪不僅在封建社會的背景下顯得彌足珍貴,也在現代社會的視角下顯得格外動人。
二、古詩詞藝術歌曲《越人歌》的音樂特征
(一)歌詞特征
《越人歌》的歌詞以越女的口吻訴說了一段超越階級的愛情故事,采用單向敘述的方式,簡短卻富有層次。歌詞中,越女表達出對楚國王子的深深愛慕,并展現了這種愛意中夾雜的無奈與無望?!敖裣蜗忮褐拗辛?,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通過具體的時間和地點,描繪了越女與王子同舟的美好情景,也表現了她心中的興奮。隨后的“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反映了她自知身份低微,以及因被王子良好對待而產生的惶恐不安。歌詞中最為著名的部分“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采用比興手法,充分表達出越女對王子的真摯情感。這一段不僅體現了她對彼此身份差異的無奈,也流露出她對愛意無法回應的惋惜。雖然語言質樸,但每一句都蘊藏著深刻的情感和豐富的內涵,賦予這首歌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永恒的文學價值。這種簡單中見深意的表達,成為古代愛情詩歌中的經典之作。
(二)旋律特征
《越人歌》歌曲采用兩部曲的形式,其曲式特征呈現出鮮明的民族性,五聲音階的運用賦予作品濃厚的中國古典音樂色彩。在作曲家劉青的二度創作中,他突破了傳統古典音樂的桎梏,將西方流行音樂的技巧融入其中,使這首歌既保持了民族風格的優雅與意蘊,又兼具西方音樂的情感表達與韻律變化。兩種截然不同的音樂風格在這里碰撞融合,形成了獨特的音樂美感,帶給聽眾新穎的聽覺享受。
全曲共由46小節構成,包含序奏、A樂段、B樂段、間奏和尾聲五個部分。序奏部分的前8小節鋪墊了整首歌曲的基調。
間奏部分由4小節組成,其節拍與前奏部分相呼應,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尾聲部分的8小節與前奏的8小節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整體音樂在此達到了情感的升華。整首作品旋律流暢自然,層次分明,既具有民族音樂的典雅,又展現了現代音樂的開放性,充分體現了劉青對音樂形式和情感表達的獨特處理。
(三)調性特征
《越人歌》的音樂調性豐富且細膩,以4/4拍、G宮五聲音階為基礎,展現出獨特的樂曲風貌。全曲在調性組織上呈現出一種純五度音程關系的級進式,這種方式營造出連續而穩定的音樂流動感。曲子的旋律多為八分音符與二分音符的交替運用,每一句都以完整的音調結尾,形成明確而有規律的結構。從結構來看,序奏由8個小節組成,曲調使用小附點及附點四分音符,使聽眾仿佛置身于碧波漂舟之上,享受自然的寧靜。這種音樂氣氛的營造為A樂段奠定了感情基調,也為詩意的表達提供了豐富的背景。A段的音樂在前4小節上采用舒緩的節奏和悠揚的旋律,特別是在第11到12小節之間,通過宮調起始與商調結尾的變化,將詩人泛舟湖上怡然自得的情景描繪得栩栩如生。后4小節則通過2、3度的上升與重復,生動表現了女主人公面對王子時的興奮之情。B樂段則是整首曲子的高潮,以連續的音符進行,通過鋼琴織體中的分解和弦、柱式和弦以及十六分音符的疊加,營造出一種緊張而充滿沖擊力的音樂氛圍。這樣的處理形成了與A段平緩節奏的鮮明對比,深刻地傳達出越人復雜的內心感受。接下來的35到38小節,節奏段與序奏后4小節的調性相似,通過附點四分音符的使用,將原本緊張的氣氛重新引回到一種相對平和的狀態,為聽眾提供了片刻的舒緩。曲子的結尾部分從39到46小節,歌詞以九拍重復的形式展現,音樂仿佛在訴說未盡之意。這種開放式的結尾與女主人公心中不舍和惋惜的情緒相呼應,令人回味無窮。
(四)審美特征
作為一首古代傳唱的詩歌,它沒有嚴格的韻律束縛,卻自然形成了優美的音樂韻律。劉青譜曲的《越人歌》在音樂表達上流暢自然,音韻和諧,朗朗上口,展現了詩與樂的高度契合。歌詞如“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通過描寫現實中的舟行場景與虛幻的情感交織,營造出富有詩意的意境。歌曲中,“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的反復吟唱,不僅旋律婉轉動聽,更通過音韻的對仗與和諧,使聽者產生獨特的審美體驗。全曲在節奏上張弛有度,旋律優美動聽,而其中的虛實結合與情景交融,使歌曲不僅在聽覺上令人愉悅,還在情感與想象上引發深思。詩意的審美表現與音樂情感的深入融合,賦予《越人歌》一種優雅的古典美感,使其成為既抒情又充滿意境的藝術作品。
三、古詩詞藝術歌曲《越人歌》的演唱要點
(一)把握風格,營造演唱意境
在美聲唱法中,追求的是聲音的圓潤和共鳴的整體貫穿,而在演唱《越人歌》時,需要將民族風格的音色與音樂的整體風格高度統一。過于戲腔化的演繹會削弱歌曲的古典韻味,因此,音色上不應一味追求明快,而是要注重咬字吐字的清晰和語句的流利。在處理《越人歌》時,要合理分配呼吸,避免急促與生硬。例如,在“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一句中,需要通過呼吸的調整來表達越女內心的復雜情感,從“今夕何夕兮”到“今日何日兮”,曲調有突然的躍動,象征內心的激動,而“兮”則帶有一種疑問的語氣,需在呼吸間展現出情感的層次;隨后“同舟”部分,則通過柔和的語氣突出喜悅感。
要做到字正腔圓,每個字的聲母要咬住,而韻母則要拉長以形成歸韻。例如,在頻繁出現“兮”字的片段,歌者需要打開喉腔、合攏嘴唇,使音色更加清晰透明。而在演唱“枝”“知”等卷舌音時,需要控制舌頭的力量,使得音色柔和,通過嘆息的語調來傳達更深層的情感。通常,旋律的上行會帶來更強的音量,而下行則趨于柔弱,在“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這一句中,需要實現從弱到強的遞升,為情感高潮的出現做好鋪墊。通過這些細膩的音樂處理與風格把握,能夠營造出層次分明、情感豐富的演唱意境,使《越人歌》既保留其古典詩詞的細膩美感,又充分展現內在的情感沖突與變化。
(二)運用技巧,提升演唱效果
在演唱《越人歌》時,不能簡單地模仿西方音樂的演唱方式,而應高度關注古詩詞本身所蘊含的傳統魅力。發音上的處理尤為關鍵,如“恥”“子”“知”“兮”“枝”等詞的發音集中在“i”音,歌者嘴唇要在前端用力,確保發音清晰且前置。在吸取中國古代戲劇唱腔的經驗時,行腔需要做到圓潤、流暢,這是演唱《越人歌》時的基本要求。此外,仔細研究樂譜上的各種標記和指示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例如,在演唱“今夕何夕”時,需要注意“夕”緊接著“今”的音調,有著輕微的下墜感。“夕”的發音傾向于在“j”和“h”之間進行自然的連音轉換,保持連貫而不失去流動性。
在處理“兮”字時,這個語氣助詞需要輕聲吐出,聲帶的氣息要適度凝聚,制造出一種凝而不散的效果。在“流”與“舟”的演唱中,要確保聲調的流暢性與連續性,“舟”字尤其需要避免音調的下降,保持它的起伏連貫。對于“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的處理,演唱者需要將情感保持在較高位置,盡管“恥”字是閉音,音調卻更為低沉,此時應適度運用鼻孔呼吸,避免聲音在嘴內悶住。“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中的“煩”字需特別強調,通過重音和下行音凸顯其情感。這個技巧與漢語的“平陽音”形成對比,旨在深刻展現越人的情感波動。在演唱“知”字時,可以借鑒京劇的甩腔技巧,將發音放在鼻、頭、唇的共鳴腔體上,注意字頭的發音完整性。這種技巧仿若優美的弧線,輔以適度的顫音,進一步充實了歌曲的古典詩意與動感。這種方法不僅可以提升整體的演唱效果,還可以強化聽眾對古典詩歌獨特魅力的感受。在整體演唱過程中,歌者需要結合這些技巧進行細膩的把握,以豐富聲樂表達,使《越人歌》更具有感染力和藝術魅力。
(三)表達情感,通過細膩變化呈現層次感
《越人歌》講述了一段跨越階級的愛情故事,歌曲整體旋律婉轉動人,人物情緒復雜多變,對情感的表達提出了較高要求。歌曲開篇描繪了越人在湖邊遇見王子時的激動與欣喜,在這一段情感的表達中,演唱者的聲音應清晰明亮,體現出人物的興奮之情。例如,“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這一句,表現的是越人遇見王子的興奮與期待。演唱時,歌者需通過清晰的發音和稍長的音符來展現興奮,呼吸節奏要稍拉長,使情緒更顯充沛和流暢。接下來,當越人意識到王子的身份后,情感逐漸從喜悅轉向不安與自我懷疑。這一情感轉變體現在“心幾煩”中,歌者需要通過聲音的細膩變化來呈現出這一層次感。此時,演唱應帶有一種內斂的焦慮,聲音不應過于激昂,而是要變得柔和而含蓄,表達出越人內心的緊張與躊躇。
歌曲的高潮部分,“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是歌曲中最具代表性的情感表達,展現出越人對王子深沉而無望的愛情。在演唱這一段時,情感應逐漸加深,語氣變得沉穩,仿佛帶著一聲深長的嘆息。歌者需通過低沉、平緩的語調,將越人的迷茫與無助展現得淋漓盡致。此處的發音需保持柔和,但情感強度不應減弱,而應通過細微的呼吸調整與音符延展來加強情感的傳遞。最后,歌者應通過眼神與聲音的變化,將目光從遠處拉回近處,表現出內心的無奈與深深的眷戀。
(哈爾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責任編輯 李知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