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自是中國的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在中國近代音樂史上享有盛譽,由其作曲的藝術歌曲《玫瑰三愿》憑借細膩的情感表達和豐富的音樂語言,成為經典之作。歌曲以深沉而柔和的旋律,引領聽眾進入一個充滿感傷與期望的世界。作為一首復雜多變的藝術歌曲,它不僅要求演唱者具備扎實的聲樂基礎,還要求演唱者具有敏銳的情感洞察力,以便在演繹過程中準確傳達出音樂的內涵與情感的深度。本文旨在通過對《玫瑰三愿》的音樂特色及演唱分析,探索這首作品蘊含的藝術價值。
一、藝術歌曲《玫瑰三愿》概述
20世紀30年代初,中國社會處于戰亂時期,動蕩不安。在這樣的背景下,龍榆生以校園里一朵枯萎卻仍散發魅力的玫瑰花為靈感,寫下了深情的歌詞。黃自則以其卓越的音樂才華,為這首詞譜寫了旋律,將詩歌的情感與音樂的韻律完美融合。《玫瑰三愿》不僅是一首表達個人情感的歌曲,更在深層次上反映了當時文人對于國家命運的關切與憂慮。黃自作為一位杰出的作曲家和音樂教育家,他的作品始終貫穿著對傳統文化的尊重與對現代音樂技法的探索。在這首歌曲中,他巧妙地將中國傳統詩歌的韻味與現代音樂創作手法相結合,創作出了既具有古典美又不失現代感的音樂佳作。
二、藝術歌曲《玫瑰三愿》的音樂特色
(一)結構精致
《玫瑰三愿》巧妙地融合了中西音樂思維的精華,既體現了西方音樂對矛盾沖突與對比的追求,又保持了中國古典音樂“天人合一”的審美特色,淡化矛盾,強調統一。歌曲由序曲、A樂段和B樂段三個部分組成,每個部分都承擔著不同的情感表達任務。序曲輕柔地引入主題,為整首作品奠定了基調。A樂段則通過豐富的和聲變化和旋律起伏,生動地描繪了玫瑰的嬌艷與哀愁。到了B樂段,音樂情緒進一步升華,黃自巧妙地運用轉調和擴展手法,將歌曲情感層層推進,直至高潮。黃自不僅在每個樂段的末尾都保留了相似的音樂元素,形成了一種巧妙的呼應,還在整首作品的結尾處落下了一個充滿期待的E大調,仿佛在訴說著玫瑰對未來的無限憧憬。這種中西合璧的音樂處理方式,不僅使得這首歌曲在音樂結構上達到了極高的精致度,也讓它在情感表達上更加豐富多彩,成為一部經得起時間考驗的音樂經典。
(二)國樂特色
黃自的藝術歌曲《玫瑰三愿》深植于中國傳統音樂的沃土,對“頂針格”旋律的運用,更是凸顯了這首歌曲鮮明的國樂特色。“頂針格”在中國文學中,特別是在詩詞曲中,是一種常見的修辭手法。它以上一句末尾的字,作為下一句開頭的字,形成了一種回環往復的美感。在《玫瑰三愿》中,黃自巧妙地將這種文學上的修辭手法轉化為音樂旋律,使得整首歌曲在旋律上也呈現出一種“婉轉遞傳”的特點。這種“頂針格”旋律的運用,不僅增強了歌曲的藝術表現力,更使得它充滿了中國傳統音樂的韻味。在歌曲中,聽眾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每一個樂句之間的緊密聯系,以及旋律上的巧妙變化。這種變化既體現了黃自對西方作曲技巧的精湛掌握,也彰顯了他對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深刻理解。黃自曾明確表示,中國新歌的創作必須立足于中國自己的音樂傳統,而非簡單地剽竊外來音樂元素。《玫瑰三愿》正是他這一理念的完美體現。在這首歌曲中,聽眾不僅能聽到西方音樂的和聲,更能感受到中國傳統音樂的旋律與韻味。這種中西合璧的音樂風格,使得《玫瑰三愿》成為一首具有鮮明國樂特色的經典之作。
(三)鋼琴伴奏
在《玫瑰三愿》中,鋼琴伴奏不僅為歌詞和旋律提供了豐富的背景描繪,更在多個層面與人聲演唱部分形成了緊密的呼應,共同構建了一個二重奏的有機整體。在作品中,鋼琴的旋律主要圍繞七和弦與三連音展開,這些音樂元素巧妙地交織在一起,營造出一種深沉而悲傷的氛圍。七和弦的復雜與三連音的流暢相互映襯,既展現了玫瑰的嬌艷與哀愁,又表達了人們對美好未來的無限憧憬。鋼琴在這里并非簡單的伴奏工具,而是與人聲演唱部分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的重要角色。在演奏過程中,演奏者需要對音樂進行精細的控制,既要保證在舒緩的地方不過度用力,又要確保在柔和的地方恰到好處地表現出音樂的情感與韻味。這種對鋼琴伴奏的精湛處理,不僅能提升整首歌曲的藝術表現力,更使得鋼琴與人聲之間形成了一種完美的平衡。聽眾在欣賞這首歌曲時,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鋼琴與人聲之間的相互呼應與對話,仿佛二者共同編織了一個關于玫瑰與愿望的動人故事。
三、藝術歌曲《玫瑰三愿》的演唱
(一)柔腸百轉,控制氣息
《玫瑰三愿》中的每一句歌詞都蘊含著豐富的情感色彩,需要演唱者以細膩而多變的情感去詮釋。這種情感的轉換與流動,就如同柔腸百轉一般,要求演唱者深入理解歌曲的情感內核,捕捉每一個細微的情感變化,并將其通過聲音準確地傳遞出來。在演唱過程中,氣息的穩定與控制是聲音質量的保障,也是情感表達的基礎。在《玫瑰三愿》中,隨著旋律的起伏和情感的波動,演唱者需要靈活地調整自己的氣息,以確保聲音的連貫性和情感的流暢性。特別是在一些大跳音程和長音部分,如“我愿那妒我的無情風雨莫吹打”這樣的句子,演唱者需要做好充分的吸氣準備,將氣息下沉到丹田,積蓄足夠的力量后,再平穩地送出。控制氣息并不意味著簡單的憋氣或者淺短的呼吸,相反它要求演唱者根據歌曲的節奏和情感需求,進行有深度的、有規律的呼吸。在吸氣時,要盡量做到深而廣,讓氣息能夠充分地填充到肺部;在呼氣時,則要保持均勻而穩定,讓聲音能夠隨著氣息的流動而自然地發出。當音調逐漸上升時,演唱者需要適當地調整喉嚨的狀態,讓其保持松弛而通暢;同時,上顎也要相應地放開,以增加口腔的共鳴空間。這樣一來,聲音就能夠更加集中、自然、柔和地流淌出來,與歌曲的旋律和情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二)裝飾旋律,把握節奏
《玫瑰三愿》這首歌曲以其慢節奏的基調,結合情感的復雜變化,展現了裝飾旋律與節奏把握的精湛藝術。整首歌曲如同一幅細膩的畫卷,通過旋律的裝飾和節奏的把握,將玫瑰的嬌艷、哀愁以及愿望的深沉表達得淋漓盡致。從歌曲的開篇,“玫瑰花……”的平緩音調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一種淡然的美,如同初綻的玫瑰,含蓄而典雅。隨著旋律的逐漸推進,裝飾音的巧妙加入使得這種美變得更加豐富多彩。這些裝飾旋律如同點綴在玫瑰花瓣上的露珠,晶瑩剔透,為整首歌曲增添了無盡的魅力。它們或輕盈飄逸,或低回婉轉,與主旋律相互輝映,共同構建了一個充滿層次感的音樂世界。而在節奏的把握上,《玫瑰三愿》同樣展現了極高的藝術水準。雖然整體節奏以慢為主,但其中的變化卻層出不窮。特別是在第三句“玫瑰”出現時,旋律與速度都達到了頂點。這種快節奏的推進不僅增強了歌曲的動力感,還使得情感的表達更為激烈。這種快慢之間的巧妙轉換,如同玫瑰在風中搖曳,既柔美又堅韌,將歌曲的情感推向了高潮。到了最后一句,節奏突然變得極為緩慢,成為整首歌中最慢的一段。這種速度的急劇變化,使得歌曲的情感得到了更深層次的挖掘。它仿佛在訴說玫瑰最后的愿望,那種無奈與哀傷在緩慢的節奏中得到了充分的釋放。而隨著音樂的逐漸消散,這種情感也慢慢沉淀在心底,留下無盡的回味。
(三)把握情感,把控音色
情感是歌唱的靈魂,它賦予歌曲以生命和感染力。在《玫瑰三愿》中,情感的把握尤為關鍵,因為它直接關乎歌曲意境的營造和情感的傳達。從歌曲的開篇到結尾,情感的變化如同一條主線,貫穿始終,引領著聽眾走進玫瑰的內心世界。在演唱過程中,演唱者需要根據歌曲的旋律、節奏和歌詞內容,精準地把握每一個情感細節,將玫瑰的嬌艷、哀愁、愿望和期盼等復雜情感準確地表達出來。音色是歌唱的語言,它直接影響著歌曲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在《玫瑰三愿》中,音色的變化與情感的起伏緊密相連,共同構建了一個豐富多彩的音樂世界。演唱者需要根據歌曲的情感需求和意境營造,靈活地調整自己的音色,以確保聲音的質感和色彩與歌曲的情感相得益彰。
在歌曲的前半部分,需要用一種柔和、細膩的音色來表達對玫瑰的熱愛與贊美。這種音色既能夠凸顯出玫瑰的嬌艷與美麗,又能夠傳遞出一種深沉、柔和的氛圍。而在歌曲的后半部分,隨著情感的逐漸升華,演唱者需要逐漸增加音色的力度和厚度,以表達出對現實的無助和期盼。特別是在演唱“我愿那紅顏常好不凋謝”這一高潮部分時,演唱者更需要用一種飽滿、激昂的音色來傳達出對玫瑰永遠盛開的向往和期盼。最后一句“好叫我留住芳華”在前一句的停頓之后以緩慢的速度唱出,力度回到P,與“不凋謝”相呼應,因此演唱該句時需要控制氣息,輕柔收尾。把握情感和把控音色既是演唱技巧的體現,更是情感表達的基石。
(四)音間轉換,控制句法
歌曲的演唱中,不同的音之間需要進行自然的過渡與銜接,以保持旋律的流暢性和連貫性。《玫瑰三愿》中許多音節都以長“a”音結尾,這種“直出無收”的語音特點要求演唱者在每個樂句的結尾都要注意音的拉長和穩定。這不僅需要在發音時充分打開咽壁共振腔,拉長字腹音,而且要逐漸加大鼻腔共鳴,使每一個音符都能清晰地傳達出來,創造出一種遼闊而穩定的聲音效果。句法的控制不僅僅是對歌詞與樂句的簡單分割,更是對歌曲整體結構和情感表達的整體把握。正確的句法控制可以幫助演唱者在情感表達中找到準確的發力點,讓情感傳達到位。在《玫瑰三愿》這首歌曲中,每一句的結尾都顯得格外重要,因為它們不僅承載著句子的情感,也標志著樂句的終結。為了讓每個樂句的結尾與情感的表達融為一體,演唱者必須精確掌握呼吸的運用,以確保每個樂句的音韻與歌曲的情感基調一致。
在演唱“三愿”這一段時,需要特別注意音間的轉換與句法的控制。歌詞中每個“我愿那”的出現都表達了不同的情感層次和意圖。為了讓聽眾清晰地感受到這些情感,演唱者需要在每一次轉換時都調整音色和語境,使每個愿望都能獨立成章,同時又能與整體保持連貫。這就需要在聲線控制和聲樂技巧上作出精細調整,利用呼吸的調節來分割段落,從而讓情感表達更為細膩準確。在這種復雜的樂句結構中,呼吸的調節顯得尤為重要。它不僅可以幫助歌者在音與音之間保持連貫性,還為情感的表達預留了空間。通過精確的呼吸控制,演唱者可以自然地調整每個樂句的力度和情感,使得情感傳達既飽滿又細膩。
四、結語
《玫瑰三愿》作為黃自的重要作品,展示了其在旋律結構和情感表達上的卓越才華。通過對歌曲的音樂特色及演唱技巧的分析,我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這首作品的藝術魅力。在演唱中,音間轉換、音色管理與情感把控,以及合理的句法控制都至關重要。正確地把握這些要素,不僅有助于準確地傳達歌曲的情感與意境,還能賦予演唱以更高的藝術感染力。這首作品要求演唱者在技術與藝術之間找到良好的平衡,從而實現藝術表現力的最大化。
(哈爾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責任編輯" "黃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