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胡作為民族器樂的代表,在音樂領域有著一定的地位。當今二胡曲已經有著非常豐富的種類和風格,也出現了諸多優秀的二胡作曲家及演奏家。劉文金在創作方面投入了很多的精力,力求精益求精,讓人們對音樂可以有一個新的認識。
音樂色彩是音樂風格的不同個性表現,這也是中國音樂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不同的地域特征會影響作品的創作風格,不同的演奏者演奏同一首作品,呈現出來的風格也是多變的。
三門峽市位于河南省西部,《三門峽暢想曲》中始終貫穿著非常濃郁的河南風味,其演奏技巧處理值得細細探究。
通過對有關二胡曲《三門峽暢想曲》的文獻進行研究發現,大多研究重點聚焦于此曲目的演奏技巧分析和作品風格分析,關于《三門峽暢想曲》地域特色等方面的研究較少。趙奪良在《地方音樂風格與二胡演奏技法》中,以東北、河南、西北、江南幾種具有代表性的地方音樂風格為主題,分析了各地不同的二胡演奏風格。二胡曲《三門峽暢想曲》是一首極具河南地方色彩的二胡作品,本文主要對二胡曲《三門峽暢想曲》的地域特征及其演奏處理進行分析。
一、二胡曲《三門峽暢想曲》的創作背景
要想對作品有深刻的理解,就必須要把握這首作品的文化內涵和其音樂風格,了解其作創作背景等各方面的內容,以下是筆者對《三門峽暢想曲》的創作背景分析。
三門峽市位于河南省的西部,三門峽水利樞紐于1960年在此基本建成。《三門峽暢想曲》是劉文金于1960年創作的一首二胡曲,是當代優秀的二胡創作作品之一,其創作內容、結構、形式等都有著一定的獨特性。劉文金在繼承傳統民間音樂創作原則的同時,技法上借鑒西方的回旋曲式結構,構成了帶再現的四部曲式。《三門峽暢想曲》內容生動,形象地描寫了三門峽水庫工地建設者們的生活實景,歌頌了他們積極樂觀的態度。
二、河南音樂風格特征
河南省,簡稱“豫”,位于中國中東部,河南省地勢呈望北向南、承東啟西之勢,西高東低。
河南音樂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內涵,融合了民間音樂與戲曲藝術的特征,呈現出粗獷、豪邁且富有情感張力的特點。具體來說,河南的民間音樂以生活和勞動為主題,旋律簡潔、明快,節奏感較強,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反映了河南人民的生活態度與精神面貌。河南戲曲音樂則在這種民間音樂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形成了具有河南特色的戲曲風格。其中,豫劇最具代表性。豫劇不僅延續了河南民間音樂的旋律特點,還在節奏、唱腔與表演形式上具有強烈的戲劇張力,體現出豪放、陽剛的特質。豫劇的旋律特點緊湊,以四二拍為主,多采用“二八板”模式,這種節奏明快而有力,富有表現力和節奏美感。
在二胡作品《三門峽暢想曲》中,河南戲曲風格得到充分的體現。劉文金在《三門峽暢想曲》中通過對豫劇旋律和節奏的借用,巧妙地將河南地方音樂的特點融入二胡創作中。例如,該曲大量運用了豫劇中的滑音、揉弦等技巧,音色帶有河南戲曲的韻味,旋律在音程的連續跳躍間表現出戲曲唱腔的高亢和動感。作品的表現方式緊扣河南音樂風格,劉文金將戲曲音樂的陽剛氣質與民間旋律的樸實相結合,使《三門峽暢想曲》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也通過戲曲化的表現手法增加了作品的戲劇張力和情感深度。
三、二胡曲《三門峽暢想曲》中的河南地域風格體現
在作品開頭的引子部分,作者按照戲曲唱腔程式添加了一段速度自由輕快的散版,從最低音“la”開始演奏,旋律逐漸加強,速度加快,不斷向上推進,推動著情緒的發展,讓人為之震撼。
在二胡曲《三門峽暢想曲》第一部分中,作者運用了豫劇中常出現的二八板,二八板通常是以兩個八板組成樂段,構成八個小節,從而形成上下的對句形式。二八板的節拍為四二拍,速度不快不慢,表現力極強,可以表現出各種各樣的情緒,因此使用較多。《三門峽暢想曲》第一部分的譜例如圖1所示。
在豫劇或河南地方戲曲風格作品中,滑音和滑揉的運用是最廣泛的,滑音技巧是體現戲曲潤腔的重要表現手法。《三門峽暢想曲》中多處都運用了滑音技巧,還多運用倚音、壓揉、上滑音、下滑音等技巧來凸顯河南風味。作者對河南民歌《觀燈》的旋律進行了提煉,《三門峽暢想曲》第四部分的旋律與之較為相似。同時,作者融合了河南豫劇音樂因素,使得樂曲更加具有河南地方風味。《三門峽暢想曲》第四部分譜例如圖2所示。
《三門峽暢想曲》以河南豫劇的旋律特點展示了獨特的音響特色,從而也使本首作品帶有明顯的河南地域特色,尤其是樂曲中“5、7、1、2、5、1、7、6、5”的不斷出現,體現了豫東調的主要音程
特點。
《三門峽暢想曲》第五部分體現出河南梆子小過門的特點,小過門是用于每個樂句中或樂句后,為了填補唱腔中的小空隙而演奏的過門。《三門峽暢想曲》中的小過門較多,一般是圍繞著唱腔停頓的音演奏幾個音或者只重復一個音,以此填充樂句間的旋律間隔,將樂句串聯起來,形成緊湊完整的旋律,使二胡曲更加平滑流暢。例如,《三門峽暢想曲》第五部分中第7小節和第12小節的“la do la do”“re mi re mi”就是典型的小過門,小過門的運用使音樂更加熱情、奔放,盡顯河南地方
韻味。
四、二胡曲《三門峽暢想曲》的演奏技巧
《三門峽暢想曲》以三門峽水庫建設為背景,作者將音樂與現實相聯系,描繪了三門峽水庫建設的生動形象的場景。這首樂曲是基于并列組合和再現組合兩個原則創作而成的一種帶再現的多段體曲,由引子和六個部分及尾聲組成:起部(引子+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承部(第四部分)、轉部(第五部分)、合部(第六部分+尾聲)。
(一)引子部分
引子部分主要描寫在太陽剛剛升起的清晨,一層薄霧籠罩在黃河上。開頭的力度記號是p—f,表示由弱漸強。因此,演奏者要跟隨著伴奏輕輕地開始,不要帶有音頭。演奏者可以一音一弓,將第一小節的123當作四分音符來演奏,速度逐漸漸強漸快。第二小節的“3”要以一個重音開頭,演奏者要從容不迫地拉弓,長音要結實、飽滿、不虛弓。第七小節的65 35 65 35由慢漸快漸強,逐漸過渡到6535 6535這個部分,最后的6 6是一個強勁的弓頭,需要拖長音,演奏者要拉滿弓子并且要揉弦凸顯出黃河澎湃洶涌的氣勢,再以由慢漸快的速度演奏至11強收尾。最后,演奏者需要重新起弓以一個重音頭加揉弦推弓結束。《三門峽暢想曲》引子部分的圖例如圖3所示。
(二)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是具有活躍的舞蹈性的快板,形象地描寫了三門峽水庫的施工現場工人們干得熱火朝天的場面。演奏者要注意,第一個“5”音要帶重音頭演奏,第14小節的“5”,演奏者需要運用回滑的技巧,在后面的連續十六分音符中,可以運用快速跳弓的演奏技巧,并且突出強弱對比,使音樂線條鮮明、流暢。第17小節的“i”音可以作尾滑音的處理,最后的幾個八分休止符一定要停止得干脆利落。
(三)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是具有歌唱性的進行曲風格。在情緒和風格上與第一部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主要以抒情為主,旋律悠揚具有歌唱性,在節奏上多運用了切分節奏和后半拍起的節奏,在弓法上比第一部分更加復雜。因此,演奏者在運弓時要保持流暢性,注意節奏上的把握。此外,演奏者需要注意身體的律動,全身心地投入到演奏中去。
(四)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轉到了F調,與第一部分節奏相同,但是在情感上存在差異,第三部分更加柔和。演奏者需要在每個小節的開頭“6”上都帶有一點小弓頭,最后部分的演奏要逐漸漸慢,使樂曲非常自然地過渡到第四部分,為接下來的演奏做好情緒鋪墊。
(五)第四部分
第四部分轉到了bB調,在這一部分,作者對河南民歌《觀燈》的旋律進行了提煉,所以非常具有河南風味。這一部分的特點是優美、抒情,非常深入地刻畫了勞動人民的內心情感,以及表達了其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第四部分又分為三個小部分,在情緒上不斷遞進,旋律逐層發展,演奏起來十分有層次感,讓人們不禁動容。演奏者需要注意的地方是,在開頭的“5”要有一個重音頭,“3”輕“5”重。在演奏過程中,演奏者需要協調好力度的變化。此外,第91小節和92小節中的#1,演奏者要處理成首尾相接的滑音。
(六)第五部分
第五部分是小快板,主要描述了水庫工人們熱火朝天的勞動場景,也是本曲中的華彩部分。第153小節到第154小節出現了一次大跳躍,演奏者不能拖泥帶水,要精準地跳躍到“3”音上才行,對于第157、159小節的短小快速的十六分音符,演奏者也要演奏得干脆利落。最后的三連音部分,演奏者要由慢漸快地進行演奏,節奏要相對自由,給人一種氣勢宏偉、地域廣闊的感覺。《三門峽暢想曲》第五部分的譜例如圖4所示。
(七)第六部分
第六部分是第一樂段的再現,可以分為三個小部分。第一個小部分與第一樂段的旋律是完全一樣的,演奏者在演奏時要注意節奏要比第一部分更加熱烈歡快。第二個小部分與第二樂段一樣,但此部分不是反復句,演奏者需要把最后一句拉寬。第三個小部分的演奏情緒逐漸激動,演奏者要注意把旋律順利過渡到尾聲部分。
(八)尾聲部分
尾聲部分是第二段內容的再現變奏,整個樂曲在這一段達到了頂峰。樂曲旋律和情緒的不斷推進,讓人感覺激情澎湃,仿佛一起跟隨樂曲達到最后的高潮。尾聲部分多運用十六分音符,節奏十分緊湊。演奏者在演奏這個部分時,要注意快弓要有顆粒感,并且要能夠清晰地演奏出每個音符。第309小節至314小節,每小節旋律都不斷遞進,演奏者的力度也要逐漸加強,收尾要延長弓子,然后迅速漸強,最后用強音收尾,全曲結束。《三門峽暢想曲》尾聲部分的譜例如圖5所示。
五、結語
《三門峽暢想曲》作為一首具有濃郁河南地域風格的二胡作品,在民族音樂領域占有重要地位。通過對這首作品進行深入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其結構為引子—主體—尾聲,是一首結構完整、情感飽滿、銜接緊湊的樂曲。從創作背景來看,劉文金生動描繪了工人們艱苦奮斗的場景,展現了人民的頑強意志和樂觀精神,體現了音樂與社會現實的深刻聯系。作品中頻繁出現的河南豫劇元素,如二八板和滑音技巧,不僅為音樂增添了地方戲曲的韻味,還深化了作品的情感表達。從音樂風格上看,《三門峽暢想曲》是西方回旋式曲風與河南地方音樂風格的完美結合,二胡的巧妙使用使得這部作品在展現地方文化特色的同時具有獨特的藝術感染力。
(曲阜師范大學)
作者簡介:丁怡銘(1999 —),女,山東淄博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音樂教育理論。
責任編輯 黃蕾